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第五节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3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三、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及历史意义
  陕甘宁边区军民在异常严重的困难面前,不畏艰险,毫不退缩,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终于渡过了经济和生活上的难关,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大生产运动促进了农业的较快发展,边区军民基本实现了“丰衣足食”。由于贯彻执行了正确的农业生产政策,使边区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耕地面积由1941年的1213.2169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425.6144万亩;全边区1940年改旱地为水地2.3558万亩,1944年水田面积达41109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41年为45.586万石(400斤为一石),1943年达181.2215万石。边区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并有结余,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除粮食外,边区的棉花产量也逐年增加。边区原来不种棉花,经过大生产运动,植棉面积迅速增加,1941年3.9087万亩,1942年9.4405万亩,1943年15.0287万亩,1944年30万亩,1945年35万亩。棉花产量逐年提高,1941年100万斤(皮棉),1942年140万斤(皮棉),1943年173万斤(净花)。棉花足供边区军民穿衣之用。这样,边区军民就实现了“丰衣足食”。
  第二,大生产运动促进了边区盐业的较快发展,保证了外贸物资供应。据统计,边区1943年生产食盐60万驮,比1942年的27万驮增长一倍以上。盐是边区用来进行“外贸”的主要物资,对边区来说,有了盐就可以换到各种生活必需品。所以盐对于保证外贸物资供应至关重要。
  第三,大生产运动促进了边区畜牧业的发展,呈现出六畜兴旺的景象。由于边区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边区的牛从1939年的15.0892万头,增加到1943年的22.0781万头;驴从1940年的12.5054万头增加到1943年的16.7691万头;羊从1940年的172.5037万只增加到1943年的203.3271万只。
  第四,大生产运动促进了边区工业的较大发展,保证了边区军民日常生活用品的基本自给。边区的工业原来只有清末时期开办的一个延长油矿,而到1943年却办起了11个造纸厂、2个肥皂厂、12个被服长、8个工具厂、4个印刷厂,3个陶瓷厂、23个纺织厂等82个公营工厂。私营工厂也迅速发展。以私营厂为例,1938年只有5个厂,年产布1260匹,到1943年发展为50个厂,年产布1.2万匹。家庭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至1943年,边区做到了棉纱、布、铁、纸及其他很多日用品的基本自给。
  第五,大生产运动促进了边区商业的繁荣,保证了市场的活跃。边区政府曾先后成立了光华商店、盐业公司、南昌公司、土产公司、永昌公司等,主要组织土产输出,换取必需品输入,以保证军民的生产与生活。各种性质和组织形式的运输队的成立,公路、马车路的修筑与管理,客店、骡马店的开设,初步形成了连接城乡的商业贸易网络,大大促进了边区商业的繁荣。
  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它是解放区军民在日军的军事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自然灾害严重侵袭、生产工具极为简陋和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以及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起来并取得胜利的。它对于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战胜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改善了边区的军民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大生产运动增强了人们的劳动观念和革命纪律,进一步改善了边区党政军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为中共领导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生产管理和经济建设方面的干部。大生产运动不仅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楷模,而且培育了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中国人民正是依赖这种精神,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