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简牍文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寺院生活的真实写照——敦煌“唱衣”研究史叙说

作者:刘进宝



  敦煌石窟是佛教石窟,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敦煌文书也是以有关佛教的内容为主。因此,佛教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在敦煌找到材料,或弥补不足或填补空白。如佛教寺院的僧尼生活、寺院经济等,在《大藏经》、敦煌文书、房山云居寺石经及各地所藏碑石文献中均有详细记载,学术界也作出了不少成绩,如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①、法国学者谢和耐《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②、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③、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④、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⑤、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⑥等,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下面,我们仅仅以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一个侧面,即佛教寺院的“唱衣”为例,来探讨佛教寺院的僧人生活,进而使我们对敦煌的寺院生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一节 敦煌“唱衣”研究史叙说
  P.2638号《后唐清泰三年沙州儭司教授福集等状》是有关沙州寺院生活的一件重要文书,全文共88行,为了使我们的讨论方便,现将前25行移录如下:⑦
  1.儭司教授福集、法律金光定、法律愿清等状
  2.右奉处分,令执掌大众儭利,从癸巳年六
  3.月一日已后,至丙申年六月一日已前,中间三年,应
  4.所有官施、私施、疾病死亡僧尼散施及车
  5.头、斋儭、兼前儭回残,所得绫锦绵绫绢緤褐布
  6.衣物盘椀卧具什物等,请诸寺僧首、禅律、老宿
  7.等,就净土寺算会,逐年破除兼支给以应管僧尼
  8.一一出唱,具名如左:
  9.巳年:官施衣物唱得布贰阡叁佰贰拾尺,阴僧
  10.统和尚衣物唱得布玖阡叁拾贰尺,贾法律衣物唱
  11.得布叁佰陆拾叁尺,阴家夫人临旷衣物唱得
  12.布捌佰叁拾尺。甲午年:官施衣物唱得布贰阡叁
  13.佰贰拾尺,又壹件衣物唱得布肆阡捌佰壹拾尺,又
  14.壹件衣物唱得布伍阡伍佰捌拾尺,龙张僧正衣
  15.物唱得布肆阡柒佰柒拾陆尺,普精进衣物唱
  16.得布贰阡玖佰壹拾捌尺。乙未年:曹仆射临旷衣物
  17.唱得布叁阡伍佰肆拾尺,大王临旷衣物唱
  18.得布捌阡叁佰贰拾尺,梁马步临旷衣物唱得
  19.布伍佰壹拾尺,国无染衣物唱得布叁阡肆佰
  20.柒拾伍尺,普祥能衣物唱(得)布贰阡伍佰捌拾
  21.尺,天公主花罗裙唱得布捌佰尺,王僧统
  22.和尚衣物唱得布陆阡叁佰捌拾贰尺,孙法律衣
  23.物唱得布贰阡贰佰陆拾陆尺。
  24.上件应出唱衣物,计得布伍
  25.万捌阡伍佰贰尺。
  这件文书多次出现了有关“唱”的词,如“出唱”、“唱得布”,其中“唱得布”出现17次。这里的“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唱”与“布”紧密相连?
