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正林


  陕甘宁边区现在已成为历史地理名词,它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35年10月,在南方失去根据地的各路红军经过艰苦的长征先后到达陕甘宁根据地,使这里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全国抗战爆发后,集结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这里成为敌后抗战的出发点。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召开前夕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①中共中央在陕北待了13年之久,1948年始离开东去,进了北京。这一历史进程,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兴盛。研究陕甘宁边区历史,不论对中共党史还是中国现代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学者总有一种追求,黄正林同志多年一直致力于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今年,正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他结集了17篇已发表的论文,取名为《陕甘宁边区乡村经济与社会》。书中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3篇论文是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立法的研究;第二部分9篇论文是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第三部分5篇论文是关于陕甘宁边区社会的研究。
  我最初从《近代史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上读到他的研究论文,了解到他是专门研究陕甘宁边区历史的。他在甘肃庆阳师专任教时,我们还通过信,2002年我到河北大学访问,经李金铮介绍始见面,知他已受聘到了河北大学,我们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就多了起来。在这本集子出版之时,他让我说几句话,作为书的序言,我当然是很高兴的。
  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历史,不少中外学者都在研究,已出版了不少书籍。正林同志这部集子展开了对陕甘宁边区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涉及边区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立法、农村经济、财政税收、金融、手工业、森林、盐业;涉及边区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妇女问题、社会教育、社会风气以及体育事业等。如《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立法》、《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税》、《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等都是前人未曾注意的问题。在《边钞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事业》、《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税收问题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等问题比前人的研究都有所深入。
  资料扎实是正林做研究的一个特点。知识来自勤奋,据我所知,他先后多次到北京、西安、延安以及当地的出版社、书店、图书馆、档案馆购买、查阅、复印资料,甚至不惜重金购买边区时期出版的报刊的影印本,耗时数年,收集了大量的陕甘宁边区史的资料,为他的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严谨的学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以翔实的资料作为基石,这是治学的根本态度。正林同志在资料上下了苦功,所以在研究的面上有所拓展,在点上有所深入,文章厚实有力,这样的治学方法,是应该赞扬的。
  陕甘宁地区现在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探讨过去,是为了现在和未来。我们总讲历史是一面镜子,研究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对今日总是有借鉴意义的,希望正林同志继续研究下去。
  魏宏运
  2005年7月于南开大学锲斋
  ①毛泽东:《“七大”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日。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