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精兵简政工作的总结(节录) (一九四三年)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编


  简工作根据现有材料总结如下:
  一、精简前
  精简政策提出之前边区各学校、群众团体及各地区有以下的情况:
  (一)部门太多,虚浮而铺张。当时边区各群众团体都有四——六个部门(妇女四、青救六、工会五),延安市青联正副主席之下有地方科、青年俱乐部、少年团、中山图书馆、阅览室、体育会、秘书处、杂技团等八个部门(即使去年二月才正式成立之边区文协,初尚有秘书处、组织部、美术工作委员会,出版发行委员会、大众化研究委员会、大众化工作委员会、语言研究工作委员会、群众杂志社、新文字杂志社、新文学丛书委员会、新文字协会、戏剧委员会等十二部门,还附有边区艺术干部学校、西北文艺工作团、杂技团及民众剧团)。鲁艺在精简前院长直接领导八个工作部门(总支委在外),旧延大亦有十个部门(包括各院系),自然科学院也有八个部门。各分区各县之政府内分科太多。
  (二)人员太多,有的人没有充分的工作做,同时各机关、学校都有许多不从事生产的“家属”。当时边区三团体有工作人员一〇二人,鲁艺有工作人员二—八人 (包括平剧团、美术工厂在内),杂务人员九十二人。自然科学院、西北党校、旧延大、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共有工作人员二九三人,杂务人员一九〇人(五校学生只一,四一三人)。当时西北局有干部一〇四人 (管理员在内,但闲住之干部不在内),杂务人员五十人。当时四个分区共有脱产人员五,七〇四人(按警备区未将乡长统计在内),杂务人员五六八人,共六,二七二人。这一数字比第一次精简后的五,〇八三尚多出千余人,更不必说比现在了。当时有的县内,工会与县青救还保有三——四个干部。由于人员太多,有的人就没有事做(如旧延大的收发科三人,其实只一人做事),有的机关内干部无事,看书或时常回家。
  (三)各机关学校的干部相重复,人力物力分散。当时边区各团体都有自己的巡视团,鲁艺、旧延大、科学院等校,都有自己各色的工作部门,此外学校多少图书材料也不集中。
  (四)有些组织机关流于形式,这主要的表现于县区乡级,如群众团体工作因抓不住群众要求,等于虚设,有的地方工作成分已起变化,而工会组织不变,有的合作社因未能掌握政策,而流于形式。此外,以前各县区级都有许多“委员会”,有的负责人天天忙于开会,有的县如清涧乡政府之下锄奸委员会内也设有组织及宣传之名义。
  (五)对干部标准,未曾规定明确条件,各校对学生亦然,各县对小学教员当时亦未甄别。
  (六)机关内杂务与干部人数之比例,学校内工作人员(干部与杂务)与学生之比例,没有规定,例如当时西北局干部与杂务之比例大约是二比一,边区三团体有杂务五十三人,干部一〇二人,各学校内(鲁艺在外)工作人员与学生之总比额为四八三比一,四一三,约为一比三,即学生三人就需要工作人员(干部及杂务)一人,当时各分区各县的杂务人员亦嫌多了些。
  (七)当时尚未实行干部的统一管理,所以各县各分区党委未能调动群众团体或其他部门干部来充实下层,亦未改变其组织形式。
  (八)机关内部因人多,手续亦多,遇事要多经周折,又因各部门(如群众团体)分立,各部门都以自己工作为中心,比他人的重要,散乱了下层干部与群众的注意力。又因未实行一元化领导,各地党委、政府对营业、税收等机关,不加或少加管理,领导没有注意抓紧掌握金融政策与贸易政策等。
