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3.12西域名城:疏勒

作者:王蓬





  一
  昔日的古疏勒国,在今天南疆喀什一带。但距今喀什市8公里之遥,还有一座县城,仍叫疏勒。其城虽不大,但从清代至民国都是大臣、提督、将军驻节之地,关乎着整个南疆的安危。这座南疆小城几乎从创建伊始便伴随着18世纪以来西部边陲的风云变幻,历经战火洗礼。
  喀什由于地处南疆塔里木盆地边缘,临近中亚诸国,故远在汉唐时便为边防重镇。东汉名将班超曾在此驻防18年,唐时疏勒亦为安西四镇之一。清代平息大小和卓之乱,再次统一西域后,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在喀什旧城西北二里筑莱宁城,为清廷驻喀什官署。后道光年间张格尔作乱时毁于战火,但遗迹尚存,目下已扩进喀什市区,现为喀什公安处所在地。我曾去寻叩遗迹,清时官署已无存,残留的几堵城墙虽黄土筑就,无砖石砌衬,但仍巍然耸立,高大雄浑。清军平定张格尔之乱后,鉴于喀什临近浩罕汗国(后归属沙俄),其屡屡犯境,遂于1828年在喀什旧城东南20里构筑官署及驻军新城。道光帝赐名“恢武”,用汉、满、蒙、维四种文字颁发。
  “恢武”城规模远远超过早先的官署莱宁城,后者也不过是现在一所中学的规模。而“恢武”城却“周环八里,高三丈,炮台二十五座,垛口七百四十五”。俨然一座有相当规模,设施完整,耸立于西北边陲的重镇要塞。
  驻扎“恢武”的官员与士兵从内地调来,多系汉人,习俗所致,过往商旅与流入西域的汉人也多来此居住,形成一座汉人聚居的城市,与维族聚居的喀什旧城并存。于是当地人称“恢武”新城为汉城,喀什旧城为回城。称回城的原因是维吾尔族与回族都信仰伊斯兰教,清时亦称新疆为回疆。这样一来,回汉两城成掎角之势,每遇战乱,互为呼应,在保卫西域的疆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后,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割据势力乘清廷战败,国势衰微,率大军攻占了天山南北,沙俄亦趁机攻占伊犁9城,西域危机再次爆发。幸亏清廷听取了左宗棠等富于远见的大臣的主张,命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当时南疆喀什是阿古柏匪帮的大本营,他们在此集结重兵,准备负隅顽抗。但清军系收复失地的正义之师,士气高昂,又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故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西征大军刘锦棠率部攻克南疆八城后,为不影响当地群众休养生息,平叛大军便驻扎于喀什汉城。后清廷又接受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行省。而喀什汉城,即“恢武”城也在新疆建省后,以喀什的古地名疏勒为名,为疏勒直隶州,民国后改县,延续至今。
  二
  新疆建省后,首任巡抚便是收复喀什的刘锦棠。但平叛的士兵仍在戍边守防,不可能全部返还内地。事实上,这些士兵主要是当年随左宗棠平捻的湘军,所谓“湖湘弟子满天山”。在退役后,大部分与维族女子通婚,留在了当地。至今疏勒附近村镇有许多叫杨买买提,王库罕,李阿不都拉,张阿不依明者便是当年湘军后裔。其实,早在东汉,名将班超驻守疏勒时,便与当地一位少数民族女子通婚,还养育了继承父志,亦成名将的班勇。这也说明,西域自古便与中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建国初期,王震将军率西北野战军进入新疆。进驻南疆的是郭鹏军长、政委王恩茂率领的第二军。他们从吐鲁番出发,历时26天,跋涉两千多公里,到达喀什,受到了五万各族各界人民的夹道欢迎。末了,部队驻扎疏勒,从此疏勒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当时,随军进入喀什的还有我敬重的作家杜鹏程,他在收入《杜鹏程文集》的《战争日记》中这样描写喀什:“维城是标准的少数民族城市,全城没有一座高楼或新式建筑,街道也无大的商店。