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三、东部族族源

作者:李志夫


  (一)乌孙族
  《汉书·张骞传》说乌孙王昆莫的父亲难兜靡,与大月氏俱在祁连山及敦煌间,是大月氏杀了昆莫的父亲占了他的领土。乌孙人民逃向匈奴,将难兜靡新生的婴儿用布包裹,置于草丛中躲藏,有狼前往喂奶,有乌鸦衔食物。匈奴王惊喜将其养大,教以武功授以大位,此即昆莫遂报父仇,乃西败大月氏。
  但《史记·大宛列传》则说是匈奴单于杀了昆莫的父亲,战国时期乌孙位瓜州地区,在秦汉时匈奴位在甘肃之东;大月氏为西北地区大国,甘肃大部分属大月氏;乌孙在大月氏以西,为一小国,匈奴要越大月氏去杀昆莫的父亲,夺其土地似不可能,所以《汉书》所记较为合理。
  究竟乌孙是何种族?《汉书·西域传》:“乌孙国……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由此观之应属塞西安旅人。其后说:“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由此看,并非指乌孙是塞种人,而是说,因为乌孙占领了过去塞族人与大月氏人所统治之地区,而有塞族与大月氏人,并不是说乌孙是塞种人或大月氏人。
  如前面所说,战国时乌孙居瓜州,即秦汉时大月氏所占之甘肃以西,乌孙应是中国北方草原移迁的民族。
  (二)匈奴
  据鼎文出版社出版之《汉书·匈奴传》第六十四、《史记》第四册《匈奴列传》第五十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殷时称獯粥,改称匈奴,殷时奔走北边)。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边,随畜牧而转移……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汉书》第3742页)
  头曼单于时代,秦、东胡、月氏均强。匈奴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叛秦,匈奴再犯河南,冒顿单于弑其父,灭东胡再击走月氏,北困汉高祖于平城。(《史记》第2887-2894页)
  匈奴人为北狄民族集团的一部,于战国晚期崛起于中国北方,其族源有人认为从商代之土方、舌方、鬼方,西周之荤鬻、猃狁、犬戎,春秋时的白狄、赤狄,及战国时期的胡族演变来的,战国后期主要居于赵国北方……秦、赵、燕筑长城就是在防止匈奴。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他筑长城即是在阻止北方匈奴与东胡、月氏入侵。匈奴在冒顿单于时,灭东胡、赶走月氏,再度入侵中国北方。②
  公元87年北匈奴受到东方鲜卑族、北方丁零族之攻击,89年起又有汉之征讨,遂于91年西迁到伊犁河上游,与东汉王朝争夺东土耳其斯坦之控制权。在二世纪中叶,北匈奴放弃了帕米尔以东之控制权,迁移至乌拉山地区。350年左右,杀死《魏书》中的奄蔡(阿兰王),夺取其国家,自此北匈奴不再在中国史上出现。不过,375年在西方出现了“Hun”入侵多瑙河的纪录,即是匈奴造成东欧民族大迁移。③
  公元370年左右起,匈奴王巴米尔先后逼走东、西哥德人,376年哥德人被允许渡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由于帝国官吏苛虐并课重税,造成迁居人民与罗马帝国之战争,其皇帝裴伦斯被活活烧死。405年匈奴王乌尔丁讨伐西哥德,迫使哥德人越过阿尔卑斯山,突击意大利。④
  公元422及426年,匈奴王鲁瓦入侵东罗马大胜,要求东罗马每年交付黄金350镑,待订约时,因匈奴王死,其子布雷达和阿提拉(Attila)两人摄政,故将原350镑增至700镑。447年阿提拉在乌特斯河畔与东罗马激战,罗马不敌。这次和约条件是:罗马每年所付黄金增为2100镑,并赔偿军费600镑,以12枚金币赎回匈奴所俘之每名俘虏;但无条件放回东罗马所俘匈奴之俘虏。⑤452年阿提拉的西征军进入意大利,在米兰见壁画上画有两位皇帝坐着,脚踩伏地的匈奴人。阿提拉见之大怒,命画师改绘成两名罗马皇帝跪拜在自己的御座前。他在席卷北意大利各城后,即挥军罗马,罗马市政当局决定请教皇利奥一世(440-461)为乞求和平的代表,阿提拉接受大量贡币后撤军。⑥