  对于“唱”的探讨,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认识过程。众所周知,由于敦煌文献的大部分被劫到国外,早期的敦煌学者,除极个别学者有条件亲赴伦敦、巴黎阅读有关敦煌文献外,绝大部分学者仅能利用北京图书馆所藏“劫余”敦煌遗书。因此,最早对“唱”的探讨,也是从北图成字96号《目连救母变文》背面的一段文字开始的。本件文书共20行,现移录如下:⑧
  1.法律德荣唱紫罗鞋两,得布伍佰捌拾尺。支本分一百五十尺,支
  2.乘延定真一百五十尺,支乘政会一百五十尺,支图福
  3.盈一百五十尺,余二十尺。
  (中空约6行)
  4.法律保宣旧肆阡捌佰玖拾尺。
  (中空2行)
  5.僧正愿清唱绯绵绫被得布壹阡伍佰贰拾尺,旧儭壹阡尺。
  6.支图海朗一百五十尺,支图愿护一百五十尺,支智全一百
  7.五十尺,支智荣一百五十尺,支图福盈一百五十尺,
  8.支图应求一百五十尺,支图愿德一百五十尺,支图法兴
  9.一百五十尺,支图大应一百五十尺,支图应祥一百五
  10.十尺,支图应庆一百五十尺,支图大进一百五十尺,
  11.支图大愿一百五十尺,支图谈济一百五十尺,支图广
  12.进一百五十尺。
  13.金刚唱扇得布伍拾伍尺。支本分壹百五十尺,余九十五尺。
  14.道成唱白绫袜得布壹佰柒拾尺。支本分一百五十尺,支普
  15.愿法一百五十尺,余壹百叁十尺。
  16.道明旧儭叁佰玖拾尺。
  17.法律道英唱白绫袜得布叁伯尺,又唱黄画帔子得布伍佰尺。
  18.支图道明一百五十尺,文本分一百五十尺,支图样定一百五十
  19.尺,支图谈宣一百五十尺,支图谈惠一百五个尺,支图戒
  20.云一百五十尺,支云贤惠一百五十尺,支云祥通一百五十
  (后缺)
  1931年,向达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发表了《敦煌丛钞》,其中就披露了以上资料,认为这是“僧人书在外唱小曲所得账目”,“紫罗鞋雨(两)”等是“所唱小曲”的名目。
  1934年,向达先生发表了《唐代俗讲考》,又过录了此文献,并以此为据立了“僧人之唱小曲”一节,对此作了专门的解说,认为这是“当时僧人书为人唱曲所得布施同分配的账目”,并进而指出:“账内记有所唱各种小曲的名目,如紫罗鞋雨(两),绯绵绫被,白绫袜,黄画坡(帔)等……至于紫罗鞋雨(两)等内容若何,今无可考。”由此可见,“唐代僧人为人作法事以外,并也歌唱一种小曲,以博布施”⑨。
  正是“因为向达先生对这则敦煌手抄资料的解说,不少学者后来纷纷采纳借鉴,并反复引用。有的甚至踵其事而增华,将‘僧侣们之唱小曲’的事情说得活灵活现,尤其治唐宋文学的人”⑩。
  1948年,全汉昇在《中古自然经济》(11)中引用了此资料,认为这是“僧人唱曲账目”,“其中详记寺院僧人因演唱变文小曲而得的布的长短”,“可以见出当日西北人以布帛支付工资的情形”,以此为据,可以“探讨当日西北实物工资盛行的情况”。
  1954年,任半塘先生在《敦煌曲初探》一书中引用了这个资料,认为它是“唐僧唱曲得酬”,其中的“紫罗鞋雨(两)”等是“咏物曲子”,并由此推断唐代已经有了与讲唱、歌舞、戏曲相对立的“清唱”(12)。
  1958年,任半塘先生在其大著《唐戏弄》中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论点,该书第五章《伎艺》共分剧本、音乐、歌唱、舞蹈、说白、表演和化装七节,在“歌唱”一节中专列“从清唱想象演唱”一目,仍然以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所刊发的资料为据,对“唱”字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申论:“敦煌卷子《目连变文》之背面,写法律德荣唱‘紫罗鞋雨(两)’,僧正愿清唱‘绯被绵绫’,又金刚唱扇,又道成及法律道英各唱‘白绫袜’,又唱‘黄画坡(帔)’,均各得布若干尺。……卷中曰‘唱’者五,曰‘清唱’者一(此清唱是指僧正愿清唱绯绵绫被),绝非他字之讹。‘紫罗鞋雨(两)’等,均不似故事,宜为咏物之曲,曰‘清唱’,可能有三方面意义……隋唐既有女伎‘清歌’,及僧侣‘清唱’之名,已反映同时存在者必尚有‘演唱’。……僧侣于讲唱以外,虽不能有普通歌舞,却可以有俳优……僧侣唱咏物小曲,殆亦因有别于俳优,故谓之‘清唱’欤?”(13)
  1984年,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女士发表了《论词之起源》(14)一文,其中第三部分专门用敦煌文献讨论词的起源问题。从“敦煌卷子中的资料来看,足可知当时之俗曲歌舞,确实曾与寺院僧徒结合有密切之关系。此种关系之形成,可以说是既有其历史之渊源,亦有其社会之因素。”从历史渊源而言,“唐代寺院僧徒之往往抄写及创作俗曲”;从社会因素言之,“则唐代之寺院更曾普设戏场……而当时之观戏者,则不仅为市井百姓,亦有王公贵妇”。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则佛教僧徒之唱曲、作曲、甚至扮为俳优之戏,当然便都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在敦煌卷子《目莲变文》第三种之背面,即曾写有法律德荣唱‘紫罗鞋雨(两)’,僧正愿清唱‘绯绵绫被’,又金刚唱‘扇’,又道成及法律道英各唱‘白绫袜’,又唱‘黄画坡(帔)’,均各得布若干尺。……寺院僧徒既与乐曲之演唱有如此密切之关系,故俗曲既可由佛寺僧徒借用演唱以流传佛法,而僧徒之佛曲乃亦有演化为俗曲之词调者。”