  (九)当时不论是各团体、学校与各分区工作中都多少存在着事务主义,各团体各学校对自己机关内的干部情况,精简情形,没有加以研究,统计数字不确(其中要算各团体较好),各分区则忙于动员工作,经常工作差,而动员工作则轮以零星动员工作居多,清涧城区一乡因前年六月到去年六月一年内财务流动达三四十次之多(人力动员在外),财务之总数并不大,这种运动每次均须经宣布开会,干部下乡,分派(摊开)催收,开会,清算,结束等手续。这就是繁政之具体表现。
  (十)机构的变动性大(尤其是学校),干部之流动性大,各学校在精简前都先后经一——三次的大小变动,在变动中或在平时,工作人员变学生以及学生变工作人员的事例太多,各分区组织机构变动虽小,但干部经常流动,有时全县或全区的主要干部均全部换成新的,这对工作有时会有些影响,有时有些干部到任未及半年即受调动。
  此外还有件重要的事实,即干部不安心工作的人相当多,如青救、妇联很多人都不安心工作,各分区下层也很有这种现象。
  二、精简中
  除鲁艺、旧延大、自然科学院的第一、二次精简是在中央文委领导下,新文字干部学校的初次精简是由央组织部通知办理外,各分区和西北局,边区各团体、西北党校、民族学院,自始至终都是在本局领导之下进行精简,鲁艺、旧延大等之最后一次精简才由本局领导。
  (一)机关变动与人员减缩:西北局的三次精简都减缩了人员与科别,共减少干部十七人,取消了民运部,直属县管理委员会,改四局为调查研究室,宣传部四科并为二科,另设一行政处,边区各团体第一、二两次精简只减少“科”未减“部”,至最近才彻底裁减。“部”及巡视团干部人数由一〇二人减至目前三十人,将来尚可减少(他们的下层机构的精减,第一次以及妇联的第二次,是他们自己筹划的,但第二、三两次则是地委、县委领导实施,他们自己未直接指导,下层精简后亦未来报告。不过第一次精简中已将区分会、区妇联,加以部分的裁减)。西北党校第一次精简中减去一直属校长领导之下的部科,并将各处下之科略行合并,当时未减人员,今年春,第二次才减少人员一四三名。鲁艺初次精简只改编机构,减干部五人,杂务与学员反而增加,第二、三两次除机构大有变动外,各色人员均行减少(杂务还增加)。自然科学院,初次只有机构变动,未减人,学生反见增加。最近一次,虽减了一些人,但亦增加了一些。初次精减前全校工作人员一〇三人,学生一七一人,今之工作人员一〇八人,学生二〇五人。旧延大以前之机构原不如鲁艺铺张,到今年一月才将机构紧编,但生产机构扩大。到今年二月底因实行整风,将原来机构又加紧缩一些外,另成立由校长指定之十五人的委员会领导整风,并领导教务和总务工作,委员会下另外立了院系各部之“学分会”计有六个。“学分会”至最近才将院系裁减,留下社会科学院(下设三系,并附一研究室),除大批干部调工作外,其余人员尚在新延大内由三人组成之整风委员会领导整风。新文字干部学校于去年九月由中央组织部加以改组,洗刷不良人员,最近该校成为延大社会科学院下之一系,工作人员另行分配工作,有数人参加学员内整风,学生减至三十六人,以前机构全取消,由三人组成之委员会领导整风。各分区各县之政府二四五科实行合并,县、区、分区之群众团体,减缩保安科为县府之一科,司法处由县长兼任裁判员。
  (二)机关学校的合并与精简的普遍深入,由第一次第二次的分,各自实行精简,达到第三次的边区各团体合并为“抗联”,各学校合并为新延大。这样就减了“秘书处”很多,统一行政,节省了很多人员(以前每一学校团体自秘书长到收发样样俱全)。此外,精简之发展,注意到了不脱离生产人员之精简(如警区已将乡政府六委员改为四委员,清涧今春已将四委员会也取消了)以及小学教员之审查裁减。
