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附录二 本书作者关于延安干部教育的部分研究论文 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及其意义*

栗洪武


  摘要:陕甘宁边区的高等学校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根据非常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形成的办学思想,适应特殊环境需要所采用的教学原则,以及从革命实际出发所实行的民主与效益管理方法,有许多突出的特点。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对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办学思想;教学原则;教育管理
  陕甘宁边区的高等学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为我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数以万计的领导骨干。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许多办学经验,对于当前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根据非常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举办有特色的高等学校教育
  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先后创办了陕甘宁红军军政学校和陕北特委党校等高等学校。特别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又相继创建了中共中央党校、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等。这些高等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革命干部和领导骨干的摇篮。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以后,我们党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尤其是大批知识分子干部,以便组成强大的抗日力量。同时,有大批爱国青年来到延安,参加革命。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一面积极扩大原有学校,一面又创办了陕北公学、安吴青训班,接收广大知识青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军事、组织上的专门教育。之后,又相继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自然科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高等学校。1939年7月,为了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又组建了华北联合大学,并与抗大组成1700人的队伍,去敌后办学。不久,为了适应边区建设的需要又开办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八路军军政学院、八路军医科大学、民族学院、军事学院和延安大学等。在短短的两三年中,陕甘宁边区已拥有十多所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党务、民运等专业的专门学院与一个较完整的高等学校教育体系,并形成了适应那一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办学思想,其基本点是方向明确、目标集中。
  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短期训练班为主
  培训时间一般只有三个月或半年,最多一年就结业分配工作。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讲授内容立足于实际需要,体现了少而精、学用一致的原则。课程有中国问题、马列主义理论等,但主要是抗战急需的实用技能课,如抗战中的政治工作、抗战中的民众运动、抗战的游击战术、射击、防空等。学员学了这些课程后,在实际工作中立即就能用得上。对此,毛泽东和校领导曾再三强调:“这些科目是针对目前需要的,而这已是把理论具体地配合于实践的结晶。”①
  (二)实行抗战急需的新制度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规定:抗日的教育政策是“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②。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必须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尽快培养大批抗日干部③。所以,当时边区高等学校从教育政策、学制到课程设置,都突出了抗日救国的思想与为战争服务的理念。
  (三)注重实践锻炼和锻炼以后的再提高
  边区各高等学校都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比如,鲁迅艺术学院实行“三三制”教学计划,即学员入学后首先学习三个月,然后到前方实习三个月,再回校学习三个月才毕业。当学员在实习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而反映到校方后,学校就立即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因此,紧密配合抗战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是边区高等学校的共同特点。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边区高等学校教育出现了“正规化”倾向,不少学校试图延长学制,在教学内容中发生了与实际脱离、所学与所用脱节的偏差。
  为了解决“正规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指出:“目前延安干部学校的基本缺点,在于理论与实际、所学与所用的脱节,存在着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的严重毛病。”④同时,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高等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为此,党中央对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先后将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行政学院等并入延安大学,使边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更加符合抗战需要与边区实际,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边区的一些学校迁往东北和华北等地。在陕甘宁边区继续举办的高等学校仅有延安大学、西北党校和西北医药专门学校。延安大学根据边区教育厅颁布的《战时教育方案》精神,制订了《延安大学战时干部教育实施方案》,并确定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服务于边区,培养有为人民服务热忱与能力的革命干部为该校的教育方针。
  1948年,为迎接大西北和全国解放,延安大学建立了新的学制,扩大系、室,增设短训班,并在洛川创办了分校。西北党校也扩大招生,在韩城创办了分校。此外,还创办了一批新的高等干部学校。这种适应革命形势需要的办学思想,是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教育的突出特色之一。
  * 本文发表在《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①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高等教育和干部学校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
  ②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③ 同上书,第48页。
  ④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在职干部教育部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8页。
  二 适应特殊环境需要,采用独特的教学原则
  (一)因人施教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的青年学生和有识之士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因而边区各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特别复杂。他们在觉悟程度、斗争经验、工作能力、生活习惯、理想信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各学校对已参加革命的工农干部,教学内容偏重于识字、看书、作文,着重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程度,使他们能掌握一些经常用得上的基本工具;对高级干部则偏重于理论的提高和经验的总结;对刚进入根据地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则偏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提高政治觉悟。这样,使各种教育对象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密切联系实际
