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4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四、边区精兵简政的主要成效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取得了巨大成效,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精简了正规军,加强了地方武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和整体素质。根据边区政府对军队的精简要求,正规军暂停发展,加强地方武装和不脱产民兵,使部队人数不超过边区居民总人数的2%。在部队内部,精简、裁并了一些分支机构。一部分人员充实到战斗岗位,主要加强战斗部队;一部分人员到学校去学习与深造;一些老弱残疾人员转到生产战线及地方机关去工作,或由地方作适当的分配与安置。例如:留守兵团在第一次精兵简政时,精简了3000人,转入生产战线;1943年,留守兵团直属部队又缩减了1400人。又如原有自卫军指导员1000多人转入农村生产,即由完全脱产变为不脱产。与此同时,在部队内部又加强了军事政治训练,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这样的精兵的结果,不但没有因为部队人员减少而削弱力量,相反却使部队更加机动灵活与精干,易于适应战争环境的变化,从而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第二,精简了边区政权机构和干部数量,提高了政府整体工作效率。首先是精简了机构,调整了干部。边府各厅、处、院内部机构合并了1/4,边区政府直属机关从35个减少至22个,专署及县府内部机构从原来的八九个减至四五个,这就避免了头重脚轻的积弊,达到了政简民便的目的。1942年第二次精简后,边区政权系统(除地方武装外)减少了1.3万多人的经费与粮食的预算,但吃公粮人数尚有1.15万人。到1943年,按《简政纲要》规定,边区政府系统人数总额减至7500人,边区各厅、处、院及直属机关人员都已如数精简。特别是边区建立合署办公制度,各厅合署办公,不仅加强了统一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而且减少了干部。合署办公前,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和物资局共有人员469人,合署办公后,减至279人,只占原有人数的59.4%。各专署、县市机关都按规定实现了精简编整。在编整中按照精干上层、充实下层的原则,做到合理使用干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责任心与创造力。先后派赴充实下层机关的工作人员达数百人,从而加强了县区乡的领导力量。
  第三,加强了统一领导,转变了工作作风。为了克服过去工作中政策不统一、政令不统一、干部管理不统一、政绩不严明等现象,加强了各项制度的建立,加强了民主集中制的教育,从而做到了事权统一,职责分明,避免了以党代政、以上代下的情况,有力地促进了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精简后克服了过去机关中存在的工作不深入、缺乏调查研究、强迫命令、推诿拖拉等官僚主义习气,干部作风大为改观,党政军民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四,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由于实行精兵简政,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与浪费,收到了明显的节约与减轻民负的效果。拿民力的动员来说,延安在1941年动员民力6万余人,1942年只动员2.8万余人,减少了52.4%;绥德在1941年动员民力7.5万余人,1942年只动员900人,减少了98.8%。由于精简节约以及生产运动的开展,大大减轻了群众的公粮负担,1941年边区征收公粮总计20万石,以后做到了逐年减少,1943年为18万石,1944年为16万石,1945年减少到12万石。①
  第五,促进了边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边区政府从化解社会矛盾的原则出发,前后三次精简正规军队人数、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协调多方各阶层的利益。不仅促进了边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首先,精兵简政促进了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和谐。通过精兵简政,减轻了农民负担,使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更和谐了,党与群众的关系更密切了,人民群众普遍称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其次,精兵简政促进了政府机构内部的和谐。通过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大量的工作人员落实到生产一线,许多干部被充实到基层单位。干部的思想觉悟也得到提高,树立了能上能下的观念,真正做到了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政府的工作效率较前大有提高,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边区的“精兵简政”工作,达到了精简人员与机构,加强边区党政军民组织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统一领导,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节约与改进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从而使中共的抗日民主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为克服困难,准备反攻,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① 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