一排排低矮的木头小房,木房内货架环绕,两三丈见方的地板上,铺上毛毡或地毯,商人便坐在那里售货。站在街上,看着拉毛驴的行人,戴着面纱的妇女,以及听着那用维语的叫卖声,真像到了西亚的城市一样。”他还写道:“维吾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黄昏偶尔出去散步,你总会听到,从树下或屋内传来冬不拉的声音。据说这里不少老人,都是用歌声唱着维族的历史或故事,青年和姑娘们围着听,有的还边听边舞蹈。”十分感谢这位文学前辈用文字记录下来边城喀什最真切的情况。整整半个世纪之后,我在喀什停留期间,每每参照,以便对喀什有更真切的把握。
  另外一位当年随军进疆,在疏勒城中驻扎45年,在南疆军区担任过各种职务,现已离休的袁国祥少将,进疆初期任摄影干事,拍下不少照片。半个世纪过去,喀什回汉两座古城均已挖填,街市改造,除旧布新,今非昔比,所以当初所拍照片已成为难得的历史资料。
  《喀什文史资料》便刊登有袁国祥少将所拍摄的疏勒古城图片,还有他写的一篇《解放初期的疏勒见闻》。文章详尽回忆了初进疏勒时的所见所闻。建国初期,历时百年的疏勒古城还十分完整,城墙高耸,城门森严,城楼炮台皆在。最使他们惊讶的是,城中格局、房舍几乎与内地城镇一样,居民也多为汉族,服饰穿戴、说话语音、风俗习惯与西北几省相同。不大的疏勒古城还有近10座庙宇,有佛教庙宇,有敬刘、关、张的关帝庙,有祭祀班超的庙宇,还有祭祀孔子的文庙,香火都还旺盛。还有一座积谷仓,平日捐米积粮,遇灾时便放赈相济。这也是流落西域的汉族群众的一种互助方式。城里群众初一、十五耍花灯、闹元宵、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搞得如火如荼,比内地还要热情认真,极真实地反映了流落新疆的汉族群众怀念故乡故土的情愫。他们还结伙到军队驻地拜年,战士们看到这些都倍感亲切,有回到家乡之感,同时也为祖国的辽阔感到自豪。
  三
  我就是在看到这些后,开始对疏勒县城产生出极大的兴趣,于是专程前往拜访。疏勒初建时,据方志载,在“喀什回城东南20里之合拉哈依,建成喀什噶尔汉城。”百余年来,由于两城同时扩大,所以现在疏勒县距喀什市仅8公里。两城有公共汽车相通,我于是独自背着相机前往。汽车驶出喀什市区,越过吐曼河后,便进入了南疆原野。只见沟渠纵横,田畴相望,由于有吐曼河的灌溉,庄稼都长得油黑茁壮,还有大片水稻,给人以塞外江南的感觉。
  可能由于疏勒是汉城的缘故,车上乘客中汉人也较多。一路上,我都凭借着读过的资料想象着古城疏勒的风貌:巍然高耸的城楼,青砖铺就的老四合院,古色古香的街道……
  但进入疏勒县城后,完全出乎预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塞外新兴城市,街道宽阔笔直,两边新楼林立,绿草如茵,树木齐整,路灯、果皮箱、宣传栏井然有序。走进任何一家商店,青年男女穿戴入时,满口新疆普通话,看不出与内地有什么区别。我走完几条大街,情形大都一样。由于疏勒为南疆军区驻地,整座城市都显得十分肃整,也很干净。仅在一个十字路口见到一座清真寺,四周多为维吾尔族群众商摊,有些边塞生活气息。
  路经南疆军区门诊部时,我突然想起这儿曾是民国初年喀什噶尔提督马福兴的花园公馆。马福兴在喀什当了十年土皇帝,专横跋扈,狂征暴敛,还强纳14名维吾尔族姑娘为妾,又耗巨资修花园公馆,搞得民怨沸腾。也为时任新疆都督的杨增新所憎恶,于是派时任喀什知事的马绍武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擒拿了马福兴,并在当地处死。这也是喀什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如今,在这桩历史事件发生之地,我再三打量,还进门诊部转悠了一圈。只见新楼耸立,花木井然,几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走过,一片安静。马家花园则已荡然无存,了无痕迹。真正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