  (三)人员的甄别:在初次精简时,有些同志尚认为精简等于裁员,到二、三次精简时,才更加注意到挑选干部及学员的标准,并对在职人员按标准加以甄别,有的机关在开始时,虽亦曾规定标准,但尚嫌模糊,至第二、三次才渐趋具体、明确。如民族学院,初次精简时,只说身体不好,不能培养成少数民族工作的人应当减去。第三次规定最简明,留下的学生标准是,年轻、进步快,将来能做少数民族工作,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又如自然科学院,以前甄别学生的条件不具体,今春以本局指示,规定学生之条件如下:1.政治上无问题,2.身体好,3.干部子弟。清涧县今春甄别小学教员之标准如下:1.政治上无问题,2.称职,3.在群众中无不良印象者。
  (四)行政合理化。如西北局增设行政处,划分秘书工作与行政工作于二处。旧延大以前有好几个会计,精简后会计工作已集中。以前,鲁艺直属院长的领导单位有八个,今则减为六个(目前尚在变动中)。旧延大之领导单位亦减少,整风后实行集中领导,由整风学委会负责一切,学生称便(以前各院系有分支部,学生会和班部都是领导机关)。各县上下行文一律经过县长,保安科,司法处也由县长领导,各分区实行统一管理干部,统一管理生产工作(以前县级各机关、生产,有些地方是分散的)。
  (五)生产机构与经济部门的扩大。西北局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有三个农场,又有皮场,磨坊,杀猪场,木炭厂,石灰厂,豆腐坊,又有生产科,所营之商业部门,目前自种及接庄稼之田地已逾千亩。三分区最近一次编余人员四十八人有四十四人转入生产部门,绥德分区编余人员中有三十五人转入生产。鲁艺每次精简后,生产机构则大大增强、扩张。各分区各县的生产部门,亦扩展,花样增多。如清涧,由主要干部组织生产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延属分区仅东三县及鄜县共有二十五人转入生产部门(均指最近一次精简后生产的扩展,以最近最为显著)。此外,尚须特别提到,各分区最近新增设物资局、盐业公司、光华商店等。这些机关的干部还不够用。
  (六)业务条例之订立与工作、制度的建立。去年春,西北局各部门订立业务条例,后来陇东也着手订立业务条例,但这一工作在全边区尚未普遍深入,工作制度在延安各机关学校已建立,下层尚在开始。
  × × ×
  在这里尚须根据现有材料,对各区第三次精简情形作一叙述:
  第三次精简,各分区均事先曾有通盘筹划。如陇东分区,当各主要负责人尚在延安开会时,即进行协商征询各县负责人意见。绥德地委已事先研究干部的能力,政治思想,考虑个人的去留,征询各部门及各县负责人意见(只是决定分区抗联会人选时未与边区抗联商讨)。各县亦首先了解干部情况,西川县还因为区级干部不大熟悉,县委派人到各区了解各人情形,并征求意见。
  各县传达精简政策,都与传达高干会整风精神相结合,说明三次精简是彻底精简,是要加强下层,加强生产部门,降级使用干部,各县都是二月底三月初才开始传达,直到四月底,调动之人员,才到新职,比原先规定之时间为迟。
  各县在分配人员上,注意以下方面:
  (一)加强政权干部。如绥德分区,抽调两个县委书记任县务委员会主任(县长)。此外,由地委县委干事、区书区委委员,调任政府科长、区政、助理员、乡长、文书等尚有二十二名,陇东有几人调任副专员及县长,又有几个县委部长调任政府部长与秘书,鄜县县委调五人,群众团体调四人,到政府中工作,保安科增一副科长及科员。
  (二)加强生产工作部门。陇东调分区工会主任及好几个优秀区长到生产部门,各分区各县均有大批工作人员到生产部门。
  (三)充实区乡。如绥德分区四十九个区中,新任区长有二十一人,党政民部门转入乡级的有五十五人,三边分区有八人到区工作,十五人到乡工作(靖边未计入)。延属分区仅鄜县及东三县有三十七人到区工作,二十五人到乡工作。
  (四)加强边境干部。如陇东调县委组织部长三人及副部长二人到边境任区书,又派任政府科长的二人到边境任区长。
