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4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四、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西北革命根据地从1932年9月渭北根据地建立起,经1935年2月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的统一,至1937年2月改制为陕甘宁边区,前后共历四年又五个月。在北方诸多的革命根据地中,西北根据地规模之大,斗争之艰苦,坚持时间之长,可谓独树一帜。尤其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多块根据地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一块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中共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西北红军是中国北方革命斗争中的一面旗帜。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由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的西北红军创建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经过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长期艰苦、曲折的兵运工作,先后建立了南梁游击队、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等,这些红军都是在中共领导下坚持到土地革命战争胜利的正式红军,没有他们就没有西北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到1935年初,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已下辖十多个县的苏维埃政权,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也下辖近十个县的苏维埃政权。在西北根据地全盛时期,其范围东临黄河之滨,西至六盘山下,北迄长城,南达泾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曾经建立过陕甘边、陕北省、陕甘晋省、陕甘省、陕甘宁省、陕北东地区、神府特区、关中特区及53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第二,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多块根据地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一块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从红军长征开始,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每次会议,几乎都要讨论落脚点的问题,但都没有确定。直到红军抵达甘南哈达铺得到国民党的报纸,获悉陕北还有红军和根据地。中央政治局随即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此后,中央红军走出甘南的山谷,渡过渭河,攀越六盘山,从陇东高原进入陕北,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东南转到了西北。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的工作方针》中指出:“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①这是对西北根据地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第三,西北革命根据地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南方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蒋介石先后调集重兵“围剿”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在刘志丹等领导下,历经十余战,解放了六座县城,扩大了红军和根据地,将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大江南北红色区域遥相呼应,使国民党军队在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和“围剿”西北红军中南北不能相顾,兵力分散,客观上减轻了长征中红军的压力,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同时,拉开了红军会师西北的序幕。1935年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与西北红军会师延川永坪镇;11月6日,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甘泉象鼻子湾;1936年10月,在西北根据地军民的大力支持下,红一、二、四方面军终于在甘肃会宁会师。从此,西北根据地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新时期。
  第四,西北根据地为发展和壮大中国革命力量奠定了基础。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西北根据地军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千方百计筹集军粮、军费,踊跃参军参战,各方动员做好战地勤务工作。仅直罗镇战役时,富县和中宜县苏维埃政府就组织了数百副担架队,转运伤员和军用物资。尤为动人的是,在“扩红”中,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争先恐后,报名参军,出现了不少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动人场面。1936年初,陕北省接受中央下达扩大红军7000名的任务,仅仅三个月时间就有9400人报名参军,超额2400名;富县不到一个月就招收1000多人参加红军;赤源县玉家湾村就有七八十名青年参军。短短几个月,红军和地方武装就有近3万人,仅渡过黄河东征的正规军就有1.4万多人。这一切,是对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所说“没有陕北就不得下地”的最好证明。
  第五,西北根据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治党、治军、治国的干部。在西北根据地与红军创建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中,刘志丹、谢子长是其中卓越的群众领袖。在他们的领导和培养下,还涌现出了习仲勋、高岗、马文瑞、阎红彦、杨森、杨琪、张秀山、张达志、王世泰、贺晋年、张策、张邦英、郭洪涛、龚逢春、刘景范、崔田民、崔田夫、蔡子伟、高朗亭、李赤然、王兆相等一大批领导干部,他们不仅为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更是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中坚骨干。可惜的是,刘志丹、谢子长等为革命呕心沥血,英年早逝,是党和红军的重大损失,党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