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在瓦窑堡的日子里

    
    直罗镇战役结束了。1935年12月13日晚,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红军总部到达瓦窑堡,与先期抵达的张闻天、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会合。
    毛泽东住在瓦窑堡中山街南段西侧的孙家大院。在这里,他运筹窑洞,日理万机,领导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在政治局会议上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央在瓦窑堡城内的田家院张闻天的住所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何克全)、张浩(林育英)、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出席会议。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主要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会议上,曾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主要是统一战线中是否包括剥削阶级,即是否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会议开始,毛泽东首先论述了统一战线问题,他说:党的战略方针应是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首先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相联系,一切在民族战争的口号下进行。他认为中国各阶级、阶层、政党以及武装势力,重新改变和正在改变着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民族革命阵线与民族反革命阵线正在重新改组之中,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接着博古发言,他不同意毛泽东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分析,他引用斯大林的话,说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毛泽东再次发言,反驳了博古,论证了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得到多数同志的赞同。经过几天讨论,23日,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25日,张闻天作总结,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他综合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党的历史上的教训和与会同志的意见,起草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被会议所通过。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中央会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
    12月27日,中央在中央党校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中央机关、陕北省、瓦窑堡市科部长以上干部,以及中央党校和西北红军学校县团级以上干部,共计400余人参加会议。
    这是一个隆冬的清晨,一场瑞雪把天际映衬得更加碧蓝,龙虎山腰的“救世堂”(中央党校设在这里),在朝阳的照耀下,更显得庄严。早饭后,干部们纷纷赶到会场。
    9时许,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步入会场。干部们就地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毛泽东面容消瘦,长发乌黑,手里拿着讲稿。他上身着深蓝色制服军衣,灰色的棉裤显得肥大,走路时身板挺得很直,步态轻盈,很有精神。他笑吟吟地走到讲桌旁,把讲稿放在桌上,目光和悦地环顾会场,然后挥手示意请人们坐下。会场安静后,他拿起讲稿,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
    毛泽东声音宏亮,习惯站立讲话并以手势增强感召力。也许是由于怕西北干部听湖南话吃力的缘故,他讲的很慢。首先向大家宣讲了国际和国内形势。接着严肃地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倾向,纠正党内很长一个时期内把民族资产阶级混同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错误。他说:“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随着毛泽东有力的手势,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香烟和火柴,点燃后狠吸几口,接着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怕大家不理解,又数典般地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革命发展不平衡讲起,阐述了中国革命与苏联革命的区别,引导干部们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长期性。在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时,他说:“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打垮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
    毛泽东呷了口茶水,清了清嗓子,接着强调党在抗日中的领导权问题。他针对党内有的同志信心不足,顾虑重重的思想,应用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醒全党要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他欣慰地说:“共产党和红军不但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
    会议整整开了一上午。毛泽东的报告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了。这个报告是毛泽东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后,进一步正确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重要文献。它为我党实现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理论基础。
    妙用“赶毛驴”术
    在瓦窑堡的日子里,毛泽东生活十分俭朴,他总和工作人员一起吃大灶。他衣着朴素,纯朴得像陕北农民。他的夫人贺子珍在离城10里远的桃园中央银行工作,隔几天才回来为他料理一下生活。
    毛泽东很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他常常利用外出开会或工作间隙接触群众。一天,他到城郊开会,看到路旁有很多梨树和枣树,便问田间的一位农民:“这是准家的树?”农民回答:“原先是地主家的,现在分给我们了。”毛泽东高兴地点了点头。一次,他看到一个农民用柳条斗子在井里打水浇地,便走到跟前问:“为什么不用铁桶打水?”农民忙用衣袖擦了擦头上的汗水,笑着回答:“没有钱的。”毛泽东拍了拍农民的肩膀说:“以后会有的!”
    毛泽东平易近人。东征回来不久的一天下午,他只身一人到南河边散步,见几个老年人倚城墙根聊天,凑过去搭讪,老人们见来了首长,站起来向他问好,他挥手说:“坐下拉拉”(陕北方言闲聊之意)。
    “我们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给你们添麻烦喽!”毛泽东坐在老人们的中间后一字一顿地说。
    “中央来了就好!高桂滋、井岳秀就不敢任意欺负陕北老百姓了。”姓赵的老人抢先说。
    毛泽东又说:“我们现在的主要敌人是日本鬼子。对国民党蒋介石就要向你们陕北人赶毛驴上山,前面要人拉,后面要人赶,还得用鞭子打几下,不然,他就要耍赖、捣乱哪。”老人们听乐了,他也笑得前仰后合。
    一个姓贺的老人将装好的旱烟锅递给毛泽东,并帮他点燃。他猛吸几口,接着说:“你们这里出了个谢子长,他带领民众打下这块地方,了不起啊!闹革命嘛,就要靠大伙齐心协力干!”
    “主席,周副主席找您。”警卫员匆匆跑来通知他。
    听到“主席”的称呼,几个老人顿时呆了。他们一下子把目光全都集中在面前这位文质彬彬的人身上,仿佛要发现什么似的。毛泽东与他们一一握手后转身而去。
    依依离别情
    6月21日,是瓦窑堡人民难忘的日子。
    这天上午,国民党高桂滋部张云衢营突然由北向瓦窑堡袭来。时值红军主力西征,瓦窑堡仅有一个通信连和保卫队。为了保卫毛泽东、党中央的安全,驻军和群众奋起抗击。
    此时,毛泽东正在休息,警卫人员急得在院里打转,幸好周恩来赶来叫醒他。听了周恩来有关敌情和军民抗击情况的汇报后,毛泽东指示,中央机关按原计划向西转移。
    枪声越来越近了,警卫人员收拾完东西,请求主席转移。毛泽东一手插在腰际,一手捏着香烟,沉着而冷静地在窑里来回走动,他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
    “敌人快进西门了,快走!”周恩来赶来催促。
    “没关系,他们从西门进来,我们从南门出去嘛!”毛泽东神态自若地说完,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津津有味地吸着。
    西门外枪声响成一片,警卫人员再次请求主席动身。
    毛泽东问:“城里的机关和群众都转移了吗?”
    “都快走完了!”警卫员回答。
    下午2时许,毛泽东又在室内外检查一番,方才依依不舍地上马起程,西去保安。    (常玉明)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