  (五)加强与洗刷教育干部。如绥德分区曾于今年二月进行小学精简教育甄别试验,将完全小学从二十八减至二十四,初小一百八十六,合并为一百六十六,不良之教师,加以淘汰。米中、绥师,亦进行甄别师资。陇东三个县的完全小学,在精简前,教员校长中有党员十五人,非党员二十四人,今有党员二十六人,非党员十五人。
  这次精简干部调动很多。绥德分区调动工作占百分之五十八(该分区原有干部一〇三六人)。陇东干部调动已知者有九十八人。以前,三边分区调动八十人(靖边在外)。这些调动主要是转移岗位或充实下层,提拔上升只是个别现象,但不是没有。如陇东各县,建立县委到组织部长一职,准备培养组织部长或县书人材,定边调一区书任县委副部长等。
  新编制全按西北局、边府之规定,由于以前有些地方干部有缺额,整编后党委人数反见增加。如绥德分区,地委精简前二十二人,今增为三十四人。□□县县委前四十三人,今只有三十八人(缺额二十六不在内)。陇东地委前三十二人,今三十八人(杂务均在外)。关中地委与省委合并,一百六十二人尚剩下六十人,专署与县委按规定将一、二科,三、四、五科合并,人数减少。陇东专署前四十一人,今二十五人。三边专署今只二十一人。关中专署今三十人。绥德分区各县政府干部由一七二人,减至一一二人,区政府由二七〇〇减至一七〇〇。此外陇东取消交通运输局、调查站,地方卫生所与三五九旅医院合并,粮食调剂局只剩下一两人,改为一股,分区税局与庆阳税局合并。绥德分区也取消了市公安局及多余的“委员会”,减少生产单位,分区的各生产单位,统一于专署与独一旅,各县由县政府统一领导,但绥德分区银行与贸易机构未精简。
  党政军民的精简的具体情形,因材料缺,仅以绥德分区为例来说明:
  党委干部配备根据三原则:(一)建立党统一核心,(二)本地干部和外地干部配合,(三)适合一定条件的工作任务。依此观察,地委领导核心已有了,本地人员与外地人员配合也作到了。各县中米、清、吴、西川县委核心已有,佳县、绥德则未有,米脂、西川本地干部与外地干部配备全好了,但清涧缺外来干部,如宣传部已无一人,佳县有些干部意识上有些毛病,干部团结上不正常,区委的核心或已建立,或因区书调其他工作未补充新人。四十九个区,区书缺额者有十个区,知识分子的宣传科长近有调入行政部门,四十九个区只剩下二十一个区由外来干部任宣传科长。
  分区、县、区行政人员均减了。共减了一二七人(由四八三减至三五六)。行政干部配备原则:(一)照顾三三制。(三)建立党在政府中之核心。(三)本外地干部配合。今专署人员强,已符合上述原则,米、清、吴、西川主要干部,均为较强党员,能起核心作用。只有一个县未形成强的核心。至于三三制,除西川外,各县去外地干部的配合作到了,精简以后行政人员大大增强。原有人员中有很多转入生产部门,或回家,另有党委抽二十六人,群众团体抽三十九人,加强区政府工作,全分区有五分之二的区长较强些,精简后有五十五人到乡任乡长或支书。
  群众团体按规定,大多转入生产部门,学校、行政或党的部门:(一)分区留工、青、妇、文各一人,设秘书共五人,组织警区抗联。(二)各县工青妇各留一人,组成抗联。(三)区级一律取消,如有工作需要(如西川盐场)可由各县提请分留一两人。配备干部,是从各部门中抽政治强,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人,与群众有联系的人,来任职,尽可能是本地干部。依目前状况看,工青干部较强,妇救弱,米脂、西川尚缺人材。
  (附:陇东分区,抗联会今三人,曲、庆的抗联会每县二人,环、镇等每县一人,关中分区全体群众工作者,由一百二十多人,减为今天的十八人。)
