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3.2高昌·交河:古韵生辉

作者:王蓬





  一
  走进新疆,给人至深印象的首先是无边无际,仿佛永无止境的戈壁;再是悬于天际仿佛永远不落的太阳。最初的一瞬,简直让人生疑:难道这真是千年丝路经过的地方?真的曾经有过如阳光般耀眼的荣耀和辉煌?
  恰是像要回答你心中暗生的疑虑,高昌与交河,这两座经历过丝路昌盛和衰落的古城,宛如两座建在生发现场,藏品丰富,又规模壮阔的博物馆,会无声地告诉你一切。
  高昌与交河两座古城均坐落于有火洲之称的新疆吐鲁番境内,都有非同寻常的阅历,城头都曾飘扬过王旗,都曾有过发号施令、驰驿奔诏、收赋纳税、名震西域的鼎盛繁华;又都曾历经过朝代更迭、战火摧残、繁华落尽沦为废墟的沧桑变故。正因为两座古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均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进高昌古城,就会被一种气势震撼,尽管空无一人。你想不到整座城市竟有如此恢弘的格局,远比今日一座县城宏大。仅是高大威严的城垣便有三重,分外城、内城和宫城,顿时让人感到一种王者之气。目前保存完整的外城长达5公里,远远超过湖南凤凰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略小于平遥古城(周长为6.5公里)。但鉴于高昌古城是在遥远的西部,在建材来之不易,修建更为不易的火州吐鲁番,所以带给人心灵的撞击就更加强烈。加之沦为废墟,全城格局依旧,却空无一人,唯有高高耸立的寺院、殿堂、佛塔、街道、住宅。一阵热风掠过时发出“刷刷”的低语,仿佛叙说着长长的旧事。若是登上那高大的城垣,放眼望去,这座巨大的城垣在戈壁绿洲构成的视野里,宛如童话中的古堡傲然屹立。远处,仿佛驼铃叮咚,驼队逶迤,“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立时把你带入云烟苍茫的历史深处。
  二
  高昌古城是汉唐拓疆的历史见证,也是同中原联系最早、最密切,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同时也是西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汉书》中最早曾记载的“高昌壁”是指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部队屯田时所建的营房。《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武帝遣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之后,高昌成为吐鲁番历代王廷所在地,但真正繁荣是在唐代。隋唐时期,突厥、柔然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占据高昌,但这些“高昌王”均接受中原王朝册封,并以迎娶中原公主为荣。比如,高昌王麴伯雅就曾迎娶隋华容公主为妻。
  唐开国初年,局势不稳,国势不强,西突厥势力进入西域。时任高昌王的麴文泰游离于几种势力之间,认为西域遥远,尤其敦煌至哈密间相隔千里戈壁流沙,唐王朝奈何不了他,于是截留西域与唐朝之间的贡使。《旧唐书·高昌传》记载,高昌王麴文泰竟说:“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公然违背前约,与唐为敌。由于高昌位于丝路要冲,其势态影响整个西域安危,唐贞观十三年(639),唐王朝准备用兵西域,收复高昌。其时,由于是唐开国首次西征,许多大臣认为西域遥远,且为流沙戈壁所阻,耗资巨大,艰辛而且冒险,不主张进剿。然而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认为:不平高昌,就难平西域,岂能让前朝疆土在本朝丢失!遂力排众议,决意西征。为保证首战必胜,唐太宗选派能征惯战的大将侯君集为统帅,以唐军为主力,同时调集已归顺唐朝的突厥各部出兵支援。出征之时,各路大军浩浩荡荡,铁骑叩击大地,战旗拂动流云,正如史书评介“自秦汉出师以来,未有如斯之盛也”。正在花天酒地的高昌王麴文泰听到兵临城下,竟然活活吓死,其子开城投降,唐王朝遂于高昌置西州,又设安西都护,统领西域。由此揭开唐朝廷管理、开发西域的序幕,也使高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高昌古城曾被誉为“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意思是高昌平定之后完全按长安城规划建设。