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5.敦煌郡的设立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占有河西地区以后,为施行有效统治,西汉先是于元狩二年设置武威、酒泉二郡,在敦煌地区设立“酒泉玉门都尉”,隶属于邻近的酒泉郡。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敦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故数年后又分武威、酒泉地更设张掖郡和敦煌郡,与先设的2郡合称“河西四郡”(也有研究者认为四郡的设立次第是先酒泉、张掖,后敦煌、武威)。
  关于敦煌郡的确切设置年代,历来异说纷陈。最早的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说,最晚的为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出现众多歧说的原因在于《史记》与《汉书》的记载各不相同,即便是《史记》中的《匈奴列传》与《大宛列传》,《汉书》中的《武帝纪》、《食货志》和《地理志》之间的记载也自相矛盾,而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与《汉书》的载录又不完全一致。学者们每每援引的是《汉书·武帝纪》:“[元鼎六年]秋……,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和《汉书·地理志》:“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开。”“敦煌郡,武帝后元[元]年分酒泉置。”现在流行诸说所主张的敦煌建郡年代皆在上限元鼎六年和下限后元元年范围之内,尤以元鼎六年说更易为人接受。
  敦煌郡的建立是敦煌史上的大事,是敦煌正式划归汉帝国版图的开始,是确立敦煌在中华文明史上重要地位的关键的一步,而敦煌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也始于敦煌郡的建立。
  西汉时敦煌郡管辖的范围东及渊泉(今安西县双塔堡一带),西到阳关(今敦煌市南湖乡),北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南接西羌(今青海柴达木),实际上是疏勒河以西,阳关、玉门关以东,包括今敦煌市、玉门市西部、安西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哈密市、焉耆回族自治县、库尔勒县、若羌县的一部分,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见图1)。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时期的敦煌郡统辖6县,即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县,其具体情况大致是:
  敦煌县,为郡治所在,其郡治位于今敦煌城东南,滨临党河西岸(现在的敦煌城在党河东面,是清代雍正三年,即1725年所建,非汉代之敦煌郡治),该县主要分布在党河东西两岸的绿洲之上。
  冥安县,得名于冥水,冥水即今疏勒河。汉冥安县主要分布于冥水支流的下游绿洲,其四境为:东至冥水,南至大雪山,北至乱山子,西接广至县境。
  效谷县,其县治的确切位置,目前尚有争议。其中一种说法认为,今敦煌市郭家堡乡墩湾村北的墩墩湾故城即是汉效谷县城。该县因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济南人崔不意在此教民力耕,“勤效得谷”而得名。
  渊泉县,因其地多泉水而得名,县治约在今安西县的东四道沟一带。汉渊泉县主要分布于冥泽以西诸泉之间的绿洲上。
  广至县,位于今安西县南踏实乡西北的破城子就是汉广至县城。县区主要分布于榆林河(又名踏实河)下游绿洲,四境为:东接冥安县,西毗效谷县,北至汉塞墙,南抵大雪山。
  龙勒县,因县南有龙勒山而得名,县治在今敦煌市南湖乡一带。该县主要分布于今南湖绿洲,包括今敦煌市西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北部。阳关、玉门关均在龙勒县境内。
  西汉武帝时敦煌郡下属6县的位置大致如上。到王莽统治时期辖境沿仍未变而曾将郡名改为敦德,敦煌县亦改名敦德亭(吴礽骧、余尧等学者据汉简考证出王莽曾在始建国元年改敦煌为文德,随后再改文德为敦德),又将广至县改名广桓县。
  按照汉制规定,县下还有乡、亭、里的设置,百家为1里,10里为1亭,10亭为1乡。但敦煌地区地旷人稀,如敦煌县,人多时2000多户,少时则只有1000余户,所以1县至多只能置二三亭,尚不足设1乡,因而在出土的大批汉简中始终未发现有敦煌设乡的记载,只见到一些里名,如敦煌县的疆利里、大会里、南关里、寿陵里,龙勒县的万年里,效谷县的宜禾里,广至县的安庆里等。
  据上述情况推测,西汉末敦煌县的更名为亭或许也与县小人户少,只相当于一二亭有关。
  

敦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