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虚构出来的陵东“主神道”

陈景元


  如果秦始皇陵的建设工程规模确实像袁仲一先生等人所说的那样大的话,那么从施工角度看:由于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不仅使所谓陵东“主神道”无法建造起来,也没有条件去西杨村一带进行秦俑坑的建设。任何一项大型建设,一定要搞施工组织计划:陵园外城垣之内,是主体工程的所在地,地下要搞地宫施工建设,地上要搞寝殿建筑施工。管理区、生活区、备料区,只能放在城垣之外,它的占地比工程区要大几倍。如:陵西是石料加工、材料堆放、刑徒居住区;陵南一带地势高,可建居住、管理、生活设施;陵东有便于堆放地宫开挖土方的宽阔场地。
  任何大型工程施工,首要工作是防洪、截洪,保证整个施工的现场,不受洪水的直接威胁。袁仲一著文说,骊山北麓有一处“五岭遗址”,宽40米、长3500米,是秦始皇陵的特大防洪设施,俑坑也包括在它的防御区域之内。可是,拿着地形图到现场核对可以发现:骊山从“大水沟”冲出的洪沟,一过陈家窑村口,就直奔缝纫机厂方向而去,“五岭遗址”出来的洪沟,从俑坑的西侧通过。整个俑坑根本不在秦始皇陵防洪设施的保护范围之内。不将俑坑纳入统一的防洪体系中来,表明秦始皇陵和秦俑坑,确实属于两个不同的工程项目。这就充分地说明了:秦俑坑的建设,自始至终,都不可能是秦始皇陵工程的一部分!
  陵墓施工必须做好的另一件事情,是要选定足够大的场地,解决大如天文数字的土方堆放问题以及夯筑115米高封土所需的土源问题。从王子今先生在1987年第1期的《文博》杂志上,发表的《秦始皇陵复土工程用工人数论证》这篇文章可知,地宫开挖的土方量为624.5万立方米。当它被回填后,还要运来1963万立方米的新土,夯成巨大的封土堆。从土方开挖、地宫建造、秦始皇入葬、回填结束之前,土方堆放区一直要长期占用。外城附近堆放的土方,成了施工建设期间,阻挡洪水下泄的防洪大坝。挖方回填之后,陵南大量取土堆成坟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永久性的泄洪大沟。
  秦始皇陵封土东、南两侧,应该作为600多万立方米土方的重点堆放区,大量土方长期堆放,使这里就不能再派上其他的用场。比如,陵东土方堆得满满的,就不可能再去建造什么宽阔的、平坦的陵东“主神道”了;也不可能设想在地面上压着厚厚土方的情况之下,在它的地下还能再去建造各种陪葬坑。袁仲一先生所著的《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第9页和第201页上,有两幅“秦始皇陵区遗址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南起杜家村,北至西孙村,沿着沙河的走向,有一个东西宽约110米,南北长达1500米的连续不断的“马厩坑”群。
  这些“马厩坑”,根本不可能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因为“马厩坑”里面埋的都是真马,马的体高多数为135厘米,最高为147厘米,比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体高,比铜马放大一倍之后的原型马的体高,要整整高出了一个档次。在古代的墓葬之中,用真马进行殉葬,盛行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不断地扩大,各国纷纷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各种好马供不应求,于是陪葬用的陶制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秦汉时期,军事作战需要马,经济发展需要马,有的马价已超过了“百金”。所以,在秦始皇陵附近有700多匹真马的陪葬坑,很难说一定是秦代的。
  下面来看一下,所谓陵东“主神道”会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请打开一幅1/5000地形图,并以秦始皇陵封土中心为基点,画一条东西向的直线,一直通到所谓秦陵“东门”位置,那里应该是“想象”中秦始皇陵陵园的总入口处,也是这条“主神道”的起始点。从地形测量图中显示的等高线来看:秦始皇陵外城东门外的地形标高为495.00米,到达秦俑坑南侧王佥村南的地形标高为507.00米,到庞家沟东侧山梁上的地形标高为521.40米,到所谓秦陵总入口处的地形标高为550.00米,由此处再往南面前行几百米,那就是异常高峻挺拔的骊山山体了。
  如果这一条“主神道”确实存在的话,那么“主神道”入口处的位置,就比秦始皇陵外城东门的地面,至少要高出55米之多。我们如果走出秦始皇陵外城的东门,按照严格的正东方向一直往前走,就会出现越走越高的趋势。而袁仲一先生偏偏要说这一条线、这一条道,是“逐渐减低”的,还说秦始皇陵东侧是陵区之内唯一的开阔地带,这是完全与现场实际地形情况不相符合的。在现代测量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在稍微精确一点的地形测量图上一看,高高低低的地形标高,全部都有最精确的标注,地形哪里是高的,哪里是低的,应该是一目了然的。
  不知有哪一位考古学家见到过,中国历史上有哪一座帝王陵墓的“主神道”,向外是越走越高、越走越往山上爬的。在古代城市建设、帝王陵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去选址和定点,如何去进行规划和布局,如何去安排主干道和主神道的方位等,都是一些重大的原则性问题,若有考虑不周,也是最容易出现工程病的地方。比如,帝王陵墓外面的“主神道”,越走越高的话,意味着外部大面积的雨排水,都要向低处的帝王陵墓倒灌集中,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渗入地宫,或将陵墓冲垮。水患是陵墓建设最忌讳的事情。而秦始皇陵“坐南向北”是没有水患威胁的。
  为什么这东西方向上的“主神道”,又确实是一条“凶道”呢?这是因为:出了秦始皇陵的外城东门,这条“主神道”至少要横向穿越八条洪峰冲出的大深沟。而一到暴雨季节,从骊山各个山口奔泻而来的洪水,将使这条“主神道”一天都不能支撑下去。有人说,不能沿着“主神道”筑一个堵挡水坝或者架一座大石桥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所有的陵前石人、石马、石像生,都要放到堤坝上或者桥上去了。当代西安在陇海铁路上的大桥,几次被灞河的洪水冲垮,难道说当年的夯实土坝或者用块石干砌的石桥,会比钢铁大桥还要坚固万分,还能抵御洪峰的来袭?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