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34、东征

雷云峰 张宏志


  (1936年2月——5月)
  东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于1936年春从陕北东渡黄河出兵山西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行动。
  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3日通过《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的战略任务为“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有了立足点,但陕北地瘠民贫,经过反革命几次“围剿”,遭受极大摧残,红军兵源的补充和物资供应都成问题。当时盘踞山西的阎锡山与日寇实行“共同防共”政策,把山西沿黄河20余县划为防共区,并在东岸构筑碉堡地带,妄图阻挡红军抗日去路,还以孙楚指挥晋军4个旅在黄河以西吴堡地区布防。为了以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表示红军抗日的诚意和决心;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在发展中固巩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按照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方针,红军决定渡河东征。
  东征部队称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参加东征的主力部队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员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下辖红一师、红二师、红四师;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辖红七十五师、红七十八师、红八十一师,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下辖3个团。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参战部队逐步移至永坪镇、延长之间及其以东地区待命。1月底,由毛泽东主持在延长召开军事会议,对东征进行了具体部署。红军在东征前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包括训练地方工作干部,制造船只,训练水手,设立兵站,组织运输队,以及部队的战前演习和对敌人火力的侦察。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人民,首先是黄河水手工人承担了制造船只和运送红军过河的任务。陕北省成立了水手工会,水手工人都编了小组。渡河开始后,水手工人知道红军过河打阎锡山,忘了疲劳,不歇气地运送红军。红军从绥德沟口渡河时,绥德县的工农检察部长朱佑铭、县裁判部长李应起,参加到水手行列,为红军先遣队强渡搬船。
  1936年2月20日晚,红军突破黄河天险,从北起绥德县的沟口、南到清涧县的河口百余里的地段同时渡河。红军渡河后,在关上村及隰县等地首战得胜,3月10日进行了兑九峪战斗。以后,东征红军兵分三路,分头在运动中歼灭大量敌人,占领了同蒲铁路沿线大片地区。红军一面作战,一面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筹集资财,帮助地方建立游击队、党组织和群众团体,把红色种子撒在了山西的大片土地上。
  红军渡河东征,阎锡山十分恐慌,一面向蒋介石求援,一面把自己能机动的部队集中起来阻拦红军。他将原布防于陕西境内孙楚率领的晋绥军撤回河东,阻拦红军北上。红二十八军乘机收回吴堡等被占领地区,并与根据地游击队配合,恢复与扩大了神府根据地。
  红军渡过黄河后,陕甘宁根据地一部分游击队也随军过河,控制黄河渡口,保证运送物资、伤员。
  由于蒋介石调集10个师兵力协助阎锡山向红军进攻,红军为顾全大局,保存国防实力,表示合作抗日的诚意,于5月5日全部撤回河西,并于同日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红军回师河西后,5月14日在延川太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进行总结。红军东征75天,战果辉煌,歼敌1.7万余人,扩充红军7000余人,筹款约40万元,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红军所过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次东征,扩大了政治影响,使全国人民看清了只有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才是抗日的先锋军;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愈来愈不得人心,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步伐,巩固了陕甘宁根据地。太相寺会议还针对干部中存在的本位主义,进行了批评,是一次整风的会议,从政治上武装了红军。在这次会上,还布署了西征。红军经过东征,壮大了力量,物资上得到了补充,思想上得到了提高,加强了团结,斗志昂扬,又踏上了新的征途。(张莘)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主编:雷云峰;副主编:张宏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