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劳动英雄朱次复

解放日报

    
  朱次复同志是对边区纺织业的技术及装备上贡献最多的一个技师。他三八年参加了难民工厂的创立,亲自装置了全部机械,训练培养了熟练工人;几年来,在他和该厂制造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不仅能制造供给本厂的全部生产机械,并且帮助装备成立了三个纺织工厂——纬华及三边,清涧的两个工厂,辅助了各同业工厂的机械制作。
  朱技师本来是研究染织的,但为了实际的需要,他即不断的研究学习,因之在纺织机械的创造和改进上,获得了很多成绩。如:三八年从西安买回来的纺机,踏起来很重,他便改装了两次,第一次省力,第二次省零件,都得到了成功;三九年纬管经筒逐渐不够用。他又造了一个木旋床,放在足踏织布机上,旋纬管和经筒,产量提高,使生产不致受影响;四〇年春洋纱来源困难,用土纱作经织出的毛布不好用。用毛纱做经因捻度小又不均匀,不能织,朱技师设计了加捻合股两用机(因当时铁木工人缺乏,用旧纺毛机改装而成),用毛纱加捻或合股来作经纱,才织成了纯毛的毛呢和毛毯;四一年制造部成立,朱技师除领导制造纺织机外,并且设计了木车床、木钻床和铣梭机,造出竹扣和各种梭子等纺织机件;他利用纺毛机的构造装置了九个头的足踏摇纱机,提高了三倍以上的产量;他装置了打毛机,每日能打毛三、四百斤,与三个手工打毛同样速度,打的毛也较干净;他设计了卷经机,比手工卷的快,特别省力(过去工人有时磨破了手),卷的轴也均匀;四二年他设计装置了一个水动力,一昼夜能抵八个牲口,六个工人,还能带一个打毛机(朱技师认为:如能广泛利用水利,则对节省人力,畜力,发展边区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他又改造了铁机的开交刀,以熟铁代铜;过去铜制的开交刀常断,损失很大,现在一年多未曾断过;过去布机大辔轴差不多每月都有坏的,他在马鞍轴下添加了一个升降托板,有时几个月不断一根。最近,朱技师准备将足踏纺毛机改为动力纺棉机,正在试验中。
  在对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中,朱技师很重视和吸收工人们的经验作为参考。他常说,木工组长王武定同志对他帮助很大。他对工人的指导和教育,总是采用启发的方式,以发挥集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每件工作,他都先将做法告诉工人,让他照样做完之后,才将其中的原理告诉他,这样工人都很容易懂。
  朱技师富有克服困难的精神,为了要使毛织品的缩绒能够成功,他曾提出要到榆林去参观,学习别人的经验,后来由吴厂长领导去了一趟。回来后,不但缩绒成功了,而且绘了提花机的图样带回,自造了提花毯机,织成上好的小提花毛毯,使难民工厂的毛织品向前进了一步。
  朱技师今年三十岁,山东金乡人,山东工业职工学校毕业,曾在该校工厂及济南仁丰公司工作,抗战后参加革命,三八年来延入抗大学习,不久难民工厂开办,调该厂工作,直到现在。他除了纺织机械方面外,在提高纺纱织布的质量与产量上,在植物染料的试验及染色的改造上,也都有很多的经验和贡献。
  (《解放日报》1944年5月22日)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选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