  边区各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创造了许多好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例如,抗大特别强调原则的具体化和中国化,把理论的普遍性与具体的灵活性融化于实际之中;陕北公学为着理论与实际的一致,把校内的教学与校外的实践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根据各学校的经验,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制订精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不仅要适合学员的实际情况,还要适应战争的发展需要;要考虑军事、政治、文化等各门课程的内容联系,还要在时间上安排适当比例;既要具体细致,又不妨碍机动灵活。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要使全体师生都了解它的内容和重要性,以提高他们执行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恰当地安排课程
  边区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既结合抗战的实际需要,又顾及基础理论的学习。如抗大的课程安排,有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革命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工作、民众运动等基本理论课,又有射击学、地形学、游击战术、防空、防毒等科目。陕北公学培养的是行政、民运和文教工作干部,其学习的科目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革命运动史、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战区政治工作等。
  3.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各高等学校从建校一开始,就以师生的劳动来创造学习和生活的条件。他们不仅挖窑洞,开荒种地,喂猪养羊,纺线织布,烧运木炭,还办了一些农场和工厂。广大师生通过一边学习,一边生产,不仅学到了革命理论和抗日救国的办法,而且学到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活,提高了思想觉悟,培养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三)少而精
  边区高等学校处在战争环境中,学习时间短,教学设备差,教育经费少。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使学员懂得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对敌斗争的武器,学到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必须在教学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为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学习目的上,强调做什么学什么,急用的先学,不急用的后学;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学习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结晶,而不是无选择地什么都学;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堆栈”式,不采用“百货商店”式。
  (四)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在抗日救国和建设新中国的共同目标下,边区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在学员看来,教职员都是青年学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该信任与尊敬;在教员看来,青年学生是中国命运的寄托者,是革命的先锋战士,是新中国的创造者,对他们多一份教育,就是为建设新中国多添一份力量。所以,师生在生活上打成一片,互相关心;在教学上发扬民主,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员刻苦学习,表现出“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精神。他们经常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经验、情绪、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 从战争实际出发,注重民主与效益管理
  边区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分块管理的办学体制。1938年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干部教育部,统一制订各干部学校的教育方针、教育计划与教学方法,适当地调整各学校的教员、教材、课程,有计划地招收新生。各学校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或校务委员会下设若干办事机构,负责领导学校的各项工作。所设的办事机构有:教务处、生活指导委员会(后来叫政治部)、总务处、校务处、党委(党组或党总支)等。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边区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与编制一般都小而精,尤其是工作人员以“提高党性,增加知识,力求进步,反对落后”为自我修养的准绳,所以各学校的组织机构办事效率高,群众威信好。这是因为,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管理方式,突出了民主与效益管理两大特色。
  (一)实行民主管理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校生活民主化是边区高等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学员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1.教学民主,思想活跃
  边区高等学校普遍实行教员有讲学、研究问题的自由,学员也有学习、研究问题的自由;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互相争论,互相批评;教学中提倡自由辩论,质疑问难,并允许学员对教员的讲授提出批评意见。
  2.反对一切教条、武断和愚昧
  对于不同的思想观点,坚持经过自由争论,达到阐明真理,统一认识;极力避免用行政命令手段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即使个别学生中出现了对集体生活有妨害的缺点与错误,学校也是采用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使之认识错误,自行改正。
  3.领导作风民主
  边区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出现,以身作则,埋头实干,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实行民主办学。校长和其他行政领导与教员、公务员、学员生活上完全一样,吃小米,住窑洞,穿补丁衣服,每月一元左右的津贴。在工作上他们比大家更辛苦,早起晚睡;生产劳动中他们是群众的标兵和表率;军事、学习和文体活动中,他们是积极分子和模范。他们没有“架子”,没有“特权”,也没有高人一等的思想,遇事善于同群众商量,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在学员眼中,他们不像是领导,而像是慈母。
  边区高等学校的这种民主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创造力,造成了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把学校变成了温暖、团结的大家庭。毛泽东为抗大题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准确地概括了各学校这种团结进步、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气象。所以,“大批能干人才的创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①。
  4.民主管理的具体做法
  (1)提倡全体教职工和学员参加学校管理。校务委员会、总务委员会都有师生员工代表,对学校的大政方针进行讨论、制定;学校还大量吸收学生干部参加学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学中的问题,均采用大家商量和参与的办法解决。
  (2)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各校都有学生自己的组织,如学生会、青救会、同学会以及队、分队、班等。学校尊重学生组织的独立性,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吸收学生干部参加学校各种行政会议,对学生组织的活动予以保证。
  (二)重视效益管理
  边区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在特殊情况下培养革命干部。为此,在管理活动中特别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总结边区高等学校重视效益管理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教学组织,实施有效的管理
