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1.2张骞“凿空”西域

作者:王蓬







  历史的呼唤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越使,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史记·大宛列传》
  司马迁与张骞均为西汉同时代人,尽管史家讲究“生不列传”,但由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出生入死,敢为人先,打击匈奴,交好西域,当时也为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故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开篇即以数百字介绍张骞生平业绩及贡献。东汉班固作《汉书》时,则把张骞、大将军李广利并列建立专节作传,使得张骞“凿空”,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勋,名标青史,永垂后世。两千年间,丝绸之路非但没有被岁月淹没,反倒因为中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不仅在历史上对强汉盛唐的出现产生过积极影响,而且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对外经济交流上发挥着重大作用。追思先贤,当年张骞不畏艰险,“凿空”丝路的精神也越发应该彰显、发扬光大,张骞当之无愧地被列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时势造英雄。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并非偶然,是汉代那种敢于标新立异、气吞八荒时代精神的集中突显,也是当时的国情、时势所造就的。秦汉之际,当中原经过春秋战乱,连横合纵,此消彼长,最终中国西部黄河流域的秦国崛起,战败诸国,“六王毕,四海一”。统一中原的当口儿,占据北方草原的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从小精于骑马射箭,且无任何礼仪束缚,一切以利益为转移,只讲目的,不择手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南下劫掠。中原地域辽阔,农户居住分散,匈奴系马背上的民族,每攻一地,便大肆抢劫财物、牛羊和妇女,得手后迅速撤离,无法集中防御,更无法有效抗击。所以,临近北方的燕、赵、秦等国都曾大修长城。秦统一后,把各国长城连接起来,还派大将蒙恬率兵二十万迎击匈奴。匈奴大败,退回漠北,秦军占领河套,并修筑了秦直道,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孰料,匈奴趁秦末汉初中原动乱,卷土重来;匈奴骑兵甚至突袭太原,逼近长安,严重威胁立国未久的西汉王朝。汉高祖刘邦也曾进行反击。孰料,匈奴“控弦之士已达30万”,正值兵强马壮之时,汉军在山西平城一带反为匈奴所败。此战使汉王朝上下均认识到暂时还没有实力与匈奴对抗,只能采取“和亲纳贡”绥靖匈奴,平息“边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此时,汉王朝已不同于开国之初。经历半个世纪的“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均奉行“黄老无为”哲学思想,也就是今日所说“不折腾”,不争边功,尽量创造宽松环境,便于百姓休养生息。倡导冶铁煮盐、兴修水利,政府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公私仓库丰盈,“京师之钱,累百万巨”,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有了进行战争所必需的雄厚的物力财力。汉武帝17岁登基,年纪虽轻,却性格刚毅,心怀大志,不甘心向匈奴示弱,召集大臣商议,决心对匈奴改绥靖为反击,这一重大政策的改变,史称“元光决策”。
  恰在这时,汉武帝从受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匈奴攻占了原由大月氏人放牧的河西走廊一带,杀死月氏国王,还把其脑骨做成酒器。月氏人被迫西迁伊犁一带,但难忘故土,非常想与其他部落联合,共击匈奴,以报前仇。得知这些情况,汉武帝喜出望外,他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因为匈奴此时已发展壮大到“精兵40万骑”,绝不可小视,如果能够与月氏人结成同盟,联合夹击,才能有取胜的把握。
  但派谁去西域联系大月氏人呢?茫茫西域无边无际,大月氏人在哪儿?虽有西周穆天子西行会见西王母的记载,但那也只是千年之前的传说,当时人对西域的了解甚少,因为秦时的西部边境止于甘肃临洮。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皆为吐蕃、胡羌、匈奴等游牧民族占据。沿途戈壁大漠,荒原激流,食宿无着,情况不明,且要经过正处敌对状态的匈奴辖区,吉凶难料,充满险情,非有大智大勇之人不可为之。为选拔能够出使西域的人才,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张榜招贤。正是这个历史性的选择与呼唤,才使张骞脱颖而出,名标青史。
  张骞,汉中城固人,当时仅为品不入流的“郎”,属预备性质的官员。但他曾为武帝伴读,洞悉朝野和天下大事,胸有大志且性格坚毅,办事沉稳敏捷。史书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坚忍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事友。看到朝廷的招贤令后,他意识到这是为国家效力,也是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于是毅然揭榜应募出使西域,时年29岁。
  冒险西行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百人使团,由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父做向导,从长安出发,穿越秦陇大地,从临津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自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后,千里河西已为匈奴控制,张骞一行不幸被匈奴骑兵抓获,并送往匈奴王廷(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达到目的。张骞“不辱使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等人在匈奴留居了十年之久,却一直在做着逃跑的准备并寻找逃跑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张骞趁匈奴不备,果断地离开防地,带领其妻儿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廷。这种逃广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幸运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期间,张骞处处留心,不放过任何机会,不露声色地掌握匈奴习俗,了解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的语言,他穿上胡服,混迹于匈奴人群,已无人察觉到他是汉使。