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优美、雅致的《王宝钏》——新编秦腔传统剧《王宝钏》音乐的艺术成就与问题

    
  由我省著名剧作家陈正庆、田井制改编、谭建春作曲的秦腔传统剧《王宝钏》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2002年9月)期间,由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隆重上演。
  新编秦腔传统剧《王宝钏》的上演,给三秦父老及年轻朋友们带来什么?它比起传统秦腔《五典坡》的演出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否更精美?更好听?更好看?能否再“唱红几代演员?听醉几代观众?”演出以来,众说纷纭……本人只想从音乐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唱腔是戏曲的灵魂。它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展开戏剧矛盾、开掘戏剧主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唱戏,戏是唱出来的。好的唱腔、群众爱听、爱唱,自然就能流传很广。
  《王宝钏》的唱腔,可以用“如歌似的优美”来概括它的艺术成就。
  这部戏的唱腔创作,一是紧紧围绕剧情和人物思想的变化,采取了“层层深入,步步升华”的写作手法,唱腔与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直至最后达到高潮。二是“王宝钏”的唱腔,五场戏各有特点,五场戏的“宝钏”,各由声音条件不同的五位青年演员分别担任。作曲家在创作唱腔时,一方面,既要考虑到各场剧情的发展需要,又要根据各场演员自身的嗓音基本条件与优势,来谱出既能深刻展开剧情,使唱腔切情得体,又要充分发挥演员的自身优势,使演员唱起来能够自如生动,听众听后也会感到舒畅。
  “飘彩”这场戏,是由任小蕾扮演(演唱),宝钏出台亮相,唱出了一段散板节奏的唱腔,“十字街头扎彩门,如愿以偿喜吟吟”……(谱略)音乐舒展秀美,唱腔如行云流水,生动自然,令人舒心。不长的唱段,不宽的音域,但在揭示人物喜悦的心情、描绘环境(彩楼、彩旗、满目春色)等方面,把一位“名门闺秀”天真聪慧的可爱形象,用唱腔刻画得绘声绘色。
  “击掌”的唱腔与“飘彩”相比,感情变化较为激烈。如果说“飘彩”一场的唱腔,着重刻画了宝钏秀美、开朗、乐观的一面,那么,“击掌”的唱腔则着重描绘了宝钏敢于向封建世俗挑战的刚烈性格。作曲家在这场戏中着重有两种情绪与感情的描绘,一种是写父女亲情的唱腔(如“施一礼叫爹爹容儿细讲”),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口气,唱腔比较缓慢、柔和、(慢板)细腻而深刻地唱述了“自古贫寒出栋梁”的事实。另一种是描述宝钏刚烈性格的一面,如:“既然骨肉情分尽”(谱略)转板后的唱腔,情绪激昂,节奏紧逼,充分揭示了宝钏那“不甘绣楼千重禁,争得彩飘自择婚”的坚定决心。“三击掌”的唱腔各有不同:“一击掌”采取父女对唱的形式,你一言,她一句各讲各理,在父女情分上辗转游移。“二击掌”的唱腔情绪较为冲动,一板一眼,句句有力,充分揭示了宝钏那“天塌地陷终无悔”的反抗性格。“三击掌”的唱腔情绪千变万化,父、女情缘决离,感情错综复杂,几乎达到了“日月失辉天欲坠”的地步,深刻描述了“父女骨肉两分离”的感人场面,“三击掌”的唱腔,板式变化合乎剧情要求, (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击掌》一场中,其“三击掌”的曲调写法很有特色,一击掌、二击掌采取了戏曲板式结构形式谱写,三击掌则运用了“二重唱”的形式,描写了此时此刻父女双方复杂的感情变化与内心的悲痛情绪。
