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李忠全


  陕甘宁边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的各一部分地区。它北起陕西北部的府谷、横山,南达陕西中部的淳化、旬邑,西至甘肃的固原、宁夏的豫旺堡,东临黄河。南北长450公里,东西宽400公里,人口约150万。陕甘宁边区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在根据地建设中,它对全国起到了指导和模范的作用,始终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一、陕甘宁边区是我党唯一没有丧失的革命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的前身是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系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下,从1931年起在游击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37年5月改为陕甘宁特区,1937年9月改名陕甘宁边区。它和其他根据地一样,曾开展过土地革命,建立了红色政权,处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多次受到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后来又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危害。但是其他根据地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后都失掉了,而陕甘宁苏区则成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保存下来的唯一根据地。这是因为;第一,它位于西北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周围的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在蒋介石的“剿共”计划中不是首先消灭的对象,同时它离当时“左”倾路线统治的中央也较远,本本主义也难以及时影响到这里,加之党和红军的领导人都是土生土长的,熟悉本地情况,同群众联系密切,对错误路线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所抵制,因此在1935年上半年前,“左”倾路线最有干扰,但危害不太大。也正是这样,所以在1934年至1935年上半年间陕甘宁军阀对根据地先后发动的两次军事“围剿”都失败了,使根据地不但得到巩固和扩大,而且相应地牵制了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第二,1935年下半年这里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蒋介石把十万大军调来向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另一方面根据地内部“左”倾路线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进行错误的肃反运动,使这个硕果仅存的苏区陷入非常严重的危机之中,只是因为党中央的到达,才得到挽救。
  由于陕甘宁当时成为我党在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根据地,同时它又处于抗日的前沿阵地,所以党中央到达后,便结束了长征,把革命大本营放在了这里。从此,中国革命就转危为安,以陕甘宁边区为根据地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抗战开始后,党领导八路军又从这里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实现了直接对日作战,并在敌后创建了抗日根据地。从此,人民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这一切都是同陕甘宁根据地分不开的。正如毛泽东所说:“陕北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①。可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历史时期,陕甘宁根据地对全国革命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二、陕甘宁边区是全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居于特殊而重要之战略地位。林伯渠说:“因为边区跨有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各一部,西接甘肃、宁夏,北接绥远,东临黄河,所以一方面成为保卫西北的北门锁钥。另一方面又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后方。边区在军事上来说,它是绾毂华北的战略支点。”②这样,陕甘宁边区始终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中,能使党中央在这里集中研究和解决了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写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仅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就有112篇);党中央制定了指导抗日和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基本政策;中央军委制定了无数的作战指示和命令,这些都是从陕甘宁边区传到了各个根据地,乃至全中国和全世界。它不仅给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道路,而且使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因此,当时陕甘宁和延安被誉为“抗日的灯塔”和“革命圣地”,为国内外进步人士所向往。
  陕甘宁边区不仅是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而且也成为中国革命的总后方。因为边区“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来说,是处在一种中央发言人的地位”③。许多重大方针政策,如精兵简政、整顿三风、生产建设等,不仅在这里施行,而且总结经验后推行到全国的抗日根据地。所以陕甘宁边区对全国来说,具有指导和模范的作用。它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革命干部:陕甘宁边区曾经是我党为全国培养革命干部的主要基地。在这里,党中央和边区先后创办了抗大、陕公、鲁艺、中央党校、延大等二三十所干部学校,分别培养了数十万革命干部。抗大从1936年6月开办到1939年秋总校迁往华北止,毕业的学员就有22649人(含8个分校);陕公、延大培养的干部也在万名以上。这些学员除一部分留边区工作外,绝大多数分配到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根据地去工作,有的派往国统区。抗战时期,边区为其他根据地输送的政治、军事干部总数在4万名以上,文化技术干部总数也在数千。在战时紧张、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能这样重视培养干部,在全国也是鲜见的。1945年边区财政厅在一个报告中说:“在目前的中国甚至在全世界还找不到任何一个政权能像今天边区政府这样,用它的经费的25%以上的钱来从事教育事业。”④此外,党中央还经常从边区和延安抽调干部到新区工作,抗战胜利后一次从延安派出2万多名干部去东北;1949年人民解放军南下和解放大西北时又派了大批干部参加新区的接管工作。可以说,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所培养与造就的干部,不仅为夺取全国政权、而且也为建国后进行建设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2)保证供给,支援前方。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学脱产人员最初不过万人,党中央到达后则逐年增多,抗战开始时,中央及边区所属单位约有四五万人,后来增到10万以上(最多为12万人),占边区总人口的8%。由于外援断绝,他们的供给全靠边区,这对地瘠、人稀、经济不发达的边区来说,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仅以吃粮为例:10万人一年需20多万石(每石300斤)。不仅如此,边区还经常向前方运送粮食、被服、医药及其他物资。据1941年到1945年5月统计,共征公粮835000余石。最困难的1941年还发行500万元的抗日公债,也都超额完成。抗战八年间,边区还安置退伍残废军人1500O余人,优待抗属79700余人。在解放战争时期,边区群众为支援战争,保证前方的供给,更是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仅1947年3月至1948年6月,边区妇女做军鞋929000双;在粮食极为困难条件下,边收边打赶送前线,有的地方群众粮食被敌人抢光,他们就抢收高粱、玉米,在炕上烤干,送给军队,有的地方群众宁愿自己挨饿,把自己节省的粮食都送给党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所以彭德怀说:“边区的劳动人民,是我看到政治上最有觉悟,最有认识的人民。”⑤
