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五、西亚印欧民族为什么没有大量移民中亚

作者:李志夫


  西亚印欧民族之所以没有大量移民中亚,主要由于葱岭之阻隔。据李恺先生《帕米尔纪行》一文所述:帕米尔到西亚有许多近路。他和黄文弼先生所说的,就古今一般人所走的那条路,除法显、玄奘大师所纪之险要艰苦而外,即使现代已是南疆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人车通行仍是十分危险的。古人常称:“葱岭绝险”。一登上公格尔山系之岭就进入了帕米尔范围,盖孜峡就是这座山的阶梯,此峡因盖孜河得名,它像云梯一样歪歪斜斜地搭在那儿,一直把人送到高原上第一大站布伦口,唐时称剑末谷。进了峡口,越来越窄、愈走愈险,老虎沟一带更是山凶水急,风大路窄。登上了山顶,仍见群峯林立,有海拔7594米的公格尔山,是帕米尔第二高峰,与第一座山乔格里峰7719米相望。从公格尔山下南望,为海拔7546米之慕士塔格阿塔,意为“冰山之父”,是第三座高原上之山峯。①
  黎蔷先生在《葱岭纪游》一文中所述:
  汽车艰难沉重地喘着气,爬着天梯般的大坂,挡风玻璃外狂风大作,暴雨滂沱,闪电雷鸣,山洪咆哮。盖孜河旁怪石嶙峋,巉岩重迭,仰望右侧是悬崖陡壁,冰山雪封,俯视左侧为深邃莫测,令人目眩的千仞之渊,寒涧激流,岌岌危岩,不断松动崩落,眼前云遮路障,峰回路转,不断扑来急弯、隘口、危桥,略一疏忽即车毁人亡。②
  由此我们很难想象先秦西亚草原民族能东越葱岭到中亚之可能性,所以西亚草原有印欧血统及蒙古血统的大夏人、粟特人,只能随亚历山大的军队才能先后在今吉尔吉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地区。
  王嵘在《故国寻梦——高昌》一文中写道:
  在中亚高昌建国之前,吐鲁番原是“姑师”族栖息地,距今7千年前,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或雅尔湖及艾丁湖,都散布着新石器时代之遗物,表示他们已从狩猎、采集进入农牧经济生活。距今3千年前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和王城。姑师族与塞西安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塞西安人一样。一般认为“姑师”是塞西安人。③
  如果以上属实为塞西安人,绝非是从葱岭西麓移来的,而是溯伊犁河流域而进入的,或者是从天山以西以此进入的,因为塞西安人曾零星地散布在中国北方,应该就是经同一路线,前者在高昌及塔里木盆地留居下来,而有的继续向东到达中国北方乃至中原。
  ①《丝路明珠喀什噶尔》,第115页,李恺《帕米尔纪行》一文,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属《丝路文化丛书》。
  ②《丝路明珠喀什噶尔》,第172页,黎蔷《葱岭纪游》一文;此外美国旅行家理查德·伯恩斯坦从阿克苏、别迭里、楚河、比什凯克到吉尔吉斯首府,是沿着玄奘到西亚之路线;其由印度、巴基斯坦回到新疆是“从印度河狭窄处,夹在两峰之间,是403年渡河之处,经吉尔吉斯特到7790米的拉卡普虚山前,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和兴都库什山之交合处,朝西望尽是7790米之巨山。阿姆河谷以南96公里,是玄奘回程经过之地,突出之悬岩更逼近路面,上下两边都有广大冰川堆积成堆,人没法下车。在距红其甫山隘数公里处,为中巴之交界处,左方一条山路可通往50哩外之瓦克汗走廊和阿富汗边界,远方小坵山即是公主陵,即波斯所邀聘之中国公主,行至此因战争所阻,故长此留住此处,老终至此。也是玄奘由印归国到达喀什噶尔的同一路线。”本文作者循玄奘之去印,归国沿线,在葱岭隘道之描述也极为深刻。由此可见,现今旅游此段尚如此艰难,遑论隋唐,乃至先秦时代,西亚高原部族要越西边葱岭到中亚新疆,确非易事;而中国北方草原部族到新疆,可说可以长驱直入,自先秦到今天均是如此。所以历史上只有小部分塞西安人从伊犁河口入中亚新疆,极少数雅利安商队、僧人到达于田,但无大规模之军事征服。甚至以亚历山大之强大,也只能在葱岭以西打转,未能越过葱岭以东,他死后所分裂留在印度西北及西亚的小邦,更没能力越过昆仑山北麓及葱岭以东地区。
  ③王嵘《故国寻梦——高昌》,第1-2页,2002年,云南出版社。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