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二、西域民族之兴起与族源

作者:李志夫


  龟兹最初居民有:羌人、九黎人(属中国东夷黄河下游一个古老民族,可能是炎、黄之战逃出的)、龙勒(今敦煌一带)人;还有印度人。在阿克苏出土之陶器、石器,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物。①
  公元前三世纪在河套以西,天山以东的游牧民族有大夏(吐火罗)、竖沙(斯基泰)、居繇(羌)、月氏,在匈奴的压迫下,吐火罗人、塞人(塞族的一支)和月氏人西迁,其中吐、塞人先后越过天山进入中亚。公元前255年以吐火罗人为主体的巴克特里亚在阿姆河南岸正式建国,中国人称为大夏;公元前176年以后,被匈奴人赶走之月氏,追踪塞人,沿天山、锡尔河和阿姆河上游平原,最后在费而干纳盆地建国,称为大月氏。
  公元前138年张骞被汉武帝派往西域,通大月氏夹击匈奴,经大宛、康居,到了月氏王庭,南访大夏国都蓝氏城(巴尔克,今阿富汗北部瓦齐拉巴德),那时大夏北部领土已为月氏所占有。张骞回汉报告之西域国家现况,司马迁撰《史记》时,据此改写成《大宛列传》。
  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率众降汉,匈奴被赶到河西走廊以北,汉在武威、酒泉设郡,汉军事力量已伸入到罗布泊北岸。公元前119年(或115年)张骞二度访西域,带着使团,携黄金、币帛、牛羊历遍各国,各国也和汉通好,大夏的使节随汉使到长安。公元前111年赵破奴率汉军到鄂尔浑河,次年(公元前110年)破楼兰、姑师(吐鲁番),乘胜向乌孙、大宛进军,将匈奴逐出天山,天山南北道为汉所控制。②
  总之,早期在中亚角逐的除了塞西安人与大夏人外,其他都是炎黄的后裔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夺统治领域。③
  (一)塞西安人:据《汉书·西域传·乌孙》载:“休循国亦属塞种。”《汉书·西域传·休循国》载:“休循国,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并说塞国还占有在葱岭之衍敦谷,为捐毒国,而且南侵罽宾,其原统治之地就是汉代乌孙在中亚所统治之地,在天山到伊犁河之间,远至克什米尔。休循即在帕米尔山中,捐毒约在塔什库尔干。
  从考古资料中印证了《汉书》所记是战国时期塞人之故土。④
  公元1976—1978年在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曾发现四座古墓,为战国至西汉间;公元1983年在伊犁新源县境出土一批铜器重21公斤之大釜……等,相当春秋早期至战国初期。
  此外在塔什库尔干河西岸第二台地,曾发现塞种人40座墓等,其语言确实为印欧系伊朗语文,该地居民现代仍操伊朗语。于阗地区塞族居民使用文字语言今称于阗语,或于阗塞克语。⑤
  塞西安人最初居于中亚的东部,即突厥斯坦的东端、西藏及天山区,后扩至整个中亚与南俄草原。公元前第一千年上半叶,成为南俄草原的主人。在中亚,则伊塞克湖与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及咸海与里海地区、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地区,有大大小小塞人政权。在古波斯的纳克希·罗斯塔姆楔形文字石刻上提到塞西安人分出三支。⑥
  塞西安人(Scythians)的历史起点可以溯及公元前1700年左右,当时印欧部落到了叶尼塞河流域,他们可能从中分离出来,进入阿尔泰山以西之高加索定居为农业居民,或有的仍游牧狩猎。⑦成为南俄草原的主人以后,仍然经常扩张领土。在很早时期,就有一支向西迁移,定居在罗马尼亚及匈牙利。⑧
  塞人至少在公元前10世纪就起源于中亚。而进入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王国,是在公元前140年左右。⑨
  塞人之族属有蒙古种说、印欧种说。以凡伦纳德斯基(G.Vernadsky)之说比较客观,即“塞西安人”往往只是一种泛称,故而不可能是清一色的某一人种。而比较可能的是,建立庞大草原政权,并作为“王族”的“塞西安人”,属印欧系的人种。⑩
  塞人以牲口动物祭天神,以活人、活畜陪葬王公贵族。除亲生母亲外,父死子娶其遗孀为妻,与蒙古、匈奴相同。
