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皖南事变后边去的经济政策/第一节 皖南事变后边区的形势/一

黄正林


  一、国共关系的变化和皖南事变的发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和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携手抗日。但是,不仅中共对国民党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而且国民党也对中共存在着极强的防范心理。“在战争爆发后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双方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引人注目的严重冲突,军事颇多合作,两党高层往来密切,甚至还讨论过在组织上进一步合作的一类问题。但即便如此,多数国民党人却并不信任共产党,从高层到基层,大都对共产党保持着一种极强的防范心理。”①正因为这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中央就制定了防范共产党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会后国民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防共、限共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防制异党活动办法》、《纠正共党不法行为宣传办法》、《异党问题处理办法》、《处理异党实施办法》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给国共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两党先是在政治上唇枪舌战。国民党称:“共产党在本党权力所及之区,犹能猖獗活动,长足发展,考其原因,虽非一端,而本党组织工作之不健全,而予人以可乘之机,实为主要因素。目前共产党控制下之陕北,彼能无论男女老幼悉纳于各种组织之中,而由该党分子予以切实之领导与控制,遂造成今日形同铁桶之陕北特区,不但外人不易轻入,即入内亦难立足,更无论有所活动。本党目前防制异党活动之方,亦惟有采取此种坚强组织之办法,方能奏效。盖所谓以组织对付组织之意义。”为了限制共产党,国民党声称“纵因此发生磨擦,设非出于本党之过分与不是,亦应无所避忌。”②为了达到限制和消灭中共的目的,国民党开动了宣传机器,大力宣传“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同时,对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诬蔑,说他们“不听指挥”、“游而不击”等。
  针对国民党咄咄逼人的阵势,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回击。1939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反投降提纲》的演讲,他指出:“目前形势的特点在于:国民党投降的可能已经成为最大的危险,而其反共活动则是准备投降的步骤。国民党投降可能是从抗战开始就存在的,不是今天突然发生的;但成为时局的最大危险,则是目前政局中的现象。国民党防共也是从统一战线建立时就存在的,不是今天突然发生的;但把反共作为直接准备投降的步骤,则是目前的实际。”③1939年7月7日,中共发表了《中央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的宣言》,提出“坚持抗战,动员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展开全民族的全面的抗战,巩固国内团结,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力求进步,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坚决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这就是全民族努力的总方向。”④9月,毛泽东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表明了中共对磨擦的态度:“我们根本反对抗日党派之间那种互相对消力量的磨擦。但是,任何方面的横逆如果一定要来,如果欺人太甚,如果实行压迫,那么,共产党就必须用严正的态度对待之。这态度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我们是站在严格的自卫立场上的,任何共产党员不许超过自卫原则。”⑤毛泽东代表中共向国民党中央政府发出了警告。
  伴随着政治上的唇枪舌战,军事上的冲突也在不断升级。1939年和1940年,国民党军队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和八路军驻各地的办事处制造了一系列流血事件。陕甘宁边区是中共首脑机关所在地,是国民党政府削弱乃至试图消灭的主要目标。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一结束,国民党镇原县县长邹介民在群众大会上就公然说“接近八路者是汉奸”。⑥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天水行营制定了《处理异党实施办法》的“绝密”文件,称陕甘宁边区为“伪边区”。在政治方面,在边区周围县份“充实力量,逐步削弱伪边区”,“由陕甘省府督饬各该省保安处积极加强所有沿边各县之保安团队,并严限完成。万一有不能充实之县份,则调国军补充之”,“限期切实整编沿边区县份之保甲”。在军事方面,为了“巩固沿边区各县,应由陕西保安处调保安团4团分别布置,以两团配备于南线之旬邑、耀县、洛川、宜川一带,以两团配备于北线之定边、横山、米脂、绥德、延川一带,并择适当地点屯驻统一指挥,期以实力推行政令”,“至宁夏之盐池、豫旺及甘肃之环县、庆阳、宁县一带,亦应同样办理,并得酌驻国军辅助之”。在教育训练方面,要“停办抗大陕公”(指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引者注),结束八路军的“募补区域”,成立“陕北师管区”。⑦12月,陕西省政府又提出了《陕甘两省防止异党活动联络办法》,制定了“地方绝对强硬不稍退让”,“省府秘密策动借资缓冲”的策略。⑧从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到1940年底,国民党在边区制造了一系列事端,据统计,在这期间国民党军占领了边区的10个区、7个半乡、131个村庄。1939年12月至1940年10月,发生在边区的磨擦事件300余起。⑨所有这些事件都说明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国共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共两党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国共两党的裂痕仍在继续加深。面对国民党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共也不甘示弱,一方面在政治上继续与国民党周旋,另一方面在华北继续扩大根据地和加强军队建设。“共产党不断扩张根据地,且决心继续扩军的态势,自然愈加引起了国民党人的极度反感。国民党内强硬主张用军事手段恢复权力者日渐增多。”⑩在这样的背景下,1941年1月终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①杨奎松:《国民党走向皖南事变之经过》,《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4期。
  ②转引自杨奎松:《国民党走向皖南事变之经过》,《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4期。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第11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90页。
  ⑥《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第185页。
  ⑦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0页。
  ⑧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第332页。
  ⑨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第151页。
  ⑩杨奎松:《国民党走向皖南事变之经过》,《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4期。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