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4.2商贸互市息边患

作者:王蓬






     
  一
  贯穿草原的丝路中,主要交易的大宗货物,除了丝绸之外,数量最大,持续时间最久,也最值得大书一笔的便是茶叶,是与欧亚诸国及周边少数民族开展的“茶马互市”。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最早发现茶、培育茶、饮用茶并创造了灿烂茶文化的国家。唐代茶圣陆羽所著中国首部茶叶专著《茶经》问世后,人们便以为茶叶自唐代方为人所知所用。这其实是误解,早在陆羽之前约800年前的西汉,王褒的散文《童约》中就出现了“茶具”这样的字眼,并且提到如何汲水,如何煎用,如何储藏等。这表明,茶叶很早就有饮用程序技巧,收藏器具等也到了十分讲究的地步。那么,由此推测,茶叶的发现和饮用不定远在三皇五帝之世,几乎与中国青铜器、陶瓷、中药材这些国粹同时诞生的呢!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巴山峡川生焉。”意思是说,茶叶是南方生长的植物,诞生之地在巴山峡谷,之后沿汉水传入江南、沿海,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茶叶截至目前最北的生长线在淮河、秦岭以南的豫南、陕南、淮南。再往北,就见不到茶叶的踪影了。
  生活于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由于以牛羊肉和高寒青稞炒面为主食,要利于肠胃吸收消化,急需茶叶辅助。所谓“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这表明茶叶为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所必需。但北方地区不产茶,只能从秦岭以南茶叶产地获取。这就形成了始于唐,盛于宋,延续至明清的“茶马互市”。
  有史学家说,首倡茶马互市的是北宋大臣王韶。他认为北方契丹和占据河西漠北的西夏都产中原所缺的良马,而所缺是茶,可以茶易马,以解双方之困。这是桩可获双赢的边贸项目。
  但《新唐书·陆羽传》中却说,当时占据蒙古漠北的回鹘喝茶已成风尚。“时回鹘人入朝,始驱马市茶”表明,早在唐时,中原王朝就开始了用茶和北方游牧民族易马的商贸活动。这样可以起到外安抚边民,内充实军力、驿力,活跃边贸的多重效果。这和今天抓出口贸易一样,是件能够促使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所以历代中央政府都很重视,专设茶马司,配备熟悉情况的官员和通晓胡语的翻译任通司来加强管理。
  二
  笔者曾查阅多种史料,仅就汉中一地产茶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汉中在陕西省南部,是秦岭与巴山之间的一块狭长盆地。秦代设郡,始筑城郭,汉朝奠基,名声大显。陆羽在《茶经》中把汉中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位于全国茶区最北一线,越过秦岭再无茶树。但汉中也是距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近的茶区。由于有这个优势,加之穿越秦岭的古道和汉江航运畅通,使汉中成为联系秦陇,沟通荆襄的茶叶生产和聚散重地。《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熙河即今日甘肃临洮,当时是距占据青藏高原的吐蕃与占据宁夏、陕北、甘肃河西走廊的西夏最近的边城重镇,也是双方开展互市的通商口岸。
  边贸的繁荣,刺激了茶叶生产。当时,汉中府所属西乡、洋县、三泉诸县许多农民都成为以种茶为业的专业户。方志上说“西乡产茶,亘陵谷八百余里”。当时西乡县境包括其他邻县,较今日为大,那是何等的规模与气势。就是千年后的今天,提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也没有达到这种规模。仅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汉中收购茶叶便达700余万斤。加之荆襄四川涌来的茶叶,形成规模巨大的茶叶市场,吸引了周边胡汉商贩云集汉中,形成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客栈、酒楼、茶肆林立,商幡招展,郁货山积。每年税收高达426460贯,成为与国都开封(402378贯)和成都(899300贯)并列的全国三大税收城市。不仅如此,有资料表明,到宋哲宗时,汉中茶叶除供北方西夏、吐蕃、突厥、鲜卑、回鹘等游牧民族之外,还远销或转销中西亚乃至欧洲。汉中茶业兴旺至明清,《明史》上说:“汉中繁华虽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大都会也。”
