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战役·战斗 > 土地革命时期 > 切尾巴战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切尾巴战斗


  红军长征中的“切尾巴”战斗,发生于1935年(民国24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吴起镇(今吴旗县)对国民党军骑兵进行的反击战斗。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进驻吴起镇(今吴旗县),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吴起镇地处陕、甘交界,北与定边县接壤,东、南和赤安县(原保安县,今志丹县)苏区相连,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边缘地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即使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长征的落脚点和后来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正当中央红军离甘进陕之际,蒋介石即电令宁夏马鸿逵:“红军长途行军,疲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兹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随即调集了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1个骑兵团,毛炳文军的第八师、第二十四师,东北军骑兵第三师两个骑兵团、第六师3个骑兵团,先后于甘肃省何连湾集中,协同尾追红军。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到吴起镇,就作出了一系列英明决策。为了保护苏区人民不受追敌的侵害,立即部署了“切尾巴”战斗,决心将尾追之敌歼灭在苏区以外。为了打好这一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地方干部,并作了重要指示。吴起镇周围的县、区、乡党组织,坚决响应党中央的战斗号令,领导苏维埃政府、游击队和赤卫军,立即准备担架,做好救护准备工作;选派强有力的干部战士给中央红军当向导,决心配合中央红军打好这一仗。
  作战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先后于10月19日晚和10月20日晨分别进入阵地。陕甘支队一纵队进入吴起镇及二道川塔儿湾以东,埋伏于三道川、二道川与头道川之大峁梁上,其四大队埋伏在头道川的杨城子左右山坡上,准备截断敌人的退路;二纵队进入吴起镇西北乱石头川的梁台、郭沟门一线,埋伏于头道川与石头川之间的山梁上;三纵队进入吴起镇东南宁塞川的宗圪堵至彭沟门一线,埋伏于洛河东侧吴起镇的燕窝梁上。红军布下口袋战术,严阵以待。
  国民党军在何连湾集结后,于10月18日拂晓奉命追击红军,骑兵为前锋,步兵跟进。东北军第六师师长白凤翔率3个骑兵团,副师长张诚德率第三师两个骑兵团和第三十五师马培清骑兵团日夜兼程,盯住红军不放。10月19日晚,马培清骑兵团进抵铁边城附近宿营,距红军只有10多里。
  红军主力为了在吴起镇集结,决定由中央干部团担任阻击任务。团长陈赓命肖应棠率3个班埋伏在距铁边城约10华里的王畔子东西两个山坡上滞敌前进。10月19日晨,驻铁边城的马培清团派出1个排,顺头道川侦察前进,当进入红军的伏击圈时,肖应棠一声令下,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敌骑兵措手不及被打散。随即1个连又向红军阵地扑来,顷刻之间又被打散。午后,第三十五师骑兵团的1个营在飞机、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的掩护下,顺着小沟向红军阵地袭来,红军战士以一当十,激战两小时,将其击退。10月20日,第三十五师骑兵团让开中路,顺二道川与头道川之间的山梁侦察前进,从侧翼夹攻。下午准备在二道川刘河湾一线宿营时,遭到红军一纵队的伏击,马培清凭借有利地形,将部队拉到头道川与二道川山梁上构筑工聿,准备扼守。此日,白凤翔率骑兵部队由正面推进。白部凭借人多势众,装备精良,顺着头道刷奔驰而下。黄昏时,第三师两个骑兵团已进入红军包围圈。埋伏在杨城子山坡上的红军第一纵队四大队趁其不备,突然发起进攻,经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打死打伤400余人,缴获战马100余匹。
  10月21日4时半,毛泽东登上洛河以西的平台山(今胜利山)指挥所,召集部分干部开会,再次进行动员,反复强调打好这一仗的重大意义。7时左右,一纵队二大队在二道川塔儿湾对第三十五师骑兵团发起进攻,其军大乱,团长马培清随即把兵力拉到二道川与头道川的山梁上,窥视方向,准备逃跑。逃跑不到10华里,又遭到红军一纵队主力的伏击,其警戒连被歼。这时战役全面打响,红军左右两翼配合作战,截住白凤翔第六师的1个骑兵团,将其全部缴械,其余被红军击溃。白凤翔率残部逃窜,红军追击50余里。马培清骑兵团亦被红军在山梁上打得七零八落,即率残部向元城子方向逃窜。在齐桥又遭埋伏在三道川的一纵队二大队的伏击,经过激战歼灭50余人,缴获战马20余匹。整个战斗从7时打响,到9时多结束,全歼国民党军第三师的两个骑兵团,第六师的1个骑兵团,击溃第六师的两个骑兵团和第三十五师马培清骑兵团,毙、伤、俘1600余人,缴获迫击炮、重机枪数十门(挺),战马1600余匹。至此,红军切断了长征中的“尾巴”,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陕西省志 军事志(上)/陕西省军区军事志编纂委员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