  (3)传播革命思想,发展革命文化。抗战开始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很快成了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和发展革命文化的中心阵地。抗战期间,边区的学术团体有哲学研究会、抗日问题研究会、国防教育研究会、自然科学研究会、文化协会等30多个,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探讨中国革命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边区出版了相当数量的各种报纸杂志及社会科学的理论书籍。出版发行马恩列斯著作50余种,毛泽东的著作和党中央的文件印刷量则更多。革命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有许多都是全国文坛上的鲜花。所有这些精神文明产物,尽管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阻止和封锁,但是它还是经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其他根据地,传遍全国。抗战胜利后,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台正式向全国播音,使其他根据地能够及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所以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在传播革命思想和发展革命文化方方面是有重大贡献的。
  三、陕甘宁边区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模范
  在建国前的众多革命根据地中,陕甘宁边区虽然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但它在全国以至世界上的影响则是最大的。因为它不仅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唯一没有丧失的根据地,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成为全国根据地建设的模范。
  (1)革命战争的坚强堡垒: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担负着抗战和保卫总后方的双重任务。因此,边区首先加强了军事建设。除了八路军后方留守部队,着重加强了保安队和自卫军的工作。1938年自卫军扩大到224000人,少先队扩大到280000人,边区的群众80%以上都参加了抗日救国群众团体;他们平时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除奸肃特,战时配合主力军作战、担架运输、护送伤员。在抗战期间,边区军民一直肩负着保卫宜川至神府一线几百里河防的任务。日军曾向河防阵地发动过几十次进攻,其中较大的有7次,兵力少者两千,多者一万,但都被击退。因而,日军始终未越过黄河一步。在保卫后方方面,为巩固总后方,开展了锄奸和剿匪运动,仅1937年至1938年就破获日特汉奸和反共分子的案件百余起,又先后消灭了48股土匪,共计4000多人。正是有这样一支坚强的人民武装,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在边区周围制造摩擦事件,借以占地杀人,甚至军事进攻。边区军民都给予坚决而有效的还击,并在1939年与1945年取得南线两次反击的重大胜利。1947年3月国民党向边区发动“重点”,进攻时,出动兵力30万人,拥有现代化装备;边区人民解放军仅有2.5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敌军十倍于我,形势十分严重。党中央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边区全体军民,不分男女老幼,都紧急动员起来,积极参军参战,誓死保卫党中央和保卫陕甘宁边区。在此期间,十多万青壮年参加正规军和地方兵团,几万人参加游击队,民兵组织遍及各地,整个边区都变成了兵营。仅1947年3月到1948车2月统计:参加担架民兵198653人次,后勤运输民工1282409人次,修、破工事民工22678人次,押送俘虏的民工11204人次,为我军带路11720人次,磨面、烙干粮、做军鞋民工655000人次,支援前线的牲畜1478700头。因此,在敌人占领延安后,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一年左右我军就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收复了所有失地,并把战争打到国统区,从而胜利地完成了保卫党中央和边区的任务。总之,陕甘宁边区从创立之后的十几年间,一直是革命战争的坚强堡垒。
  (2)发扬民主的模范: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个实行民主制度的区域。西安事变后,我党为了团结抗日,于1937年2月把陕甘宁根据地政权由工农苏维埃制度改为抗日民主制度,同年5月边区根据议会民主制度的原则,制订了第一个《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和《选举条例》,接着就开始了第一次民主普选运动。当时一切赞成抗日的人们不分阶级、党派、性别、民族和信仰,不受财产和文化程度的限制,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民以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方式选举各级议员和政府领导成员。1939年1月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议会改为参议会)在延安正式召开,民主选举产生了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并制定了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施政纲领。至此,民主制度在边区真正实现。朱德说:“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⑥1941年边区进行第三次民主普选,并在各级议会和政府机关中实行了“三三制”,一批党外人士到政府任职。这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权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三三制”政权在边区的普遍实行,标志着抗日民主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1946年边区进行了第三次民主普选,在选举过程中,人民放手检查政府工作,肯定优点,批评缺点,并淘汰了不称职的干部,新选了许多优秀干部。这表明民主制度在边区进一步完善。这样,一方面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民主和自由,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政府真正成了人民办事的机关,实行廉洁政治,受到了人民的拥护。以上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它不仅为其他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提供了经验,而且对全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经济建设的模范:陕甘宁边区特殊重要的政治地位赋予它极其艰巨的经济建设任务,一方面要承担庞大的、必不可少的抗战经费供给,另一方面又要加强自身的巩固,为新民主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边区始终都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但在地域狭小、贫穷落后的山区,如何使经济建设与抗战需要相适应呢?党和政府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比如抗战刚开始的几年,为了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长期抗战,边区实行争取外援的政策。1937年至1939年争取到的外援占边区财政收入的71%以上,这样便达到休养民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此外,在争取外援的同时,在农业方面实行劳动互助,发放农贷,减租减息;在工商业方面废除苛捐杂税,奖励手工业生产,保证商人正当利益等。这样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40年,耕地面积比战前增长了39.3%,粮食产量增长了45%以上。正值此时,国民党政府停发军饷,又对边区实行严密封锁,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直接抓边区的经济建设,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号召,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其他根据地作出了示范和典型。