  公元453年,阿提拉娶一位名叫希达(Hilda)的美女为妃,不断举杯庆祝,饮酒过多身亡。455年其长子于尼德河畔与东歌德族联军作战死亡;其幼子移居多瑙河,即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一带,曾向东罗马发动战争;468年,其另一子入侵东罗马被俘,其首级展示在君士坦丁堡的圆形剧场内,匈奴王国就此告终。⑦
  (三)大月氏:
  战国时代河西走廊一度为月氏所居,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年)成立国家组织,被其驱往西方者称大月氏,走往南方者称小月氏。大月氏又被乌孙族追击进入阿姆河,进而占领印度大部分西北及印度河流域,大月氏代替大夏所统治之地区。⑧
  《古代文明之谜》作者认为大月氏使用马,骑马发生后,需要广大的牧地,为不引起对立,须各自设定牧区,调整统合形成游牧国家,最早者即是大月氏。始于公元前900到前300年,以黑海北岸的草原为中心开始活跃。其本身虽无文字纪录,由其王族坟墓,还有希腊的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的《历史》,可知大月氏的历史。⑨
  王族墓中无人像,都是动物图像,最多是雄鹿、山羊、熊、狼、鹫;其所制作之物体,体积小容易搬运,可知他们不是土著人;有精制之青铜、银、琥珀、合金,具有技术价值。迄今所发现大月氏之慕,如高加索山脉的扣斯特罗斯卡亚墓,出土13个人和22头马骨,聂伯河沿海岸家罗多姆里古墓发现有君主和侍者4人及王妃和侍者的遗体。在亚美尼亚的卡鲁米尔的乌拉人的墙上,插有大月氏独有的三翼镞,具有很大破坏力。⑩
  根据《历史》一书所示,希腊北为Skytia,是大月氏之住处;再北为广大森林,大月氏西邻Agaolir人,即现在之Transylvania地方,其最东为依斯多里斯的住处,在乌拉山与阿尔泰山之间,刚好是产金地,与希腊有往来。
  大月氏在大宛西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11)
  (四)回纥与回鹘
  回纥(族出铁勒),汉时称乌揭。南北朝时游牧于独乐河(土拉河)以北者称为袁纥,为东部高车(丁零)六部之一;住伊吾以西、焉耆以北者称为乌护。隋称韦纥。唐武德初年以后,称回(回)纥,德宗贞元四年(788)向唐报备改称回纥为回鹘,元和四年(809)改称回鹘。(12)
  回纥汗国建立于744年。当唐朝于755年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助唐平叛,曾一度左右东亚和中亚的形势。公元788年,回纥遣使迎咸安公主,可汗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13)于是回纥与吐蕃断交。
  回纥人早期的中心根据地,在漠北的鄂尔浑河流域,在推翻突厥第二汗国的统治之后,继承了东西突厥汗国的主体领土。840年回纥汗国崩溃,其部族分支外迁,先后建立了高昌回纥、河西(甘州)回纥及喀喇汗王朝三个政权。
  高昌回纥的疆域东至哈密乌纳格什河,西通天山西部,南接酒泉,北达天山北麓,首府在喀喇和卓,次府在别失八里。河西回纥势力,到北宋初年领有甘、沙二州外,还分布到凉州(武威)、肃州(酒泉)、秦州(天水)以及贺兰山、合罗川(额济纳河)等地。喀喇汗王朝鼎盛期领土北达巴尔喀什湖,西抵阿姆河,东境包括伊犁河,南抵今喀什、和田。(14)
  喀喇汗王朝在《宋史·于阗传》称为“黑汗”或“黑韩”,该王朝于9~10世纪之交接触到伊斯兰教。萨图克皈依伊斯兰教后,在“圣战者”支持下成为全国的大汗(942—956)。其子木萨继位后,于960年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
  八世纪时,七河地区的突骑施人最初用粟特文字母拼写突厥语,回鹘依此创制回鹘文,十五世纪以后维吾尔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逐渐取代了回鹘文。
  喀喇汗王朝使中亚民族突厥化并使其改信伊斯兰教,形成一种新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