  叶嘉莹女士写作和发表此文时,《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发表此资料已50多年,向达先生的《唐代俗讲考》也已发表整整50年了,敦煌学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叶嘉莹女士仍然以《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所载向达先生撰《敦煌丛钞》为据,沿袭了向达先生1934年《唐代俗讲考》的内容。
  实际上,早在1940年,向达先生就重新修订了《唐代俗讲考》(15)一文,并删除了“僧人之唱小曲”一节,放弃了以前的论点。该文前有一简短的说明:“本文初稿曾刊《燕京学报》第十六期。其后获见英法所藏若干新材料,用将旧稿整理重写一过。一九四○年五月向达谨记于昆明。”到1956年整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时,所收入的《唐代俗讲考》也是1940年修订、1950年发表的修改稿,并非是1934年的原稿,可见向达先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学者。
  由于国外所藏敦煌文献逐渐被有的学者介绍、引用,学者们的见闻逐渐广泛,对于“唱”的认识也就更趋深入和正确。1950年,杨联陞教授在《哈佛亚洲学报》上发表了《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16)一文,结合佛教寺院的有关规定,利用北图成字96号文书和P.2638号文书,对“唱”进行了初步探讨:
  这两件文书都是佛教寺院的财务帐目。就我所知,在此之前尚无人能对“唱”字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就眼前所呈现的,“唱”可能就是“唱衣”,即拍卖的简写。
  杨先生此文,将“唱”与“唱衣”相结合,对“唱”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遗憾的是杨先生此文用英文发表,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学者难得见到,也未见引用和介绍。
  1956年,法国学者谢和耐在其博士论文《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17)中首次公布了P.2638号文书,并引用了北图成字96号文书,也对“唱衣”进行了探讨:
  在中国佛教团体的生活中,为唱由寺院作为布施物或遗产而获得的衣物、织物和其他那些微小物品的大型庙会该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并由此指出:
  “唱衣”在中国早就流行了,而且是根据《敕修百丈清规》中所描述的一种非常具体的仪规进行的。(18)
  在1987年本书汉译本出版之前,由于语言的隔阂等原因,除极个别学者外,国内能利用此书,或了解此书的学者很少。
  1975年,张永言先生发表了《关于一件唐代的“唱衣历”》(19)一文,利用P.2638和P.2689《僧人析唱帐》、P.3410《各寺布施及僧人亡殁后唱农历》、P.3850背《唱衣历》等文书,对北图成字96号文书中的“唱”进行了正确的阐释:
  这个资料里的“唱”并不是一般“唱歌”、“唱曲”的唱,而是当时佛寺特殊用语“唱衣”或“估唱”的唱;“紫罗鞋雨(两)”等并不是和尚们歌唱的曲子,而是他们唱卖的具体的实物。
  并进一步指出:
  在唐代寺院里,有所谓“分卖”衣物的制度……分卖的东西,主要是施主的某些“布施”品以及亡殁僧人的遗物。因为在分卖的时候要唱出所买物品的名目,而所卖的物品主要是衣着之类,所以叫做“唱衣”。
  1977年,陈祚龙发表了《关于敦煌古抄“唱衣历”》(20)一文,对张永言的论文进行了批评:
  我觉得,单从张氏的这一篇文章之中,我们皆必可以看出:
  就像他这样专门研讨此种所谓“显学”——敦煌学的“文士”,虽然似已懂得厉行“批判”与“辩证”往日某些有关“行家”,对于某些敦煌卷、册文字所作的一些错释、妄释与误解、曲解,但至少他自己似乎仍不知道:就像他所加以“批”、“辩”的“玩意”,事实上,早即均经国内、海外的其他有关学者,作了一番更为缜密周详的“宣演”!譬如:张氏只知对于向达、全汉昇、任二北诸人,分别在其著述:《敦煌丛钞》和《唐代俗讲考》、《中古自然经济》、《敦煌曲初探》和《唐戏弄》之中,引用那一份现仍藏于北京图书馆的敦煌卷子(成字九六号)背面所有之文字,皆因失察,而相继造成的一些错释、妄释与误解、曲解。但他并不晓得,就像这一份卷子背面原经古人抄存的全部文字,至少早即已由我的法籍同学、同道老朋友——谢和耐教授,在其巨制(《中国五~十纪的寺院经济》)之中,作了一番诚可够称精当、完美的考释与译注!谢教授对于向、全、任诸人的有关错释、妄释与误解、曲解,当时固已悉予“摒弃”不谈,另外,他还特将有关学术的一些问题,演绎得至为清楚。换言之,我怕张氏述“学”、求“真”,迄今实际似犹未能做到“博瞻中外”与“会通东西”的有关研究成果,而也许照常受了环境的限制,不得不继行“坐井观天”与“闭门造车”!
  众所周知,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中国特殊的学术环境,当时国际交往、学术交流之路不畅,国内学者很难见到杨联陞、谢和耐的论著。就是陈祚龙本人,也没有提到杨联陞教授的论文,可见要真正做到“博瞻中外”是多么的不容易!当然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应尽量做到“博瞻中外”、“会通东西”。另外,从作文的角度看,张永言也仅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唱衣”进行了探讨,并非从敦煌学或文书学方面对该文书进行全面研究,怎能要求他的一篇小文将所有问题都谈透或解决呢?