  边区高等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是教务处、队、班。学校里,教学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各学校都有这样的口号:“学习第一”,“一切为了学习”。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学员编为队、分队、班。队既是教育单位,又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单位。每队约有学员100人到120人,由队长、副队长、指导员、政治助理员和队学生分会主任等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队工作。
  班相当学习小组,每班8人到12人,按文化程度高低搭配编班;每班都编进一两个政治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学员,以便发挥骨干作用。班长、副班长由学员选举产生,一般都是由学习较好、能力较强、工作负责、能团结全班同学的优秀学员担任。
  2.实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严格的检查督促制度
  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核心。边区各高等学校为了使教学计划更切合学员实际,通过召开调查会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征集学员的意见;然后由教务处牵头,吸收各方代表,组成学习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学计划的拟订。计划拟订后,再向师生员工传达解释,使每一名干部、教员和学生都深刻了解教学计划的内容和它的重要性,以提高全体工作人员执行教学计划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各学校还建立了严格的会议、汇报、报告、检查和总结制度。学校各级领导通过平时考核、定期测验与听课等方式,及时检查、督促教学计划和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保证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
  3.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学校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边区高等学校的教员严重缺乏,有些学校创办时只有两三个专职教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采取如下措施:(1)发动全体教员边教边学,重视以老带新,抓紧对青年教员的培养和提高。如抗大通过每周一次的“教育准备会”,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使教员受益匪浅。(2)组织有教学能力的行政领导任课,各校也互聘教员授课。一些学校还利用在延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聘请中央及各部门的领导同志来校授课、作报告或讲演。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张闻天、刘少奇、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都被邀请到高校作过重要报告或讲演。
  4.创造新的适合干部教育的教学方法
  (1)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每期开课之前,学校都要召开教学会议,对本期学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一番详细的分析,提出教学方法上应注意与改进的要点。如果学员多数是党政高级干部,在教学中就着重采用自学研讨法;如果学员是工农干部,则采用启发式与传授法;对有中学乃至大学文化程度的学员,教学方式则是讨论式与讲演式并用。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学以学生为主,就是一切从便于学生听懂、理解、掌握、运用出发。边区高等学校上课釆取大课堂制,常常是几个队、数百人在一起听课。为了弥补这种教学形式的缺陷,各门课一般都有讲义或教科书,并编印了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范围、研究方向作扼要的说明,以便学生把握、理解和复习。
  (3)采用启发式和联系法。启发式是边区高等学校授课的基本方式。启发的具体方法:一是从近讲到远;二是从具体讲到抽象;三是从分讲到合,从合讲到分;四是从事件的演变过程中,把握发展规律及其趋势;五是抓住中心,扼要地叙述问题。同时,在讲课中特别注意使用“联系法”,如原则与实际的联系;现在问题与过去和将来问题的联系;各科之间的联系;在校学到的理论与前方实践经验的联系;自己的思想与所学理论的联系等。这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及创造力,同时也使教学内容充实活泼。
  (4)开展课外辅导和课后实习。课外辅导与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是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辅导不只局限于教员对学生的辅导,有同班同学间的辅导,也有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辅导,有个别辅导,也有集体辅导。
  (5)重视学习方法的改进。边区高等学校主要强调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自学法。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自学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各学校都提倡自学,鼓励学生发挥主动精神;规定自习时间多于上课时间,个人自学时间多于集体学习时间。二是讨论法。十分重视运用讨论的方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讨论中基本能得到解决。
  5.采用别开生面的考试和考查方法
  边区高等学校也有考试和考查制度,但主要目的是让学员对已学知识有个温习、整理、综合与提高认识的机会;同时,也检查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情况,教员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各学校赋予考试以新的意义,创造了新的考试形式:除笔试外,课堂讨论、辩论会、学习笔记、学科展览、集体创作、实习报告等,都是考查学员成绩的途径与方法。以笔试来说,先将测验题目发给学员,允许并发动学员进行集体讨论,可以交头接耳,也可以携带笔记本或翻阅参考书;有时让学员将测验题目带到自习室以便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这种测验方法,使学员养成了深入探讨问题的习惯,学会了把握问题的中心和要点,很适合大学教育的特点。
  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教育是在战争环境中创办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办学思想、教学原则和管理方法等也有突出的特点。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则,我们不难发现在边区高等学校教育中包含有一些可供参照的普遍原则。具体来说,在办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方向明确,目标集中,既从实际出发,又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灵活变化。在办学体制方面,从中央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分工负责;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改革办学体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教学原则方面,坚持因人施教、密切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等原则。在学校管理方面,突出民主与效益管理思想,注重教学民主与学术民主,重视教育的效益管理,其核心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此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许多启示。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都会遇到一些非常时期或特殊情况。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本着培养“广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原则,要像边区高等学校那样,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学校、专业、课程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总之,如何针对某些特殊情况,采取特殊的文化教育对策,可以在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教育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