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自力更生 进行农业大生产:第一节

张水良



  
  第一节 敌祸天灾 军民交困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①
  1937年7月7日,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后,又丧心病狂地在北平西南郊制造了“芦沟桥事变”,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妄想一口吞下这块早已使世界列强垂涎三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肥肉,进而霸占全亚洲,把东方各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
  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进行了一场“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②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解放区战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所开创起来,并负起独特的作战责任的。”③
  在日本侵略者大肆进攻之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蒋介石统治集团,其所指挥的数百万军队,望风逃窜,丢城失地,一溃千里。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在一年零三个月的短短时间内,国民党反动派就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一直逃到西南、西北等地区,使祖国的半壁锦绣河山,沦于日寇铁蹄之下,使我们的亿万骨肉同胞,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全国广大人民遭受深灾重难的时刻,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遵照党中央的指示,肩负着人民的殷切希望,高举起民族解放的大旗,毅然挺进敌人后方;大力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华北平原,南海之滨,燃起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开辟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
  到1940年,抗日根据地人口由1937年的150万人发展到1万万人(包括游击区),共产党员由4万左右人发展到80万人,人民军队由3万多人发展到近50万人。
  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敌后游击战争的日益发展,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不断增强,使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狼子野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迫使它在1938年10月占领武汉之后,不得不停止对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而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转向解放区战场。日本侵略者疯狂叫嚷:“只有对于为华北致命伤的中共军的绝灭作战,才是华北皇军今后的重要使命。”④
  于是,日本法西斯强盗,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倾窠而出,集结了侵华兵力的大部分,对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极其残暴的“扫荡”。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实行惨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人畜不留,庐舍为墟”;“鸡犬不留,木石俱毁”。日本侵略者妄图以此破坏解放区军民的生存条件。
  与此同时,日本法西斯仍继续强化其“囚笼政策”,点、线、沟、墙相结合,公路碉堡,密如蛛网。如将1942年1月和12月敌伪在晋察冀边区所经营的点、线、沟、墙封锁作成统计有如(表一)⑤:
  综计以上路、沟、墙三项所占土地面积,一月份共占土地246.77平方公里,十二月份增至358.54平方公里⑥。
  在这星罗棋布的封锁沟墙之下,日寇由“囚笼政策”发展成为“火线火网政策”,蛛网一样的交通网,重重叠叠的碉堡岗楼,把抗日根据地割裂成互不相连的许多小块,例如,至1942年12月底止,日寇曾在冀中区8千多个村庄、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了如上表所列的点、线、沟、墙,把整个冀中分割成为2,670个小块。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竟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的恐怖世界⑦。
  同年10月,敌华北派遣军参谋长安达十三夸耀说:“华北碉堡已新筑成7,700余个;遮断壕也修成11,860公里之长,实为起自山海关经张家口至宁夏的万里长城的六倍,地球外围的四分之一。”⑧日本帝国主义者企图以此困死解放区军民。
  在日军侵略者张牙舞爪,得意忘形的同时,国民党蒋介石统治集团,也加紧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活动。同那些亲日派、汉奸党互相勾结,一个鼻孔出气,说出的一些话,做出的一些事,“和敌人汉奸一模一样,毫无二致,毫无区别”。⑨