  近年来,随着敦煌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刊布,促进了敦煌学向专精的方向发展,林聪明、郝春文先生在其论著中,也对此问题有所涉及。(21)
  随后,郝春文先生又有专文《关于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团的“出唱”活动》(22),利用敦煌文书及《禅苑清规》、《释氏要览》、《敕修百丈清规》等传世佛教典籍,对“唱衣”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指出“出唱”活动类似于近代以来的拍卖,“是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团频繁举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① 中华书局,1987。
  ②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⑤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
  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⑦ 录文见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三辑,391~395页;刘进宝:《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佛教寺院的“唱衣”》,载《南京师大学报》,2007(4)。
  ⑧ 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三辑,151~152页;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尼的宗教收入(二)——儭状初探》,载《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456~45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⑨ 《燕京学报》第16期,120、121页。
  ⑩ 锐声:《想起了向达先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4月25日第7版。
  (11)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139~140页。
  (12) 《敦煌曲初探》,325~327页,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
  (13) 任半塘:《唐戏弄》,920~921页,上海古籍出版杜,1984。
  (14) 《中国社会科学》,1984(6)。
  (15) 《文史杂志》第三卷第九、十期,1944年5月;《国学季刊》第六卷第四号,《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后附阎万钧编“向达先生著译系年”系于1946年,而《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所收此文后则系于1950年1月出版。
  (16) 《哈佛亚洲学报》第13卷第2期,汉译本见杨联陞《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7) 耿昇翻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 《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汉译本,113~114页。
  (19) 《文物》,1975(5);又见沙知、孔祥星编:《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20) 台湾《民主潮》第27卷第3期;又见同氏《中华佛教文化史散策初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
  (21) 林聪明:《谈敦煌学研究上的一些障碍问题》,载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全国敦煌学研讨会论文集》,1995;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尼的宗教收入(二)——儭状初探》,载《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22) 郝春文:《关于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团的“出唱”活动》,载《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一辑,108~117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