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第一节 发展生产 渡过难关——5

雷云峰


  五 部队实行屯垦
  军队实行屯垦,发展自给经济,形式上违背分工的原则,似乎是落后的、倒退的,实质上却是进步的、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军队克服了物质供应匮乏的困难,并改善了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以支持长期战争。边区留守部队在陕甘宁边区带头实行屯田政策。全体官兵,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提出“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战斗口号,分别开进了南泥湾、槐树庄、张村驿、大风川、小风川、豹子湾等地军垦屯田,一面开荒生产,一面保卫边区。在边区留守部队中,尤以八路军359旅的生产自给搞得最好。
  实行屯田政策,是朱德从华北抗日前线回到边区后,审时度势,根据条件与可能首先提出,经党中央同意后亲自组织贯彻执行的。为了增强边区的防御力量,1939年秋,八路军120师359旅奉调从晋西北前线回边区绥德驻防,协同留守兵团担负保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任务。当王震旅长向毛泽东、朱德汇报请示工作时,朱德对王震说:“边区地广人稀,光靠人民负担,养活不起这么多的机关部队。部队可以在不妨碍战斗、训练的情况下,充分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用自己的双手,经过劳动建立起自己的家务,逐步做到生产自给。”朱德问王震:“现在有一片肥土,就是南泥湾一带,你们要不要?不过开垦起来难度较大。”王震当即表示说:“即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够战胜它”!
  经朱德两次亲自勘察,确认南泥湾军事地位重要,是保卫延安的南大门;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是屯田理想之地,1941年3月中旬,在王震旅长兼政委的率领下,359旅指战员高唱战歌,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南泥湾。在100多年以前,南泥湾曾是个人口比较稠密、生产发达的地方。清同治年间发生回民起义,清朝政府派重兵进行血腥镇压,从此这里变成了草木丛生的荒野。初进南泥湾,迎接指战员的是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提出“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没有房子住,就自己动手搭窝棚、挖窑洞,甚至露宿野外。粮食不够吃,就挖野菜、采野果、打猎弥补不足。开荒没有农具,就发动大家找废铁,或从前线把敌人的钢轨锯成小段运回来自己制造。衣服破烂不堪,被褥单薄难以御寒,就在黎明前烧起篝火,大家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学习没有纸,就用桦树皮代替。没有肥皂,就用皂角和草木灰洗衣服。面对重重困难,战士们高唱:“英雄气概三冬暖,战士那怕风雪寒,转战华北敌丧胆,万里长征只等闲。毛主席在延安一声唤,九旅挺进南泥湾,要与那深山老林决一战,要使陕北变江南。开荒好比上前线,没有后退永向前,困难纵有千百万,它怕咱干劲冲上天!”
  屯田生产中,旅与团都制订了生产计划,规定了生产任务。上至旅首长,下至马、伙夫,都编入生产小组,创办了“新中国”大农场。王震身先士卒,和战士一起开荒,双手打满血泡。718团团长陈宗尧把团部搬到山头上,架上电话,白天劳动,晚上办公。一次他患了重病,大家劝他下山去休息,他说:“不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开荒任务,我宁死也不离开山头”。政委左齐在抗日战场上失去了左臂,不能拿镢头挖地,就给战士做饭烧开水,并挑送上山。在干部的带动下,全旅出现感人的忘我劳动场面,天未亮,许多战士就上山开荒,天漆黑了,还不肯收工下山,领导不得不定出奇特的劳动纪律,规定“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在一次由175名突击手参加的开荒竞赛中,718团班长李位,挥动一把四斤半重的板镢,每分钟落地48次,创造了日开荒3亩6分7的记录。不久,719团的刘顺义,又以4亩1分的记录超过了李位,尹光普又以4亩2分8的成绩超过了刘顺义。生产中坚持了农业第一的方向,广大指战员开展劳动竞赛,涌现出数百名劳动英雄,开垦了11000亩荒地,每人平均种植粮食蔬菜6亩。但是,因为是初到南泥湾,“耕种误了农时,缺少工具,没有经验,南泥湾早寒,把山沟山腰里的庄稼未成熟就冻死了。这一年的粮食只够一个月吃”①。
  1942年,359旅总结了前一年的经验教训,置备了足够的农具,配备了负责生产的干部,开荒25000亩,种粮食20000亩,开垦了水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种菜5000亩。此外,还种植有旱烟、麻等经济作物,做到了粮食自给3个月和蔬菜的全部自给,也解决了打草鞋用的麻和战士吸烟的需要。他们还利用南泥湾沟坡草木茂盛的条件,发展畜牧,各单位分工饲养牛、羊、鸡、鸭、猪、兔等家畜。1941年全旅养猪2000余头,1942年又有所发展,每个连队有20至30头猪,保证了每人每月吃3斤肉。359旅指战员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挖了一排排窑洞,建筑起一幢幢新房,开办了纺织、木工、造纸等工厂。王震旅长组织各团木工到延安,突击一周,制造纺车1000多辆,掀起了纺线的热潮。供给部家属陈敏,不顾家务和孩子拖累,早起晚睡,每天能纺半斤纱。供给处吴成恩的7岁女儿吴萍,每天能纺1两头等纱。在资金、原料、技术缺乏的条件下,大光纺纱厂想办法解决,所生产的产品,除自给外,还上市销售,深受群众欢迎。原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面貌为之一新。1942年7月,朱德相邀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续范亭诸老,同游南泥湾,并赋诗唱和,盛赞359旅执行屯田政策所取得的胜利。朱德在《游南泥湾》诗中写道: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耕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小憩陶室峪,清流在怀抱。
  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
  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359旅用辛勤的劳动,唤醒了沉睡百年的南泥湾,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屯田初期;还要向政府领取一定数量的粮食、经费。1942年,全旅全年经费开支97390324元,其中政府供给30504288元,占总支出的32.45%;生产自给66786033元,占总开支的61.55%。②几年来,英雄的359旅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并在延安发扬光大。受到边区高干会议的表彰,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边区高干会奖给359旅一面写着“发展经济先锋”的锦旗,毛泽东亲笔给359旅4位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给何维忠题词“切实朴素,大公无私”,给罗章题词“以身作则”,给晏福生题词“坚决执行屯田政策”。毛泽东还表扬359旅718团团长陈宗尧、政委左齐,说他们团长开荒,政委送饭,使战士感动得不可名状,号召“全体党的干部,学习这两位同志的精神,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克服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边区留守兵团、保安司令部执行屯田政策,实行军垦生产,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一大创举,不但克服了军队物质供应困难,改善了军队的给养,提高了军队的素质,而且减轻了人民负担,增进了军民团结,密切了军民关系,谱写出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
  ①继昌:《359旅的生产创造》《解放日报》1945年1月8日。
  ②《生产自给材料》1942年12月28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八编,第168页。)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