  1041年,河中地区统治者伊卜拉欣脱离东部大可汗的统治而独立,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部喀喇汗王朝在哈桑统治时期,喀什噶尔的文化空前繁荣。1134年王朝成为西辽的附庸。1211年乃蛮王子屈出律取代西辽的统治权,放还东部喀喇汗王朝统治者穆罕默德,但他回喀什噶尔入城时,被贵族刺死于城门中,东部喀喇汗王朝灭亡。
  西部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伊卜拉欣,是一位卓越的统治者,他的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安定。1089年(宋元祐四年),塞尔柱王朝攻破撒马尔罕,西部喀喇汗王朝成为其附庸。1141年西辽败塞尔柱,西部喀喇汗王朝成为西辽附庸。后西辽发生乃蛮叛乱事件,花喇子模趁机征服西部喀喇汗王朝。1212年其统治者奥斯曼被花剌子模处死,西部喀喇汗王朝灭亡。
  到了元代,回回人随蒙古人西征,又为元庭官吏。回回人属色目人,社会地位高于南人、汉人。回回人为元朝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5)
  (五)突厥族在新疆之角逐
  根据1986年台湾新文丰出版,毕长朴著的《回纥与维吾尔》所载:突厥语诸族原是来自蒙古大漠。鹰之一名Karakus,此字之语根是由Kara(神圣)与Kus(鸟)两基本语素构成。土耳其人、蒙古人、满洲人均称kara为黑,满洲人称鸟为Gasha,土耳其人称鹰为Karakus,与蒙古人同。土耳其人称日为Gun,今黑龙江之古亚人(Gilyak)称日为Keg,语源相同。而且突厥人之Kuzgun一字为日中之鸟,与中国传说“日中有鸟”一致。中国民族来自北亚远古时代不是孤立产生的。(该书第14-17页)
  古突厥鲁尼文字母是借自敦煌“旧粟特文书”,所用的是那种粟特文异体,所以《周书》肯定突厥文其“书字类胡”,这种异体在东欧操突厥语者,残存到10—11世纪,为古匈牙利文,其碑铭是君士坦堡发现的。可推测阿史那突厥部落方言是该部语言之基础,成为该汗国之国语。(该书第50-54页)
  又根据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之《边疆史地丛书》中,由李佩娟译,苏联克利亚什托尔著的《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记载:拓跋即突厥语Tabgac,又称桃花石,在鲁尼文碑中已用桃花石名称,指为“在中国的土著居民”。(该书第111页)
  11世纪突厥学者喀什噶里写了一部《突厥语词典》,收录了“拓跋—桃花石”一名词。桃花石即马秦(Macin,摩秦),契丹与马秦是同义词,因拓跋氏建中国北魏,所以“拓跋—桃花石”在西域即表示“中国”的意思。西域突厥政权喀喇汗王朝的阿里特勤在发行的钱币上铸有“桃花石·博格拉汗”称号;该王朝西部汗国的第一位统治者伊卜拉欣·本·纳赛尔有“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的称号;玉素甫的《福乐智慧》提到哈粟.(伊)本·苏来曼的称号为“桃花石·布格拉汗”。(16)
  铁勒诸部于贞观十五年(641)薛延陀南下入寇,次年降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于其部落设13个羁縻州于蒙古地区。(17)
  突厥人在中亚创建汗国之前,似乎曾经移居过许多地区,特别是阿尔泰山以西的地区,从他们表现的文化成分来看,颇多西方因素。或许正是古突厥人的这种混杂性,使之成立大汗国后更热衷传播和交流东西方的文明。他门曾控制中亚大片土地,最大影响是突厥语的传播,即使其汗国灭亡之后,由于有大量突厥人及操突厥语言的人向西亚迁徙(如:塞尔柱、奥斯曼),故突厥语、突厥文化得以广大传播。凡突厥化的地区,文化、宗教又伊斯兰化。(18)
  突厥不但于6世纪50-60年代击灭了嚈哒,还灭了宗主国柔然,其辖区东抵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西达今里海地区,南从大漠开始,北到今贝加尔湖。7世纪80年代,突厥又重兴于蒙古高原,史称突厥第二汗国,一度为武则天王朝所苦,并曾占领新彊北部,出兵征索格底亚那,至8世纪中叶亡于新起的回纥之手。(19)
