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史料选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关于统战工作中若干问题给关中分区统战部的复信

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


  (一九四〇年一月十三日)
  关中分区统一战线部:
  关中的调查报告我们收到了,我们看了后,更使我们对关中同盟者的情形进一步的了解,可是在这个报告中我们如何对付同盟者的顽固办法,如何巩固上层统战工作与进行下层工作的实际情形还欠缺详细说明,不过只就你们的报告我们有如下意见:
  一、关中同盟者,县长、保安主任及党务指导员等,这次在西安受了训练,并且友方的党务人员及行政人员又从新配备了一下,所以他们更是有计划步骤,有组织有领导中心的来对付我们,并且政治上造谣污蔑我们,同时利用哥老会的组织来破坏我们,我们必须应当加紧好统战工作,转变此种恶劣环境,与上层建立友好关系,发展统战下层工作。
  二、我们对关中同盟者须:
  1、在关中同盟者中,虽然一般的是比较顽固,可是如旬邑还能允许我们的宣传队进行宣传工作,我们还可以参加友方抗敌后援会工作,邠县对共产党很好,还不破坏我们的政治影响与,我们还保持友谊关系,并且在各县还虽然方式不好,他们都还能进行些抗日工作,这说明在关中同盟者中间是有不少的抗日分子,先进分子,我们对这些分子应当抓紧,使他团结在我们的周围,更提高他们的抗日热忧,利用这些抗日分子经过这些抗日分子来进行统战区各种抗战动员工作,打击与影响顽固分子。
  2、但同时在关中同盟者中间不少的还很顽固的;如宁县党务指导员的污蔑,破坏我们,正宁利用哥老会进行搞我们的鬼,我们对这些顽固分子当然在总的原则下,采取各种办法争取其抗日,可是如个别最顽固的应当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给以打击,但打击顽固分子不是与其对立而是促其抗日,同时打击顽固分子的方式与方法必须很好的研究,不要使成为破坏统一战线,但我们对顽固分子在原则上是决不能让步,决不能失去我们的立场的。
  3、同盟者是在尽量的造谣污蔑我们,我们对这些造谣的家伙,一方面抓着其具体事实,很技术的向其揭发,(有的可以公开执问)警告其不敢再做,同时在群众中揭露其造谣之非是以及其造谣的作用,并在群众中纠正其不正确之理论之影响,使群众明确的认识了我们与顽固分子的真象。
  4、同盟者当中当然是有很多矛盾的,因为他们的团结是建筑在饭碗上的,如果饭碗成问题时或是为了争夺饭碗时他们的冲突矛盾有的简直不可言喻,我们应抓紧这些矛盾来进行工作,当然我们要看双方情况以及矛盾的事由来决定我们的工作,如果双方都是进步的,我们可以调解,使双方对我们的关系都好,但如果有一方面非常顽固而并且无理作赖,那我们就站在先进分子方面来打击顽固分子,总而言之,我们不管调解也好或打击顽固分子也好,我们都是为了巩固统一战线,而且也一定要在巩固统一战线的原则下,来进行这一工作。
  三、群众工作:
  关中统战区群众运动还非常低落,除了形式的没有内容的抗敌后缓会外,还未见有任何各职业团体,关中统战部必须注意到这一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
  1、将现在有的抗敌后援会应充实其内容,逐渐改变其包而不办的形式组织,使开始成为群众的,开始向着民主的方面发展。
  2、利用抗战建国以及西安所规定的群众组织形式,在可能范围内来进行组织群众,但不要形成我们的包办,而是成为群众性的,实质上我们领导的。
  3、在进行组织群众时,不要拘泥名称,并且要适合于统战环境与当地群众之要求,我们的工作方式,是要经过先进分子与一些必要的桥梁。
  四、关于哥老会及一切会门组织,在关中是在同盟者的利用相当活动,我们须:
  1、发展到边区的,我们应当根据边府布告来执行,原则上是不允许有任何会门组织进行非法的活动,但取消的办法应根据不同情形。
  2、在统战区的,我们除了派人打进其活动组织内了解情形外,并应当向上层开明分子交涉,使制止利用哥老会活动,并镇压其非法行动,同时在群众中进行深刻宣传,揭露其非是,在哥老会及一切会门中进行争取说服教育,揭发打击消灭(以群众及友方力量)各种办法来处理之。
  五、再一个特别须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党的工作。
  这个问题,我们好久未看见你们的报告,当然对实际情形还未了解,现在指出几个原则问题:
  1、组织形式一定要适合于统战环境,干部社会化、职业化,领导人员要缩写小,小组人数要少些。
  2、支部与支部,小组与小组不发生横的关系,特别注意严密组织,不使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3、新党员干部的教育:a、加紧秘密工作的教育。b、加紧统一战线的教育与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c、教育的方式,必须特别注意,不使暴露党的目标。
  六、我们对关中实际情形了解依然差,这些问题大都是原则的,尚希你们按月报告,使我们更能了解关中的实际情形。
  此致
  布礼!
  陕甘宁边区党委统一战线部
  一月十三日
  

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史料选编/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 组编,—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