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颂爱国精神 扬人性真情

    
  “谁不知杨家将,辈辈永赴国难,个个舍生忘死,女儿是华夏的中流砥柱,男儿是民族的铁铸忠魂……”随着慷慨激昂的赞歌,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以崭新的风姿,强整的艺术阵容,重新演绎在三秦舞台。
  观《杨七娘》,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为保卫祖国江山浴血奋战的民族大义,撼山动地,振奋人心。剧中描写了北宋后期,辽军南侵,杨七娘胸怀大义,继承杨家世代忠烈的遗志,凛然挂帅出征。谁知,在战场上遭遇了既抗辽又拒宋,占山聚义的失散了十二年之久的儿子。在国仇家恨,母子亲情的矛盾交织中,演绎出一段击搏心灵,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戏剧情节在杨七娘与羊肚儿政治信念分歧的尖锐冲突中展开,羊肚儿狭隘地认定:“杨家冤仇深似海,大宋没有圣明君”,七娘深情地开导:“娘也知朝中有奸佞为患,杨家将继忠烈报国为先”。经历了盼子回归,联姻事变,火阵教子等一系列的矛盾起伏,羊肚儿翻然醒悟,与七娘合兵抗辽。爱国主义主题在剧情的推动下迸发精神光彩,同时对于当前的祖国统一大业,也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杨》剧改编者对剧中的人性思想也予以深层次的挖掘。该剧演了十几年,经过数次修改。纵观多年的演出,如今全剧更加成熟,主人公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塑造。改编者对于杨七娘,没有去人为地擢拔,也不是让其一味地“巾帼英雄”气概,而是赋予人物有血有肉有情的内涵,突出了人性的本色,在母子矛盾中深化了七娘爱子的真实情感,如二场对她期盼儿子归来的场面渲染;再如三场火阵中欲烧亲生子时痛苦的思想斗争;还有她面对悬绑在敌楼上的儿子,为了国家民族的大局,她不得不执弓射灯,及至危及儿子的性命,此时的她五内俱焚,思想激烈搏斗,“世上只有娘亲将儿育,哪有亲娘杀亲生”,“举弓便成千古恨,收弓怎对众黎民”。面对母亲的雕弓,羊肚儿也思绪万千,方寸震颤,向母倾诉:“来世再报娘亲不了情”。人性之美此时达到崇高境界。母子之爱是人性的根基,艺术家笔下的英雄不仅仅是舍生取义,亦有爱与恨,勇与智,欢与悲……这样才能使英雄形象更加深化和真实。
  情节曲折,悬念丛生是该剧的又一特点。剧情伊始,就让观众对羊肚儿的身世、作为以及人物的命运走向关怀至极。当七娘欢庆胜利、喜迎儿子之时突生变故,羊肚儿绝情毁信,与敌人联盟结姻,情势急转直下,形成强烈反差;再如柳春英,与羊肚儿在洞房中相互设防,试探,甚至剑拔弩张,令观者心弦再度绷紧;还有七娘举弓射灯一举歼敌时,突然发现红灯置于儿子胸前等等悬念的铺设,尽显编者的匠心与技巧。
  剧中主人公杨七娘过去前后由两位演员担当,文武侧重不同,在参加首届中国秦腔节时,由青年表演艺术家李娟独立领衔主演,她演艺娴熟,文武兼备,准确地把握了剧中人物的情绪表现,着力成功地塑造了杨七娘这位爱憎分明、深明大义,武艺高强的巾帼英豪,艺术造诣又登上了新的境界。她对人物的刻画细致深刻,仅在角色的步法上,三个阶段就有不同的运用,如迎子时的昂扬潇洒,在“火阵”时糅进老旦、生角的台步,在射灯时的踉跄,无不与人物性格的表现相融合。她那富于激情的表演,荡气回肠的唱腔,精湛干练的武功,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尤其连踢十四杆枪和靠旗出手,实是戏曲舞台罕见的绝技,令人拍案叫绝。
  《杨七娘》确是一台好戏。青年团阵容强整,演职员朝气蓬勃,正处在艺术的峰期,祝他们再接再厉,对该剧不断打磨,获得更大的成功。
  (原载于《戏曲艺术》2000年第8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