  为了指导大生产运动的顺利进行,毛泽东、朱德、陈云、贺龙、李富春等中央首长作了大量调查研究。毛泽东撰写了长达10万字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与财政工作的总方针。以及“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的基本原则。以后又写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和《组织起来》等著作,成为我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本纲领。边区军民在大办农业的同时,还办工业、交通运输、商业以及其他建设。生产运动取得巨大成就,粮食总产量1944年达到180多万石,比1938年增长50多万石;边区过去不种棉,1944年植棉面积为30多万亩,产棉300多万斤。工业方面,战前边区所用工业品几乎全靠进口,生产运动中先后建立了成百个大小公营工厂,到抗战胜利前,边区已能炼铁、炼油、修造机器、配制军需品、制造三酸;而棉布、玻璃、陶瓷、纸张、皮革、火柴等物品实现了自给或半自给。这就是说,边区用发展经济的办法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又在生产中学会了从事公营经济的本领,建立了一种新式的国家经济的雏形。这都是实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的结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称赞说:“我们的生产运动,成了全国的模范。”⑦当时党中央把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经验推广到了各敌后根据地,并且在那里收到了同样的效果。因此我们党才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给解放区所造成的严重困难,并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一直保持和发扬了艰苦斗争、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并迅速医治了战争的严重创伤。
  四、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模型
  陕甘宁边区一直是中国的一块红色区域。在抗日时期出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它虽然曾受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管辖,是其一个地方政权(相当省的建制),但根据地内部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国民党统治区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边区则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1941年就指出:“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东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的。”又说:“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⑧在为新民主主义中国塑造模型的意义上讲,陕甘宁边区对全国是有特殊贡献的。因为它曾起了先导的示范作用,提供了更多的经验。从它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特点中可以看出:
  (1)建设的时间长。陕甘宁边区在抗战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它虽然一直存在着战争的威胁,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有过直接对日作战,有过反对国民党进攻的军事斗争,但根据地内部没有发生过战争,建设事业一直作为主要任务进行。虽然在1947年到1948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的解放战争,但一年以后便又重新开始建设工作。总之,建国前边区搞建设有11年之多。而其他根据地,有的在抗战时期处于战争环境,主要任务是应付战争,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有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才创立的。因而,它们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时间,相对来说,就短得多了。
  (2)建设的内容广泛。边区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积极从事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建设。实行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治和提高农村生产力的经济政策,建立了自给工业的基础,开展了人民大众的新文化运动,贯彻了保卫边区、坚持抗战的军事政策,并在这些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就。换言之,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同时,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民众团体与党的建设;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大力开展劳动互助合作,在城乡各地建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合作社;政府和军队、机关、学校办了许多农工商企业,从而建立了公营经济;同时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了商业、交通运输和财政金融事业。抗日时期,已经构成了四种经济成分:1.个体经济;2.私人资本主义经济;3.合作经济;4.国营经济。这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模式已经形成。在文化方面,用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代替了国民党的旧文化;实行了多层次的教育体制,通过干部教育,发展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了一代新人;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创造了许多为工农兵所喜闻乐见的革命文艺作品;同时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总之,它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大学校,党的全部新民主主义纲领和各项主要任务在这里都得到实行。
  (3)全国的“试验区”。建国前党在其他根据地都进行了新民主主义建设,但陕甘宁边区不仅开始的时间早,同时又是党中央在全国搞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毛泽东1938年就指出:“边区的作用,就在做出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⑨1940年他在一次讲话中又说:“观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⑩陕甘宁边区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由于在全国具有开创新社会的性质,因此党中央对它特别重视。边区的一切重大制度和方针政策都是党中央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则结合边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边区制定的许多具体施政方法,也是经党中央讨论或批准的;边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党中央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党的各项新民主主义纲领和政策都是先在陕甘宁边区试行,然后才在其他根据地推广。所以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
  综上所述,陕甘宁边区新民主主义建设时间之长、典型性之强、内容之广都是其他根据地所不及的。因此,它的经验就更为完整和丰富。我们党正是在这块“试验区”的土地上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经验,并造就了大批会搞建设事业的干部,所以后来就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全国新民主主义建设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故称之为新中国的模范,陕甘宁边区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①毛泽东:1945年在中央党校干部会上的讲话。
  ②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
  ③任弼时:《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
  ④《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473页。
  ⑤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3辑269页、75页。
  ⑦毛泽东在边区二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⑧《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43页。
  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1编80页。
  ⑩毛泽东:1940年3月在边区党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张建儒 杨建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