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要事件 > 解放战争时期 > 解放战争中边区民众的支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解放战争中边区民众的支前


  一 动员参军
  当国民党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时,边区政府正在根据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复员方案》进行复员工作。当时,边区政府系统和地方部队,共有脱产干部和人员35000余人,计划复员16000余人,其中边区各地的地方部队和各分区、县的警卫队有20000余人,计划复员6600余人;政府系统15000余人,复员5000余人。到1946年10月,正式复员了5600余人,占原该复员的35%。在国民党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以后,战火很快地也烧到了边区。边区内外的和平环境遭到破坏,边区处于严重的战争威胁之下,复员工作被迫停止。“复员”又变成了“动员”。
  为了增强自卫力量,充实地方部队,边区政府于1946年9月19日发出指示,“为了充实边区的地方部队的力量,特决定补充战士6200人。计绥德分区2000人,延安直属分区1500人,陇东分区1500人,三边分区1200人(关中分区数目自定,不计在内)”。这次动员,主要是对复员在乡和应该归队的战士,除老弱残废外,一律动员上队。同时,在各地基干自卫军和民兵中抽组地方部队,并要求在11月以前完成任务。这次动员任务很快就完成了。
  在边区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以后,1947年5月27日,边区政府发出了《参军动员令》。动员令指出,“为了彻底消灭胡宗南,恢复延安和一切失地,并进而解放大西北,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立即扩大西北人民解放军的力量。为此本府决定:自今年6月至9月底四个月中,全边区动员26000人参军。”动员令认为,“在这样紧要的关头,参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光荣任务,是我们为被难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们报仇雪恨的最好机会,也是保卫自己家庭、生命、牛羊、土地的首要办法。”动员令最后号召“全边区的人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要高度发挥英雄气概,鼓起参军拥军的热情,将咱们边区最优秀、最坚强的青年、壮年(一般的以年龄17岁至30岁,身体强壮者为标准,干部参军年龄不限)动员到游击队中去,到地方兵团中去,到野战兵团中去”①。
  在边区政府的动员令发出以后,边区出现了一个参军热潮。在参军运动中,父子参军,兄弟争先,母亲送儿,妻子送郎等的生动事例,不胜枚举。干部带头,如安塞、志丹等县的县长参军;劳动模范参军,如吴满有、刘玉厚、杨步浩等边区的劳动英雄也参加了部队,对边区群众的参军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这次参军运动,不但有大量的青壮年参加了主力部队,而且使地方武装游击队发展到三倍以上。据统计,至延安光复(1948年4月)以前,有19016名青壮年参加了主力军和地方兵团;有16058名地方兵团的战士转到了主力野战军;另有10000余人参加了地方武装游击队,使主力军和地方武装得到了重大的发展。
  1948年,边区政府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参军动员。动员的结果,有成百上千的青壮年参加了主力军和地方兵团,和大批的地方部队编为正规军,组成两个纵队、六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和两个步兵团。另有一批离队战士归队。
  在此期间,边区政府坚持进行拥军优属工作,每逢春节开展大规模的拥军运动,以增进民众与军队之间的关系。
  二 开展支前
  除了动员参军,边区各级政府最经常最大量的是开展支前活动,包括提供军队的粮草、运输军用物资、抬担架、看护伤员,以及传送情报等。
  (一)供应军粮和草料。常言道:军无粮自散,马无草难行。兵马未发,粮草先行。支前当中头等任务是供应粮草。西北野战军和边区的地方部队,由开始时的3万余人,1948年增加到10万人。粮草全由边区各级政府提供。边区人民在1946年缴纳了16.3万石(每石300斤)公粮,1100万斤公草。1947年在全面战争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边区人民提供了24.6万石公粮,以及公草(未统计)。1948年又提供了32.2万石公粮和3223万斤公草(本年度包括黄龙新区的公粮公草数)。这还不包括军队每到一地,群众自发提供给军队的粮草。由于边区经过大生产运动,基本上实现了“丰衣足食”,家家户户都有余粮,所以,战争刚开始,军队走到那里,当地的政府和人民,就能保证军队的用粮。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和破坏的越来越严重,军用粮草就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边区的群众,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想方设法为军队提供粮草。例如,1947年10月,绥德、米脂、清涧一带,刚刚为解放军收复,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群众不顾自己的用粮,把刚割下的谷子、高梁,不分昼夜地打场,赶碾,送给军队。延川永胜区广大川群众的粮食,被国民党军队抢光,解放军一到,群众打下尚未完成熟的高梁、玉米,在炕上烤干、碾好,送给解放军。至于群众三斗五升的慰劳解放军更是无法统计。