  印度史学家承认塞人在印度建立政权,为传统政权之一。原居中亚受大月氏攻击,南迁到开平(Ki-Pin)建立其政权,约在公元初期曾定居在现今阿富汗之色斯坦(Sistan),以前为夏迦斯坦(Sakastana),由此扩展到印度河乃至西印全境,这可能是第一、二世纪希腊地理学者与海员们所称之塞西安人。(11)由以上所证,塞西安人为印欧早期分支,已为中西学者所证实。
  (二)大夏与粟特人,还有属于大夏的吐火罗人,以及随后由天山进入锡尔河、阿姆河和印度次大陆的塞人,追踪到阿姆河的月氏人,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建国的乌孙人,像浪潮一般地从中国河西走廊向西迁入印度河流域,将中国北方草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传到他们定居的土地上。(12)此外那纯蒙古种之种族在中亚的国家,除塞西安人外,还有粟特人,他们在政权上虽说不上是一草原强权,但在语言文化上有重大影响,他们属于波斯与蒙古人之混血种称为“伊兰人”。
  (三)奄蔡人:公元25—55年,改名为“阿兰”,因为在此期间阿兰尼(Alani)部落联盟成了该地区之主宰者。阿兰人祖先在先前百多年已见于史籍,因为罗克萨兰人(Roxalani,义为金发碧眼之阿兰人)早已为人所知。
  阿米厄努斯·马西利努斯(A.Marcellinus)曾谈到公元一世纪时,阿兰人扩张的情况:他们将罗克萨兰人逐出原来的居地,即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亚速海北方。则知罗克萨兰人是阿兰人之西邻。(13)
  (四)粟特人(Sudaniu或Sogt):属于东部伊兰人。公元前十世纪即住于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之绿洲,这里称为粟特地区,或者索格底亚那(Sogdiana),汉语称“河中”地区。粟特人在此建立康、安、鏺汗、米、曹、何、石等城邦,即汉文之“昭武九姓”,东、西、南三方的文明中心之交流均得经过此地,且有利于摩尼教的传布。摩尼教始于西亚之波斯,为波斯与罗马所严禁,而索格底亚那容许多种宗教,摩尼教得以在中亚顺利传播。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回纥人,从粟特人那里接受摩尼教,又更有利于该教在中国内地的推广发展。(14)
  除了塞西安人、大夏、奄蔡及粟特人外,在中亚角逐之民族都是“炎黄”子孙。(15)
  ①刘均铨、陈良伟著《龟兹古国史》,1992年8月版,第7-23页。
  ②参阅《中国文明史》之《秦汉时代》下册,第1149-1153页,台北地球出版社。关于张骞二度访西域的时间,有不同版本,认为是公元前115年者,如:长泽和俊著、锺美珠译的《丝绸之路史研究》第420-421页;蓝灯文化事业公司编辑的《古代文明之谜》第四册,第32页;而余太山编《西域通史》第499页<大事记年>则列为:公元前116或115年。关于汉军破楼兰、姑师的年代,在余太山编《西域通史》第499页<大事记年>列为:公元前108年。
  ③参阅上书第8页。
  ④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第210-211页、第21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
  ⑤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第223-227页。
  ⑥《中华文化通志》之《094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第13页。
  ⑦同上书,第41页。
  ⑧同上书,第43页。
  ⑨同上书,第44页。
  ⑩《中华文化通志》之《094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第45-46页。
  (11)李志夫译《印度通史》上册,第178页。
  (12)《中国文明史》之《秦汉时代》下册,第1149-1153页,台北地球出版社。
  (13)《中华文化通志》之《094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第119页。
  (14)同上书,第234-246页。另可参考荣新江《古代塔里木盆地的粟特族移民》,载《西域研究》1993年第二期。
  (15)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第225-25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