  编余人员的处理法有:(一)分配到县级,以三边分区各部门到县工作的有二十三人。(二)分配到区级,如三边分区有八人(靖边在外)。延属分区仅鄜县与东三县即有三十七人。(三)分配到乡工作,三边分区各县(靖边在外)有十五人,鄜县与东三县有二十五人。(四)供给生产部门,三边分区共四十四人,鄜县与东三县有二十五人,绥德分区三十五人。(五)当教员,鄜县与东三县共十五人。(六)去学校学习,三边十四人,鄜县与东三县二十六人。(七)退伍回家,三边十三人,鄜县、东三县三十四人,绥德分区九十九人。(八)养病,三边二人,鄜县、东三县共五人。(九)分配其他工作(民教馆、检查站)两三人。(十)未处理,三边十人(调回延安一人),延属鄜县与东三县七人,调回延安三人。
  这次由于精简与整风相结合,因而对于不良表现,结合整风来克服,如陇东除事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解释外,后在整风会上对不良干部进行批评,此外,还有采用个别谈话,集体说服,有谈到五次之多的。
  三、精简后
  精简以后,不但人员马匹减少了(详另表),预算缩减,而且有以下好处:
  (一)效率的提高。如分区在第三次精简刚完毕,尚未看出来,但边区各机关学校则已普遍感觉到,如西北局宣传部,目前工作时间较前增加,效率亦较前高,干部科人减少,事较前忙,组织科人较前少,但工作强度亦未见减低。鲁艺等学校,精简后效率亦提高。延大(旧延大)精简前感到人手多,手续多,精简后则行政简练,员生称便。
  (二)领导作风的转变。虽然这样的转变还只是开始,然亦略见实效,如群众团体,转向抓紧据点工作,分区、县开始采用调查研究方法以掌握政策。陇东各地在上半年规定集体学习,集体办公,厉行汇报制度,加速信件之答复,并建立一般工作制度等。
  (三)不良现象的减少。以前各系统还个别的存在着领取缺额人员的粮食等事情,但精简后已逐渐减少。一般同志对工作不安心的现象,亦在减少中。又如西北局近来杂务人员的工作情绪,较前提高,由实行奖罚,改善待遇,会议教育,提倡互相参观等方法,使本局灶房工作较前改善,勤务也较前更为忠于职守,不良表现减少。又如绥德分区,不良现象减少,政权内气象一新。
  (四)干部对精简认识的加强。真正了解到精简的伟大意义,渐知勤于自己所担负的专责。以前有的怕人少了事情做不了,但至今日则此种杞忧已不见。
  同时在精简进行完毕以后,可看到这一工作中的缺点:
  (一)在初次与二次进行精简时,还是从旧的观点来看问题,只注意到裁减在过去觉得是多余的人员,未曾注意到在新的工作作风下究竟可节省多少人,在工作进行中还受形式主义思想所限制,还为过去的分工制所束缚,打不破因袭习惯。例如鲁艺医务所,有好些护理人员,还另设一挂号的人,此外各系的秘书助理员等,原也是可以早予裁减的。
  (二)时间上没抓紧。初次精简后,边区各团体即等待本局指示他们如何合并等,他们也没有给下层以指示,所以下层也等待他们。分区、县委因未实行干部的统一管理,也不好全部着手改编群众团体,所以群众团体的改编,本年是待了一年。党政的精简也嫌稍慢,延大(旧延大)、自然科学院,均迟至今年才实行精简。
  (三)精简中提拔干部的工作或准备提拔干部的工作很不够,依赖上级“派干部来”的心理甚浓。如绥德分区在第三次精简中,真正提拔起来的干部仅五人,各地都一心要好干部。如三边因见延安派宣传科干部之故,便将该项职位全空出来,这样就影响了工作。
  (四)事先的解释、动员工作在有些地方还不够,故发生前节所述之不良现象。在第一、二次精简中,对编余人员的处理亦较差,照顾未周。最近一次精简中对编余干部的处理,确是进步了,如以前对回家干部,除令地方上照顾外,还对困难者济以粮食。绥德分区对有病者,轻的分插到各大机关,重的全停止工作,对有孩子的女同志或令当教员或要他们到地委受训练。
  (五)据陇东报告:曾一度因专注意精简,初时对春耕领导抓得不紧。
