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王贵与李香香》谈起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解清
  李季同志的《王贵与李香香》,从今天起在报上发表了。这是用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三边民间革命和爱情的历史故事。用“信天游”的形式描述如此丰富内容的作品,无论是口传的或文字记载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诗,不仅题材新鲜,风格简明,而且极生动极有地方特色的为我们刻绘了一幅边区土地革命时农民斗争图画。可以预测这将是广大读者所欢迎的作品。
  《王贵与李香香》的故事是这样的:死羊湾年轻的揽工汉王贵和美丽的姑娘李香香“交好”,但是,王贵的主人——恶霸地主崔二爷也看中了她。当他调戏李香香碰钉子以后,心里就恨死了王贵。这时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运动发展到这里了,崔二爷的毒手第一个就向暗地参加赤卫队的王贵开了刀。在王贵被崔二爷吊打生命危殆的当儿,李香香把他的好同志、红军游击队队员们请来了。死羊湾被解放了。革命的烈火把死羊湾变成了活羊湾。分得了土地的农民,“人人脸上放红光”,王贵和李香香也如愿以偿的自由结婚了。他们结婚三天,王贵就报名参加了游击队:
  “十天半天有空了,
  请假回家看香香。
  看罢香香归队去,
  香香送到沟底里。
  沟湾里胶泥黄又多,
  挖取胶泥捏咱两个。
  捏一个你来捏一个我,
  捏的就象活人托。
  摔碎了泥人再重活,
  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
  哥哥身上有妹妹,
  妹妹身上有哥哥。
  捏完了泥人叫哥哥,
  再等几天你来看我。”
  看这一对年青夫妇的感情是多么纯真可爱!但是,革命不是那么顺利的。白军和崔二爷又回到了死羊湾,人民又被打进地狱里。崔二爷害死了香香的爸,把香香软禁起来。腊月二十一,崔二爷要强迫和李香香成亲那天,革命的游击队又进庄来了,故事是以王贵和李香香的团圆结束的。
  《王贵和李香香》的作者真实地处理了这个革命与恋爱的历史故事,写出了革命斗争的曲折历程,人民翻身运动的正义性及胜利的必然性,王贵的不为利诱,不怕牺牲及其对革命事业的不可摇撼的信心,强烈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坚强不屈的高尚的战斗品质。这些被崔二爷们所不齿的“穷汉们”是真正的热爱生活的,他们懂得爱,更懂得在必要时牺牲这个爱去为自己阶级,去为人民服务。作者的诗篇正是由衷地歌颂着这个美善的性格。
  “信天游”是边区民间最流行的调子,是一个形式最简单的诗:有一首(两句)表明一个意思的,有若干首(常见的是十首二十首不等)组成一段有情节的歌唱的。它的最大最主要的特征即在于它的形式的自由而主动,是以民间的口语和形象,来表现人民思想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边区工作及生活过的人,很容易或多或少的看出作者在这篇千行的叙事诗里采用了不少民间“信天游”的原句子和原节;但是,这绝不能说它就不是创作,相反的,这样更增加了作品夺目的光彩。这诗里有着多少警人的深刻而美丽的诗句啊。读着它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的就会想起一些著名的诗篇。也许正因为作者在有些地方舍不得节省一些动人的句子,偏爱的堆集了它们;同时某些应该展开描绘的地方,却不经意的忽略过去了,这不能说是遗憾。
  《王贵与李香香》的创作,又一次说明民间艺术宝藏的无限丰富,值得我们文艺工作者去虚心地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增加一些新的手法,新的意境及新的血液。
  《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李季同志,听说是广东人,在盐池县政府工作。因为喜爱文艺,因为想反映些自己工作里的见闻,就常抽空写些通讯、小说和诗歌,用“里计”、“李寄”的笔名向解放日报等处投稿,有不少作品已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作者是喜欢用通俗的形式和手法创作的。他四四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老阴阳怒打虫郎爷》和去年在三边石印出版的《卜掌村演义》,都曾获得广大读者的称赞。很明显,李季同志不只是一个一般的实际工作者,而且是一个对文学具有修养的人,因此他才能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题材,用他那熟悉的人民的语言和形式,很优美的来表现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民间文艺创作的搜集者,下乡搜集材料的作家?很难写出十分为群众欢迎的好作品,就正因为他们不能象实际工作者那样深入群众,因而也不能获得最真实、最生动、最确切的材料,即使得到了一些,也由于对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人民对艺术的爱好体会及了解还不够,故表现出来的常不免浮泛和贫穷。从李季同志前后的作品看来,有着显著的进步。这是他不懈努力的结果。要是他写了一些作品,就骄傲起来,不虚心学习,脱离群众和实际,那么他这种进步就会没有了,《王贵与李香香》或《老阴阳怒打虫郎爷》也就不可能产生了。
  《王贵与李香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品,李季同志的创作和学习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李季同志今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产生出更多的象李季同志这样的作者。
  (民国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