  (二)抬担架、搞运输、修筑工事等的战勤工作。军队在前方打仗,有许多战勤工作,有赖于群众的支援。在战争期间,边区各级政府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畜力,从事抬担架、搞运输、修工事等,支援前线。仅1947年3月至1948年1月的统计:随军担架6633付,临时担架15582付,随军运输牲口5440头。截止1949年2月的不完全统计:参战民工达3500余万个,畜工1230万个,大车工(每一车工,含一车、二人、三畜)50万个。到1949年7月的二年五个月中,仅老区动员了担架66888付,牲口2483841头次,民工3313921人次,合计人工28542461个,畜工12511796个。在老区,除尚被敌占领及参军的人数以外,能动员的男劳力仅有209469人,能动员的畜力仅有114939头,依上述能动员的人畜工数为基数,则边区老区的每个男劳力平均服勤195.9天,每个畜力平均服勤111.7天。这是大体的平均,事实上由于战争急需任务紧迫,多数进行就地动员,尚不计在内。至于战场附近地区的动员就更多。老区延安牡丹区五乡仅1948年一年,每个男劳力平均服勤92.8天,每个畜力平均服勤78.2天,甚至还有每个男劳力全年服勤四个月以上的,战勤负担实在太重了。
  在战勤工作中,边区的群众不仅能够承受沉重的负担,而且表现出异常的勇敢勤劳,团结互相,热爱解放军,爱护伤病员,涌现了一批支前的英雄模范。新宁县二区的胡兴周、米脂县桃镇区17岁的青年刘启仁等,都是在火线上抢救伤员的英雄模范。子洲县马蹄沟区刘福昌领导的担架队,参加蟠龙战役的志丹担架队,则是英雄模范的集体。他们不仅是最好的担架队,而且人人参加对伤员的护理,尽了最好的“护士”之责。
  (三)做军鞋。由于人民解放军采取“蘑菇”战术,需要兜圈子,走路多,又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两条腿前进,有时一双鞋只能穿几天,10多万的正规军和几万人的地方兵团,需要大量的军鞋。一双军鞋,同时还包含着边区人民,尤其是妇女的一片心意。因此,做军鞋也是支前的一项重要活动。军鞋都是边区的妇女用手工一针一线的制作,一双双军鞋凝聚着边区妇女的劳动和热爱人民子弟兵的情意,串连着边区人民与子弟兵的心,更显得军民一家亲。仅1947年一年边区妇女为部队做军鞋58.4万双,其中23.4万双边区政府以棉花半斤或小布(幅宽1.8尺)4尺作为报偿,18万双以棉花一斤或小布8尺作为报偿,10万双则纯属义务奉献的。1948年,边区妇女做军鞋120万双。这是边区妇女支援前线的重大贡献。
  (四)带路送信,传递情报。打仗需要信息,但当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联络工具,连有线电话也很少,更谈不上无线通讯设备,因此,给部队带路送信,传递各种情报,也成了战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边区的群众是人民军队的耳目和保护者。解放军每到一地,受到群众的欢迎和爱戴,为人民军队带路送信,探听敌情,传递情报,使人民军队在边区“处处明亮”;对敌人封锁消息,使敌军感到“到处黑暗”。从1947年3月至1948年1月,边区群众为人民军队当向导的就有11720人次。对敌人封锁消息的结果,使敌军无法知道人民军队行动的去向。在攻打蟠龙前,当我三五九旅诱敌北上绥德时,敌董钊、刘戡率九个半旅列成纵横几十里的方阵,从我人民军队主力隐蔽结集的地区通过时,也没有发现西北野战军的指挥机关就驻在一个叫新庄的小山村。正因为有人民作为耳目,人民军队对敌军的行动始终了如指撑,而敌人对人民军队的行动,则一无所知。
  (五)看护伤员。在战争期间,边区有七个后方医院,条件极差,没有专门病房,许多伤病员只好分散安排在群众的家中,一批一批地把伤病员转移到群众家里,治伤养病。陇东华池的后方医院,一次就把1000多名伤病员,分别疏散到白马区八个乡的800户群众家中。边区群众把子弟兵的伤病员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加以爱护和保养,许多解放军战士在群众家里,治好伤,养好病,重返前线杀敌。看护伤病员也成了边区群众支援前线的一大贡献。
  边区人民在支前工作中为人民解放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了高度的革命精神。正如西北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说的,“边区的劳动人民,是我看到的政治上最觉悟最有认识的人民。”
  三 领导游击战争