其城墙高达12米,城门则冠以“玄德门”、“金福门”、“金章门”、“建阳门”等中原名称。城门外则有瓮城护卫。城内更是署衙、把总、守备、司狱、文庙、佛殿、城隍庙、三圣祠、接官厅、演武厅一应俱全。作为丝路重镇,自然驰驿奔诏,往来使者相望于道,东来西往的商队、驼队马帮络绎不绝。高昌城内完全按大唐西市模式,街道纵横,店铺林立,商幡招展,市声喧嚣。来自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波斯人、大食人、安集延人,以及周边的回鹘、吐蕃、突厥,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装束,不同语言的商人、僧人、旅人、艺人统统会聚到高昌,给高昌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据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记载,唐时高昌城中,仅是商贸行业,便有谷麦行、帛练行、布行、彩帛行、铛釜行、菜子行,以及经营驼马、鞍具、毛皮、饲草、药物、皮靴,再是各种旅店、饭铺、酒楼、菜肆、浴池、歌苑等餐饮、娱乐休闲场所,不难想见当年高昌是何等繁华。另外,高昌作为长安和西域之间重要的商埠,也成为各种宗教文化会聚之地。当地佛教昌盛,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途经高昌时,曾被高昌国王奉为上宾,拜为国师。至今,高昌故国还留有一座万余平米的佛教寺院遗址。由此不难想见其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万头攒动的佛事盛况。可惜,这座千年古城毁于宋末元初的战火,只是由于吐鲁番干旱少雨的特殊气候,方为我们留下这座高昌古城,是幸运也是奇迹!
  三
  尽管交河古城与高昌古城相距不过百里,且同为汉唐时期的古城,也都成为被遗弃的废墟,但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高昌古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弘,深受唐文化影响,可以说是西域的一座“小长安”。交河古城规模面积较高昌古城为小,现存约1平方公里。交河古城的奇特之处首先在于形胜,临河而筑,城墙在河岸巍然耸立,高达30余米,十分峭拔。在冷兵器时代,俨然一座不易攻克的要塞。交河古城的建城历史比高昌更为久远,高昌古城作为汉军屯兵营时,交河古城便已是姑师前部的王都,尤为奇特的是,整座城市是选择建在临河一边的高地。城池、街道、房屋均采取挖地为屋、为街、为路、为障,形成需用的空间后,上面再架木铺板为顶,类如内地北方山西、河北一些在地表下挖成三丈见方空间,形成院落,再四面挖窑洞供人居住。那是单家独户,这却是整座城池,而且是王都。单这构想、建筑方法就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独特的筑城方法,也是来自吐鲁番独特的地理环境:炎热、干燥、缺少树木。一切依据实际,因地制宜,实在是古代西域先民智慧的结晶。有专家认为,这是当地一种典型的姑师文化。在高昌古城徜徉,依稀能感受到汉唐气象;但在交河城中参观,感受的却是沉重的历史神秘感,感到深挖下去的那些街道、寺庙、民居,包括官署都仿佛深藏着历史的奥秘。事实上,在交河古城建都的姑师人是西域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姑师人和楼兰人分别占据着吐鲁番盆地和罗布泊洼地,在此之前,还有属白种人的塞人生存的足迹。从不断发掘的确认为姑师人的墓葬中,发现陪葬品主要为羊头、牛头、牛腿及放牧所用的工具,再是残缺的盘木盆中,可以看到一块羊排、羊腿和插在上面的小刀。这表明两千多年前,姑师人是以游牧为主业,以牛羊肉为主食的民族,也在陶罐中发现胡麻和植物籽种,说明也有种植业,可能规模有限。在交河古城沟北发现的姑师贵族墓葬中,有保存完好的皮衣、皮裤,女尸身着彩色毛编裙,还有带柄的铜镜,甚至还有绣着精美花纹的丝绢品残片,以及尚未失去朱红色彩的漆盘。这些只能出产于春秋时代中原和湖湘楚地的产品,也说明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中原与西域已经有了交往,也许还可论证西周穆天子西行会见西王母,并非没有依据或完全是史前神话。
  交河古城与高昌古城一样,都毁于宋末元初的战乱,也都因吐鲁番干燥少雨的气候而得以保存。两座丝路古城珠联璧合,相映生辉,默默地向游人叙说2000年前西域的光彩和文明。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