  如何准确地掌握大板唱腔的节奏与情绪,通过作曲家特定设计的带有戏剧性、音乐性的对唱、独唱与重唱,以充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戏剧性表现得更加充分,从这出发,我以为张蓓的演唱可以说是做到了“尽善尽美、尽情发挥”,使“三击掌”的情绪,推波助澜,一浪比一浪高,直至最后,达到了感天动地的激越境界。
  “别窑”的唱腔,大体上可以按两大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主要描绘宝钏离宫出院,进入寒窑一月来的生活感受,唱腔朴实无华,描绘出了“贫贱夫妻恩爱稠”的淳朴感情。其中的二重唱“朝夕相伴度春秋”很有新意,舒展、抒情、谐调、优美。后半部分的唱腔比较感情激荡,如宝钏的“手捧铁衣柔肠断”唱段,揭示了宝钏进退两难的复杂心情。值得一提的是平贵的唱腔“你为我荣华富贵全抛掉”,这段唱从感情上讲,抒发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二音子(假声)运用,使感情达到高潮。
  李君梅的演唱,声音比较柔和,感情比较细腻,从不同唱段的演唱中,多方面揭示出宝钏那既爱家,又爱国,淳朴而伟大的思想品德。
  “探窑”的唱腔,总的说节奏比较缓慢,情绪比较低沉,前半部分的唱腔主要写宝钏寒窑八年经受的各种磨难以及八年中对郎君平贵的日盼夜想,情意较为缠绵。“日伴挂图话思念,入夜彩球驱酷寒”,形象而深刻地刻画出宝钏思念郎君的急切心情。
  后半部着力刻画出母女情深的感人场面,以写情为主,以情贯穿“探窑”的始终,全场音乐有戏剧性,生动、曲折地描绘出母女各自的复杂心情。其中“老娘不必泪纷纷”这板唱腔比较朴素、深刻。这是一段多板式、多表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叙事唱腔,开头一句使用了秦腔传统戏《五典坡》的唱腔原型,中间部分,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唱腔也随之得到相应的主题与板式变奏,大板唱腔的结尾句“世人都想把官坐,谁是牵马缒镫的人”与前边“老娘不必泪纷纷”前后挂钩,呼应,秦腔韵味浓烈,(原汁原味的秦韵)听后倍感亲切。李娟的演唱含蓄动情,音色柔和,音量适中,表情自然,很有生活气息。
  “回窑”的唱腔是全剧的高潮,回窑的唱腔也是王宝钏十八年苦守寒窑生活的集中写照。其中“十八年苦煞王宝钏”这大段唱腔,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宝钏十八年中经受的苦难与坎坷,饱尝人间的酸辣、苦甜,历经十八年的悲、欢、离、合。作曲家根据李梅嗓音明亮、音域宽广的特点,谱写了一曲多板式、多排比句、内容丰富、感情激昂的重量级唱腔“十八年苦煞王宝钏”,唱词结构庞大,叙事性、抒情性很强。特别是将近二十句左右的排比句“十八年……”给唱腔创作出了个大难题,给曲作者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作曲家巧妙地安排了大段排比句的唱腔布局,力争做到音乐语言的流畅通顺,在统一中力求变化,在变化中力求统一。从音域看较为宽广,先低后高,直至高潮出现。从乐句看,有些句子拉长,有些句子缩短。在节奏板眼处理上,打破了传统板式的死板节奏,有些句子有意缓慢,有些句子紧逼直追……根据剧情的需要,合情合理地安排布局了全剧的高潮,在感情需要昂扬、激越向上时,有些高音延长至16拍之多(谱略),这种音域高(g音)、节拍长(16拍)感情激、气势壮的唱腔,在以往的戏曲唱腔中是很少听到的,应当说是一次大胆的突破。
  为了加重语气,加深唱词的意境,作曲家还采用了合唱、伴唱的形式,使得唱腔情绪更加饱满,意境更加深刻(笔者以为,伴唱部分还应当再加强,如能采用四部混声合唱,方能更有效地展开戏剧情节,深化戏剧主题)。
  《王宝钏》的唱词歌唱性、叙事性很强,几乎每场戏中,至少有两板以上的大段唱词,五场戏相加,大段唱词大概有十五到二十段左右,剧作家企图在各场戏中(特别是后四场)尽力运用大段唱词来刻画人物,但对作曲来说,大段加大段,场场有大段,如何布阵,如何找重点,如何把握尺度,才能使唱腔完成得大家欢喜?