  在国民党军队发动对边区的进攻时,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决定,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必须就地坚持各种形式的斗争,做到县级的不离本县,区级的不离本区,乡级的不离本乡。全面战争开始时,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就是其中的重要斗争形式。据此,各县先后组织了规模不同的游击队,或武工队,在本县及附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这些游击队的成员有党政机关的干部、企业的工人、学校的教员和学生,以及民兵中的积极分子。游击队由当地党政领导干部担任队长和政委。如延安游击队成立于1947年3月撤离延安之前,由延安市党政机关的干部和公安人员为骨干,吸收部分区、乡干部,学校的教员、学生等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基干自卫军(即民兵)参加。延安市副市长姚安吉任政委、康世昌任队长。各县游击队在成立初期,一般人员不多,枪枝也少,多数还带有保卫党政机关的性质。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队伍也随之逐步扩大,装备也有改善,并且开始独立作战。如甘泉武工队成立时,才15人,不几天就发展为44人。不久,进行了一次夜袭敌保公所的战斗,缴获机枪2挺,步枪31支,子弹13000余发,不仅改善了装备,而且队伍也进一步扩大。
  在全面战争期间,全边区的游击队约有2万多人。这支游击队的战士,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地理环境,同群众有血肉的联系,战斗力强。他们经常阻断敌人的交通,伏击敌人的车辆,攻打敌人的小据点,缉拿敌特分子,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同时,袭扰敌人,搞得他们昼夜不得安宁。延安游击队在13个月中,就作战128次,歼敌731名,缴获各种武器590件,击毁汽车两辆,破坏电线20多公里,还拔除了敌长官部设在枣园的一特务据点。南泥湾恳区游击队,在敌人侵占该区一个多月内,就在延(安)宜(川)公路上七战七捷,毙、俘敌270名,缴获枪枝甚多,面粉991袋。延川游击队在1947年4月至6月的三个月中,捕捉敌侦探和逃兵520名,逮捕敌保长18人,摧毁了敌人刚刚搞起来的保甲统治。绥德游击队在榆林战役期间,断绝敌交通,迫使敌人的增援部延缓十一二个小时,为主力部队的作战争取了时间。甘泉武工队在1948年2月,仅用发传单,吓跑了敌保警及政府人员,创造了保卫延安保卫边区的一个“奇迹”。
  在阻击敌人的同时,还为人民军队开道。宜川瓦子街战役前,下了一场大雪,妨碍我军的行动,游击队带领群众,分九路,奋战一昼夜,扫出了通向劳山、宜川、瓦子街的九条大道,为部队的行动提供了方便。
  在激烈的斗争中,游击队里涌现了许多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石秀山领导的合水县五区游击队、王瑞臣领导的南泥湾临镇游击队、高善祥领导的延安柳林丰富游击队、田启元领导的延(安)塞(安塞)游击队和孙立生领导的游击队等,都是边区的英雄集体,曾受到边区政府的嘉奖。他们的英雄事迹在边区群众中广为传颂。
  除了地方游击队以外,边区的民兵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地方武装力量。民兵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自卫军。抗战胜利后,改称民兵。在全面战争以前,边区约有15万普通民兵,3万基干民兵。在全面战争开始以后,一部分民兵参加了主力部队,或地方游击队,大部分民兵则配合当地的游击队在本地区参加斗争。为了加强民兵的建设,在全面战争爆发以后,边区政府对民兵进行了整顿,进行了军事训练,要求人人掌握投弹、射击、埋地雷三大技术。民兵实行劳武结合,它的主要任务是保卫生产,站岗放哨,侦察敌情。遇到敌人来时,以各种方式牵制或阻击敌人,减缓敌人行进速度,掩护群众转移。在作战时,为人民军队带路,传递消息,从事各种战勤工作,支援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作战。
  在战争期间,边区涌现了许多民兵英雄。边区政府多次嘉奖英雄集民兵体和个人。被誉为“常胜英雄”的民兵徐柄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毙伤敌人19名,缴获枪枝5支。他领导的七八名民兵,曾伏击过200多名敌军,以三发子弹将敌军营长击毙。又在一次伏击抢粮的敌人时,击毙敌人2名,缴枪2支,并捉住敌特2名,受到边区政府的多次嘉奖。
  据《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司令部第二号公报》称:陕甘宁边区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在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15日的一年中,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7000余名,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为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①《陕甘宁边区政府参军动员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242页。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宋金寿,李忠全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