  (六)柔然
  柔然公元四世纪末兴起于蒙古高原,持续至六世纪中叶。其鼎盛时期,势力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阴山北麓,东北至大兴安岭,东南到西拉木伦河流域,西边抵准噶尔盆地与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控制天山南路南北两道绿洲各城邦小国。(20)
  继鲜卑之后,控制河西走廊的是柔然。402年柔然首领(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控制了亚洲北部地区。东达朝鲜故地之西,西边统治焉耆以北草原,而以敦煌、张掖作为统治中心,与北魏对立。402年北魏迁都洛阳,入主中原,柔然被迫在天山南北路建立一强大政权,与拜占庭及萨珊王朝为强邻。458年北魏动员十万骑兵,车十五万辆西进,柔然吐贺真可汗远徙。461年至465年间又重新占领了天山以北鲜卑的故地。470年柔然攻克于阗,同一年又被北魏战败,只有向西扩张,侵凌乌孙,拥有阿姆河,占据葱岭,(21)使亚洲腹地有很大的变化。
  (七)契丹
  “契丹”一名早见于《魏书·契丹传》,从鲜卑宇文部中分离出来。916年3月7日,契丹可汗放弃原每三年之推选制度,而改为在“总国事”耶律曷鲁之推载下拥耶律阿保机为皇帝,是为辽太祖。以部族契丹为国号。947年2月24日,灭后晋改称辽国。1125年3月,金擒天祚帝,辽亡。1124年辽太祖八世孙、耶律大石在叶密里(今新疆塔城附近)称帝,史称西辽。1218年经六传而亡。(22)
  契丹属通古斯族(东胡)或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建立辽王朝(916—1125),为女真人的金朝所取代。辽亡后,其中一支西迁,经天山北麓,先在塔尔巴哈台立足,在塔城附近建造了叶密里城。约在12世纪30年代,这支契丹人取代了喀喇汗东部王朝的地位,汉籍谓之“西辽”。统治东起吐鲁番的回纥之地,西至索格底业那、花剌子模,以及阿姆河以南包括巴里黑在内的地区。(23)
  一世纪来北匈奴西迁,漠北被西拉木伦河的鲜卑族占领,其中匈奴十余万自称鲜卑兵,鲜卑自此强盛,东劫扶余,西挟乌孙。二世纪中为北方一大军事同盟,曾一度瓦解,到三世纪末拓跋氏鲜卑重振。315年成立“代政权”;338年什翼犍在繁峙(今山西浑源县西)即代王位(仿中国典章制度),国土东自濊貊(今朝鲜半岛东北部),西通破洛那(今俄费而干纳盆地);376年代政权为前秦苻坚所灭,什翼犍孙子拓跋珪,收拾旧部击败高车、柔然,消灭铁弗匈奴;398年都平城,正式称帝,改元“天兴”为北魏道武帝,成为黄河流域输入西域文化的主要力量。(24)
  (八)吐谷浑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初年,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一带。酋长吐谷浑因与弟不和,率众西迁内蒙阳山地区。后迁到甘肃以西,子孙据西零(今青海西宁)。他的孙子叶延时,乃以其祖父吐谷浑为氏族名亦为国名。六传至阿豺(417—426)并羌敌,再九传至夸吕(535—591)称可汗,并鄯善、且末。隋开皇十一年(591)夸吕卒,子世伏、伏允先后继位,并恢复以慕容为姓。炀帝以其阻西域通道,于大业五年(609)西巡破之,其地皆为隋有,发天下轻罪者迁往,并置为郡县。
  贞观九年(635)太宗派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击溃吐谷浑,伏允为部下所杀,其子慕容顺降唐。(25)吐蕃为古之西羌,新石器时期青藏高原即有人居,至隋藏北、青海西南分布着各部。其中牦牛部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即国王)及其子松赞干布(公元641年娶文成公主)统一全藏,定都逻些城(今拉萨)。咸亨元年(670),藏王与唐交恶,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切吉平原)一战唐败,吐蕃遂灭吐谷浑,占领唐以党项等羌所置羁縻州三十和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其所领地北抵突厥、南抵印边、西至龟兹、东至凉、松、茂、巂等州相接,为西戎最盛时期。”(26)