  为了适应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政策,从1939年到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丧心病狂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它一方面秘密地派遣大批军队配合日寇进攻解放区;另一方面公开地调动数十万军队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狂妄扬言,打下所有解放区的指导中心——延安,“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1939年开始,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强拉民伕,修筑了五道包括沟墙和堡垒的封锁线,西起宁夏,南沿泾水,东迄黄河,绵延一千余里。真是“筑垒山无色,抽丁路断行。”⑩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竟假“防敌”“缉私”之名,派遣特务,配合军队,在咸阳、榆林公路和陇海铁路上,设立了各种“队伍”和各样“机关”,密布在陕甘宁边区周围的冲要地区。1940年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在这些地区组织的所谓“经济游击队”就有十个大队。国民党财政部设的所谓“货运稽查处”及其分支机构,所谓“运输统制品监察处”及其分支机构;国民党军委会所属的所谓“特检处”以及“航空检查所”,等等,“名目繁多,难以胜数。”(11)
  不管国民党顽固派玩什么把戏,耍什么花招,葫芦里装的都是一路货色,即实际上都是用来进攻、包围、封锁、破坏中国解放区的。如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12月至1940年10月,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内,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制造各种捣乱事件共有345起之多,平均每月达十五、六起,也即每二天就有一起,(详见表二)(12):
  在国民党顽固派“水、陆、空”、军、警、特的重重包围、层层封锁下,不仅军需物资、工业设备、医药卫生等器材进入边区遭到严加禁止,就是粮、棉、油、布以及其他一切日用必需品,也一律遭到大肆掠夺。据延安棉布商人在1944年估计,几年来,国民党军警特务在陕甘宁边境没收他们贩运的棉布不下十万匹。仅某一商人,在1942年的一年内,就被没收了一千多匹(13)。不仅如此,国民党顽固派对到边区走亲戚的老百姓,不论男、女、老、幼,也进行通身搜查,甚至连驴鞍底下垫了一点新棉花和饮马用的帆布水袋,都统统抢走。狂叫:“一斤棉花一尺布,不让进边区。”(14)并三申五令,要对所谓违反者严加惩处。
  国民党顽固派妄图从经济上窒息陕甘宁边区,消灭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
  大家知道,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长期残酷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村,经济是极端落后的。农民极端贫困,是世界所少见的。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更是如此。因为这些地区大都是位于数省交界的边缘地带,那里崇山峻岭,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农村经济更是落后,农民生活更是贫困。如河北省阜平县的穷苦人民,甚至“没有吃树叶的权利(树是地主的)”(15)。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现在又遭受到敌、伪、顽残酷的摧残破坏和严密的包围封锁;加上这时候,华北各地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又不断发生,如1939年夏秋之间,淫雨为灾,河川泛滥,敌寇又趁机决堤,造成了空前的大水灾,晋察冀边区被毁良田不下17万顷,被冲粮食不下60万石,淹没的村庄一万多,人畜的伤亡也极严重,灾民达300万。民主政府刚刚把水灾救济工作做好,人民才略告安定,1942年春又来了空前的大旱灾,一直延长到1943年。这次旱灾遍及全晋冀鲁豫边区各地,仅太行区五、六专区灾民就有30余万人(16)……这样,我们在经济与财政上的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在1940年1942年间,我们的困难更是大极了。吃、穿、用等各方面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严重缺乏。粮食不足,油盐不足,被服不足,经费不足。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如晋绥边区晋西北区,不但“人民衣食不得温饱”,而且八路军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17)。军民有时甚至不得不“食草根树皮,苦叶野菜”(18)充饥。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如鄂豫边区,贫苦农民家“每餐都是靠野菜度日”。新四军吃的也“只不过是菱角、野藕掺上些许大米。”(19)在陕甘宁边区,那里的条件虽然稍为好些,但也困难重重。“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20)
  ① 叶剑英:《重读<论持久战>》,《人民日报》1977年8月10日。
  ②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横排版),第407页。
  ③ 朱德:《论解放区战场》,人民出版社1953年11月版,第11页。
  ④ 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第18页。
  ⑤ 见《群众》第九卷第十三期,1944年7月15日出版,第550~551页。
  ⑥ 原材料说明:公路以平均宽二丈半为标淮,内除原来乡村大道一丈宽,实际一丈半宽计算;沟以三丈宽为标准;墙以半丈宽为标准;上项统计单位以旧营造制为准。
  ⑦ 参阅《人民日报》1965年8月19日。
  ⑧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20页。
  ⑨ 毛泽东:《质问国民党》,《毛泽东选集》,第863页。
  ⑩ 董必武同志诗。
  (11) 参阅吴玉章:《南泥湾休养追记》,《四川日报》1964年4月9日。
  (12) 据延安革命纪念馆材料组资料。
  (13) 参阅《解放日报》1944年11月30日。
  (14) 参阅《解放日报》1944年8月23日。
  (15) 参阅《群众》第九卷第十九期,1944年10月15日出版,第843页。
  (16) 参阅《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3~69页。
  (17) 参阅《人民日报》1965年8月20日。
  (18) 参阅《群众》第九卷第三、四期,1944年2月25日出版,第355页。
  (19) 参阅《湖北日报》1965年9月1日。
  (20) 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毛泽东选集》第847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张水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