  至今,这种繁盛在古城汉中还有踪迹可寻。沿汉江铺镇、上下水渡皆为当年航运码头,等待运往襄樊汉口的秦巴土产、药材毛皮堆积如山;返回的船只则运载布匹棉花、青盐白糖、洋油铁器,再由车辆骡马运往秦巴大山千沟万壑中去。清人尚有诗作“万垒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那是何等的场面和气派。
  不仅如此,川陕公路开通的70年前,穿越秦岭的古道畅通,来自秦陇内蒙古的马帮驼队给许多老人都留下了印象。黄昏时节响彻山道的驼铃,赶夜路的客商,密如繁星的火把,还有赶驼人那高昂悲怆、响彻天际的山歌:“噢嗬嗬……哎”,悠长得无止无境。
  三
  “茶马互市”持续千年之久,却始终存在着麻烦和问题。明朝建国初期,由于元代由蒙古人统治,疆域空前辽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尤其历朝屡成“边患”的游牧民族,如今成了占据中原的统治者。所以元代不修长城,也不存在“边患”,边地展开“边市”不存在行政干预。明代则不同,驱赶了所谓“鞑子”,汉族重新执掌中原,被赶到草原的元残存势力及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瓦剌、鞑靼等游牧部落经常南下劫掠,再次引发“边患”危机。1472年,鞑靼深入甘肃平凉一带,“如入无人之境”,大肆劫掠。蒙古各部在山西、陕西北部多次骚扰,其中一次涉及三十余县,男女被杀二十余万,损失牲畜数百万头,大量房舍被烧毁,造成大批群众无家可归,无处可逃,更无处可安生的局面。对来去迅速、凶狠剽悍又占据马上优势的对手,明王朝开始还想依赖大国天朝优势与之对垒,主战呼声很高,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三十万大军却败得一塌糊涂,连皇帝都被俘虏,这便是著名的“土木堡事件”。敌军甚至打到了北京城下,幸亏有于谦等名将坚守奋战,才勉强打退来犯之敌。打不过咋办?只好被动防御,有明一代大修长城,留下“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古语。这样又引发滥征民力,耗费财资,制造新的矛盾。再是对小股敌人进犯,长城尚起作用,但并不能阻止敌军大规模进攻,最多是蒙古骑兵在劫掠得手后由于有长城不能马上逃离,被明军追上打过几次平手,或者是夺回被抢的物资。
  四
  据《明史》载,1542年,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鞑靼部主力派遣使臣到大同向明王朝表示,他们不希望再打仗,而是要求在边城开放“互市”。原因是草原缺的是茶叶和布匹,每次劫掠虽能抢到一些,但并不能满足长期的大范围的人群需要。况且,因为劫掠,边境群众纷纷逃亡,所抢有限,还要冒着与明军作战的风险,自己也有不少伤亡,不划算,不如停火,开展边贸。可是双方敌对多年,恩怨难以化解。蒙古使臣几次都被杀掉,引发蒙古骑兵南下,攻陷古北口,再次围攻北京城,并在京畿河北一带大肆烧杀。痛定思痛,明朝君臣这才认真比较利害,终于在1570年正式签订“互市”条约,即“隆庆议和”。开展以“茶马互市”为主的边境贸易。结果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边贸的展开,拉动了双方经济,著名的“晋商”就是于这次息兵戈而兴边贸中获得了机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朝的边贸政策为清代所延续。清代学者魏源评价“隆庆议和”不仅平息明五十年之烽火,还开本朝二百年之太平。由此观之,“茶马互市”功莫大焉。但互市后还引发了边贸本身,即商业游戏规则中的一些问题。
  开始,由朝廷设立茶马司专营,由于“茶利大兴”,利益驱动,商人便私自购茶易马。政府严令禁止,甚至动了真格儿的。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严肃法纪,下令杀掉了在汉中西乡私贩茶叶、牟取暴利的亲女婿欧阳伦,但过后私贩依然如故,屡禁不止。这其中的要害是茶马官商纲纪废弛,贪污腐败,且不能随行就市,灵活处置,造成胡贩皆愿与私商易马的被动局面。
  不得已,明政府采取官商并举之策,但仍出现“官商不济,私贩盛行”的局面。明弘治三年不得不大规模招商,完全变官营为私营,让商人直接去市场竞争,政府坐享税收之利。
  从官营到官商合营,再到最后完全私营,这长达千年的历史纠葛,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闪烁着商品法则的光辉,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也应该有着深刻的启示啊!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