  目前工作中的困难和存在着的问题如下:1.政治上有问题的,有的还占着相当重要的工作岗位,要调换却无人代替。如绥德分区、鲁艺。2.有些机关的彻底精简的计划已拟好,目前无法立即贯彻。如鲁艺,按边府指示应减到一二〇人,但目前尚有四百余人,旧延大还有许多人留在校内整风。3.各分区各县干部,缺额太多,急待解决,如三边分区,分区级缺十人,县级缺四十四人,区级缺二十五人,乡级缺九十七人。共缺一七六人。清涧县委宣传部及各区宣教人员均尚付阙如。
  四、意见
  为使精简政策收到十足的成效,鉴于目前情况,今后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规定各种人员间的比例,学校中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机关内杂务人员与干部的比例,多少人以上之机关、学校可以有一个或三个脱离一般工作之总支工作人员……等,都需要有一原则之规定。又目前生产机构正在扩大中,若过于扩大,亦将吸收过多之人力,需要略有限制。
  (二)目前有的地方,已规定干部与学生的标准,但尚未普遍,这一普遍的规定是完全必要的。今后将这种标准,规定得明确,减少人员与学生的流动性,可以使工作与学习改进。
  (三)在今后检查工作过程中,研究下层干部配备时,最好责成各县对每个脱离生产人员是否适合,其工作岗位是否提高了效率,加以具体研究。并讨论其原因加以总结。
  (四)今后还应当提倡各机关学校如何能节省工作手续,提高效率,如何使一人能做两人以上之工作,不很忙的职务可由他人兼职。
  (五)调整干部“忙”和“闲”。如西北局总务科的同志说:自己太忙,会计科的人稍闲。宣传部有的同志亦说自己较忙,有的人则过于闲,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形。
  (六)今后需责成各机关、学校造具机构编制之简明图表(这种图表以前各机关学校都没有,他们甚至连自己部门的精简情形亦无存根,只有一不完备之名册),研究自己机关学校编制制度之沿革。
  (七)业务教育,学校与各分区,均未真正做出成绩来,今后从业务教育的建立到各部门工作细则之详细规定,应促其实现。
  (八)医务所的精简,大的机关可设一医生,配备少量普通药品,司药助手等可以不要,若遇需要特种药品时,可以本机关医生开方到附近医院内去取(以前各学校都有整套的庞大医务所组织,自所长到挂号,样样俱全)。此外,于适中地点,由数机关学校共有一医务所亦可。
  (九)各级地方机关内到现在为止还有些形式的组织(其中有些已名存实亡),如“委员会”之类,这些尚须加以检查取消(绥德分区曾实行)。此外,乡村精简尚须进一步贯彻。
  (十)过去的预决算制,还不能算是严格,浮报人员即在所不免。在自给的情形下,又无查帐制度,今后应当在机关学校普遍建立查帐制度,根据节约之标准,加以检讨。要解决某些女干部(精简后未得适当安插的)的预算问题。提倡节约,要各机关算出每月开支平均款项来,加以研究比较,实行集体吃饭,或“分区集体吃饭”,以节省粮食,各机关都要象中央党校那样,算出究竟节省了多少东西。
  五、经验
  (一)过去为什么机关那样庞大?“委员会”为什么那样多(如文协)?这是因为“事事为中心”、“件件要模范”的观点所致,形式分工的旧观点的束缚,铺张作风,本位主义未曾根绝,对干部工作之“容量”(每人究竟作了多少工作),未曾加以逐一具体检查。
  (二)各分区在三次精简后,为何到现在效率还未提高?这是因为机构虽整编了,但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尚未彻底转变。旧的一套即“政”未“简”,精兵简政的本质,尚未完全贯彻到最下层。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编.-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