  《王宝钏》的唱腔优美动听且与剧情紧密结合,基本上达到了感情表达准确,旋律流畅自然。演员们演唱得比较情真意切,做到了字正腔圆。
  二
  新编大型秦腔传统剧《王宝钏》的唱词,由于篇幅大,内容多,场场有重点,段段有高潮……如何准确地通过唱腔与音乐(乐队)来表达戏剧情节,单靠传统的秦腔音乐素材和板式来体现剧本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创秦腔音乐的新天地,在旋律、节奏、曲体等方面,创作出新的腔调,以适应新编传统剧的剧情需要。作曲家在某些较短的唱段中除运用传统秦腔的腔调外,更多的是在大板唱腔中,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新歌调,这种新旧唱腔的结合,好处是增强了秦腔音乐的新韵律,使人听后感到新鲜,仿佛给戏曲舞台吹来一股清新的秋风,秋高气爽,虽觉有点凉意(缺点与不足),但从精神上感到舒畅、快乐。这种新格调带来的新感觉还是由于它旋律变化丰富、板式自由流畅而使人从精神食粮上得到全面的营养而满足,这种新格调、新韵律的音乐,时代感很强,虽然对年长者来说,一时还不习惯,但对青年一代来说,改革后的新唱腔、新曲调,比较动情中听,它为秦腔音乐注入了清新、健康的新血液,使古老的秦腔焕发了青春,生命力更旺盛了。我相信青年一代的听众们一定会接受、会喜欢。
  三
  新编《王宝钏》的音乐出新,给秦腔音乐带来新格调,但也附带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的《王宝钏》无论从篇幅上、听觉上,都给人感到新腔过多,有点“离经叛道”的感觉,听觉上给人感到是在欣赏歌剧。笔者认为,在进行音乐改革时,一定得把握住“度”。还应当记住,“万变不离其宗”。牢牢把握秦腔音乐创新的方向与原则。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方法上都应当反复研究、总结、分析、探讨。
  新剧本、新音乐带来的问题并不新,其实是旧话重谈,即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与改革的尺度与比重问题。如何具体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仍需要认真去研究、讨论。特别是对年轻的新一代戏曲音乐作曲家来说,通过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力争改进,这是广大观众的希望与要求。戏曲音乐改革是在通过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尽善尽美,要求过高不现实,操之过急难以出精品。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探索、研究、改进,一定会创作出旋律优美,韵味浓郁,品位高尚,又新又美的新秦腔,来满足三秦父老以及年轻一代的文化生活需要,为新时期音乐文化增添新的精神食粮。
  四
  戏曲乐队的演奏,对烘托剧情,塑造角色形象,揭示戏剧主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戏曲乐队的编制,目前各不相同,条件好的有中西混合乐队,也有纯民族管弦乐队,条件差的,人力、物力所限,大都采用小型民族乐队,墓本上是以能够适应伴奏为目的。
  《王宝钏》的乐队属于中型中西混合乐队编制,笔者设想,比较理想的《王宝钏》乐队,应当是民族管弦乐编制,这样更显得民族化一些,古朴典雅,与古典戏的风格更加统一,更加谐调。
  结束语
  我以为,新编传统剧《王宝钏》是一部高雅的秦腔艺术精品的好苗子。虽然说剧本和音乐方面还存在某些缺点和问题,但那是改革和前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知道,“精品是在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特别令人兴奋的是,六位主要演员(五位宝钏及薛平贵的扮演者——穆小鹏)无论从表演到唱腔,都能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与特点,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声音好,功底深),塑造出王宝钏与薛平贵的完美形象,使群众从听觉到视觉均得到很大的满足。
  我把这部戏比做交响乐。交响乐历来被称之为高雅艺术。似乎戏曲很少论及“高雅”二字,交响乐长期以来做了许多工作,千方百计,想搞普及,力争雅俗共赏。但实际上,既要让平民百姓听懂,又要让文化层次高的人士说好,确实太难了,某种程度上讲,雅俗很难共赏。
  如何使这部戏做到群众喜闻乐唱?能够“唱红几代演员”,“听醉几代观众”?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定的过程。这部戏从人物刻画与唱腔方面,都有许多难度,没有足够水平的演员,是难以演好这个戏的。而最重要的是艺术创作者要有精品意识,百改不厌,千锤百炼,用“十年磨一戏”的精神,我相信《王宝钏》可爱形象定会光照三秦,王宝钏的秦声秦韵也将世世代代永远传唱下去……
  (原载于《陈正庆剧作选》,2002年9月28日)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