  (九)西夏
  党项是羌族中的一支,即党项羌。南北朝末期活动于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以畜牧为生。隋末唐初西至叶护(新疆),北近吐谷浑(青海北部)。共分八部,其中拓跋氏建西夏王朝。唐末拓跋思恭帮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封夏国公,再赐李姓,为夏州节度使。五代时在西北,对中原的南北朝政权,相继保持着臣属关系。宋宝元元年(1038)10月11日李元昊在兴庆府即帝位,号大夏,史称西夏。1227年6月末帝李睍降蒙军后被杀,夏亡。(27)
  (十)鞑靼与嚈哒
  “鞑靼”其名早见于732年突厥文《阙特勤碑》,突厥人把位于其东方的蒙古语族室韦诸部,称为“三十姓鞑靼”。数世纪中逐渐西迁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即是五代时的鞑靼。(28)
  嚈哒与柔然差不多同时代,曾一度役属于柔然,后则与之争夺过对塔里木盆地的控制权。嚈哒起源于塞北,约在4世纪70年代初越过阿尔泰山,西徙索格底亚那。5世纪40-50年代,嚈哒人不但巩固了在吐火罗斯坦的统治,还夺取了波斯萨珊王朝东部的一些领土。后来更南越兴都库什山,发动了对印度笈多王朝的战争。其最盛时的疆域超过了当初贵霜帝国的最大版图。
  6世纪50-60年代,嚈哒在新兴于阿尔泰山地区的突厥以及萨珊波斯的夹击下灭亡,其领土也被两者瓜分,分界线为阿姆河。(29)
  嚈哒,若详言之:嚈哒人以阿姆河南岸的昆都士为据点,而建立的滑国,于4世纪末,臣服于柔然。5世纪先灭大月氏,迫使月氏余部南迁富楼沙城(白夏瓦北),改称小月氏。484年大败波斯,波斯王卑路斯战死。极盛时据有吐火罗、迦布罗、石汗那,葱岭以东的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句盘等地。511年灭小月氏,康居、波斯向其纳贡,南北朝时期嚈哒统一葱岭东西,成为中亚细亚的一大游牧帝国。(30)
  (十一)蒙古
  12世纪蒙古是由东面的鞑靼、乃蛮、卡里依特三个部族组成,西方称蒙古为鞑靼;乃蛮为蒙古西面部族,用蒙语、回纥文字。(31)1189年26部族领袖共推铁木真为蒙古本部可汗。1206年召开“库里尔台”推为“成吉思汗”。蒙古侵金,出身于辽王室、在金服务,且和成吉思汗有深交之耶律阿海,提供蒙军情报,在宋端平元年(1234)灭金。他统一全蒙以后与回纥修好,回纥背弃西辽加入蒙古。蒙灭乃蛮后,乃蛮族长子屈出律逃西辽,并夺西辽王位,占领其地,但仍称西辽。成吉思汗灭西辽,并派使团与花剌子模通商,其使团被花剌子模处死。1218年因此事件开端,而灭花剌子模,蒙古成为草原帝国。(32)
  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蒙古高原,未几,开始征战亚欧大陆。1211—1215年,南下破金90多州,占领金的中都(今北京)。1218—1223年,率兵西侵,攻灭西辽,再下阿姆河下游灭花剌子模国;又西越高加索,大败俄罗斯。1234年,蒙古灭金;翌年,进行第二次西征,至1241年,俄罗斯全境被占,蒙古军队直逼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地。1253—1258年,蒙古第三次西侵,攻克阿拔斯王朝之都城巴格达,令该王朝灭亡,西南亚因此置于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内。形成以和林为政治中心的欧亚大汗国。
  蒙古大汗国不久就分裂出几个独立的大汗国。14世纪下半叶,称雄于中亚及其他地区的政权乃是“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出身于突厥化的蒙古部落巴尔拉斯(Bar-las)部落中,据有喀什卡利亚地区。帖木儿于1370年灭西察合台汗国,夺得索格底亚那的统治权,称“大爱米尔”,建都撒马尔罕。自1380年以降,又相继侵占伊朗、阿富汗、南高加索、两河流域等地,并攻入小亚细亚、北印度,三次进军钦察汗国,甚至企图远征中国。帝国最兴盛时的疆域西起幼发拉底河,东至锡尔河及印度的德里,北抵高加索,南临波斯湾,而其首都则始终在泽拉夫善河畔的撒马尔罕。帖木儿死于15世纪初,至该世纪中叶,帝国则一分为二,分别以撒马尔罕和赫拉特为中心。
