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提高小学教员的地位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党底中央最近特别着重地指出:要改善小学教员的生活,并提高小学教员的地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了解呢?对于这个指示我们应该怎样执行呢?在这里我简单地提出几点意见,贡献给在陕甘宁边区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以及担任小学教师的同志们做参考。
  这里只讲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要提高小学教员的地位?二、怎样去提高小学教员的地位?
  为什么要提高小学教员的地位呢?
  因为小学教员在抗战建国事业中所负的使命是非常重大的。现在抗战到了更危险与更艰苦的阶段,需要组织与教育更广大的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文化水准与生产技能,以加紧经济建设,发展民主政治。国民教育是完成这个任务的重要武器之一。它一方面要教育广大的成年男女,一方面要教育广大的儿童,使他们成为民族的未来的主人和战士。小学教师便是这教育工作的担当者。因此,小学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
  然而,由于边区人民受过数千年来文化落后的传统束缚,到现在,国民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彻底了解,因此小学教员也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对于国民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有妨碍的。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提出提高小学教员地位这个问题,全然是必要的。
  那么,怎样去提高小学教员的地位呢?
  大体说来,有这几点:
  第一、一部分能力健强的小学教员可以兼任文化委员。现在边区有小学一三二一校,教员一七一一人,其中绝大部分学校是设在乡村,绝大部分教员是住在乡村。假如这些学校能够成为乡村中真正的文化堡垒,那么对于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推进是有很大作用的。可是现在因为乡级的一般干部,连文化委员在内,文化水准都太低,他们不大重视教育,所以小学校与乡政府之间就没有很好的联系,小学校在乡村中就不能起文化堡垒的作用,小学教员在乡村中就受不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假如一部分教员兼任乡文化委员,那么小学校与乡政府的联系就可以亲密起来,小学教员就能够经常帮助乡级干部的学习,就能够更好地去组织人民的文化教育活动,小学教员的地位也就自然提高了。
  第二、乡级区级的某些干部会议应邀请小学教员参加。因为教员是一个革命的宣传者,他对于政治问题、政治形势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而现在教员经常听不到上级关于政治问题、时事问题的报告或传达,甚至于看不到新中华报,这对于他们政治认识的提高是一个障碍。假如能够规定一定的干部会议,请教员参加,给与他们一个受教育的机会,那么他们的政治认识就会不断地提高起来,他们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而地位也就有提高的可能。
  第三、应该提高教员在群众中的政治威信。现在大多数的教员与民众都有亲密的联系,教员时常在文字上帮助民众,民众也时常在物质上帮助教员,然而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区级工作人员对于教员的尊重与关心还不够,教员在民众中的政治威信还不高,教员在动员学生工作中还不能表现出应有的力量。因此,区乡级干部还须要多多帮助教员建立在民众中的政治威信,提倡尊重教员的作风,来提高教员的地位。
  第四、对于教员的生活应该更多地关心与改善。现在小学教员在物质生活上是异常艰苦的。物价一天比一天昂贵。大多数小学教员要自己一个人烧饭,柴米油盐往往不够开支,而且一天做三餐饭也要花费不少时间。这方面当地政府最好设法给与具体帮助,假如教员能够和附近机关共设厨房,也许可以得到不少便利。至于小学教员的精神生活,同样是不够的,因为没有适合于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甚至连新中华报,群众报等也不易得到,这一点也是今后应该更加注意的。
  第五、教员同志们应该了解:要提高自己的地位,不仅是靠别人,而更主要的是靠自己。假如自己在政治意识上、在工作能力上不能令人尊重,那么不论别人怎样提高你,结果仍然是提高不起来的。就目前的情形而论,在三年多以来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教员固然有很多的贡献,然而也不容否认,教员本身的质量还是很差,大部分教员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能满足工作上的需要。因此,在今天要提高教员的地位,首先就要教员自己来提高自己政治的和文化的水准,提高自己在工作上的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想:教师联合会,教员联席会议,应该健全起来,使教员们能够通过这一类的组织,来建立教员自学的制度,互相督促,互相砥砺,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同时互相交换教学的经验,互相克服教学的困难,互相改进教学的方法,互相提高教学的能力。只有提高师资,才能够提高教员的地位,这一点是教师同志们必须深切认识的。
  边区国民教育事业正在大踏步地开展着,小学教师的责任是更加重大了,现在在党和政府的恳切的关怀与具体的帮助之下,小学教师们是应该如何更加忠实地努力于自己底事业。
  温济泽
  (民国二十九年八月三十日《新中华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