这样,他骑马带着妻儿逃走,没有被匈奴人查获。一方面,因为匈奴人祖辈逐水草而居,四处游牧,掩护了他们的行踪;另一方面,也归结于张骞始终不忘使命的坚强意志和随机应变的机智。多次遭遇风险都化险为夷,他们终于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张骞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月氏人被迫离开河西走廊逃往游牧的伊犁河谷,系乌孙国的地盘。乌孙国在匈奴的支持和唆使下,攻击月氏。月氏人又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并征服大夏,已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了解到这一情况,没有后退,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西行。他们沿塔里木河,过库车、疏勒,翻越海拔四五千米终年积雪的葱岭,这条道路十分艰苦。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其艰难险阻,若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万一。
  不辱使命
  我所生活的汉中,又恰为张骞的故乡,出于对先贤志士的敬仰,参观和陪人参观,也不知去过张骞故里墓冢多少次。纪念馆内,从长安到罗马的图表赫然标明,每每细观,内心便被搅动,这也许便是我放弃文学,探访丝路已达二十余次的真正初衷。我还专程去了张骞被匈奴扣押过的内蒙古阴山草原与河西走廊祁连山下的荒原,这里海拔超过3000米,气候瞬息万变。我便曾在盛夏遭遇暴风雪,但尚且有车可躲避,推想张骞当年如何度过漫漫十年?非有超乎常人之毅力,且能吃大苦者不可为之!
  张骞最先到达的是大宛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大宛王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从中作梗,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的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遭受攻击的危险已不存在,遂改变了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元朔元年(前128),张骞权衡利弊,决定动身返国。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遭匈奴人的阻留。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的是,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兄弟争当单于,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这段内容被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最珍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张骞出使西域所获得的关于中原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在以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奴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汉代的君臣还不知道在中国的西南方有一个身毒(古印度)的存在。张骞在大夏时,看到了四川的土产邛竹杖和蜀布。张骞敏锐地感到蜀地四川可能有通往身毒国的捷径,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这一情况,引起了汉王朝对西南四川、贵州、云南一带的高度重视,先后派使节前往联系,并在公元前111年,先后设立汶山、武都、益州、交趾等郡县,把西南地区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
  名标青史
  张骞通使西域返回长安后,凭借对西域的了解,直接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元朔六年(前123)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出入漠北。当时,汉朝军队行进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相当困难。张骞发挥他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由于他“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意味“取其能广博瞻望”。这是汉武帝对张骞博闻多见,才广识远的高度评价。
  元狩二年(前121),张骞又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李广率四千骑兵作先头部队,张骞将万骑殿后。结果李广孤军冒进,陷入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重围。李广率领部下苦战一昼夜,张骞兼程赶到,匈奴之围始解。此战虽杀伤众多敌人,但李广所率士兵大部分也已牺牲,张骞的部队亦因过度疲劳,未能追击。朝廷论罪,李广功过两抵,张骞却以“后期”未及时到达的罪名被贬为庶人。
  两年后,汉武帝再次启用张骞联合乌孙(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时匈奴势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畅通。他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王年老,不能做主,大臣都惧怕匈奴,又认为汉朝太远,不想迁徙。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抒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元鼎二年(前115),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好马,深得武帝欢心。武帝任命张骞为大行,负责接待各国使者和宾客。他所派遣的副使,以后也陆续带了各国使者来到长安,汉和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出现“使者相望于道”的繁盛局面,为日后丝路的畅通以及把远比今日新疆更为广大的西域纳入汉王朝版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贡献也永载史册。
  张骞去世后归葬故里城固。抗战时,南迁汉中的西北联大历史系曾发掘张骞墓,发现有汉时信物与博望印,与史载相符,系真墓无疑。近年陵园得到修葺,并建立博物馆,其“凿空”西域开拓丝路的精神,将如同墓地森森古柏,四季常青,永远昭启后人。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