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自然社会环境与历史渊源/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渊源/三

黄正林


  经过多次暴动和兵运的失败,刘志丹认为,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他说:“如果我们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逐步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①刘志丹选择了在陕甘交界处的南梁作为根据地。1930年10月,刘志丹领导了太白收枪,建立了革命武装。经过一年的努力,建立了南梁游击队。不久,阎红彦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辗转到南梁同刘志丹会合,中共陕西省委也派谢子长到南梁加强部队的领导工作。1932年1月,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部队改称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又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同年12月,根据中央指示,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这时,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使红军离开南梁,攻打关中,结果使红军在陕西终南山全军覆没。
  终南山失败后,刘志丹主持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举行会议,恢复红26军,决定在陕甘边界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1934年11月初,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主席;成立了陕甘边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陕甘边政府下设民政、财政、教育、粮食、军事、土地等部。陕甘边政权成立后,颁布了土地政策八条,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给富农留少量土地,以够其吃用为限;团结中农进行土地分配;没收的土地按人口分给贫雇农及缺少土地的农民。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苏区经济建设,稳定市场,陕甘边政府废除法币,发行陕甘根据地自己的货币。②政府还设立集市,开展自由贸易,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颁布了粮食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③
  陕甘边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军队和西北地方军阀的围剿,在取得两次反围剿(第一次在1934年2—5月;第二次在1935年2—7月)胜利后,根据地的范围“东到临镇,南到淳化、耀县,西到庆阳、环县,北到定边、靖边,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80万;下辖南区、东区和中心区三个行政单位。中心区包括华池、赤安、庆北、合水、安定、安塞等县;南区辖正宁、宁县、旬邑、淳耀、三原等县;东区辖甘洛、中宜、富西等县。”④
  ①庆阳地委党史办编:《南梁曙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②《王生金1959年4月21日谈南梁一带的群众工作、土地改革、经济文化建设》,刘凤阁、任愚公主编:《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区苏区》,上,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426页。
  ③黄正林:《南梁革命根据地述论》,载《史学论丛》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307页。
  ④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10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