  曾经居住在钦察汗国境内,咸海北方的一支突厥系游牧民族,名为乌兹别克,该部族于15世纪中叶分裂成两支:哈萨克人和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不愿定居,便移向楚河流域,后来扩展到从西突厥斯坦到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天山山脉北方的草原地带;乌兹别克人则于16世纪初南下迫逐帖木儿的子孙,不久便占领了花剌子模、索格底亚那、巴里黑、呼罗珊、费而干纳、塔什干等地。(33)
  ①《中国文明史》之《先秦时期》下册第1060页。
  ②《古代文明之谜》第三册,第104-105页,台湾南丁文化事业出版。
  ③同上书,第106页。
  ④《古代文明之谜》第三册,第112-115页。
  ⑤同上书,第117-121页。
  ⑥同上书,第133-134页。
  ⑦《古代文明之谜》第三册,第135-138页。
  ⑧《古代文明之谜》第四册,第121-122页。
  ⑨参阅《古代文明之谜》第四册,第65-66页。
  ⑩同上,第67-68页。
  (11)《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2)《中国通史》卷六上,第295页。
  (13)《资治通鉴》卷233。
  (14)《中华文化通志》之《094中国与中亚文化流志》,第15页。
  (15)“回回”及“回鹘文”的创制,分别见《中国通史》卷八上,第286-288页及第61页。其余史事见《西域通史》第272-279页,《喀喇汗王朝史稿》第51-52页、72页、112页及《中国通史》卷七上,第455页。
  (16)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54页、第109页。
  (17)《中国通史》卷六上,第290-293页。
  (18)《中华文化通志》之《094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第19-20页。
  (19)同上书,第15页。
  (20)同上书,第14页。
  (21)见薛宗正编《中国新彊古代社会生活史》第155-158页,新彊人民出版社;《中国文明史》之《魏晋南北朝》下册,第1072-1073页。
  (22)参阅《中国通史》,卷七上,第191页、194页、199页、222页。
  (23)《中华文化通志》之《094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第16页。
  (24)《中国文明史》之《魏晋南北朝》下册,第1072页;同书之《宋、辽、金时期》第一册,第3-12页。
  (25)《中国通史》,卷六上,第302-303页;卷六下,第1276页。
  (26)《中国通史》,卷六上,第300-301页;另见汤惠生著《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第37-38页,三秦出版社。
  (27)《中国通史》,卷七上,第396-398页、407页、427页。
  (28)《中国通史》,卷七上,第437页,将鞑靼列入蒙古族。
  (29)《中华文化通志》之《094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第14-15页。
  (30)《中国文明史》之《魏晋南北朝》下册,第1073页。
  (31)《古代文明之谜》,第四册,第79页。
  (32)参见上书,第82-89页。
  (33)《中华文化通志》之《094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第16-18页。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