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会见海伦·斯诺


    1937年5月初的一天清晨,延安凤凰山麓中共中央驻地的一孔窑洞里,一位年轻的西方女士,由于旅途的疲劳还在鼾睡,毛泽东和朱德已经来探望她了。这位女士名叫海伦·福斯特·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
    海伦·斯诺出生在美国犹他州的一个律师家庭。她容貌俊秀,品学兼优,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学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大作家。1931年8月,她把成就未来事业的目标选在中国,刚刚抵达上海的第二天,就认识了也立志成为大作家的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两人志同道合,一见钟情,1932年的圣诞节,他们去日本举行了婚礼,然后回北平定居下来。嗣后,她和斯诺一同采访过上海的“一·二八”抗战,制作了新闻短片;在西安事变前70天就报道了张学良东北军的抗日情绪,差点儿引起了事变的提前爆发。
    自从她的丈夫埃德加·斯诺一年前成功地秘密访问了陕北苏区后,海伦·斯诺就对陕北,尤其是对斯诺所描述的红色领袖们神往不已。经过种种艰苦的努力,终于冲破一道道封锁线,来到了红色首都——延安。
    朝阳已经从宝塔山那边升起,明丽和煦的阳光照进了延安城。海伦·斯诺被她的新警卫员从梦中唤醒,听说毛泽东和朱德将军已等候在院子里,准备拜访她,她异常兴奋,慌乱中决定不了是否要重新涂抹或全部擦掉口红。
    毛泽东和朱德已在翻译人员的陪同下走了进来。“欢迎您,尊敬的斯诺夫人!”毛泽东伸出两只大手紧紧地握住海伦的手。“毛先生好!见到您非常荣幸!”海伦·斯诺一边握手一边说。双方互道问候之后,坐下来亲切地交谈。
    海伦·斯诺闪动着一双很大的、漂亮的蓝眼睛,审视着这两位“赤匪”领袖。朱德双手插在袖筒里,谦虚地坐在破旧的桌子后面,平头上戴着红军帽子。海伦·斯诺感到,他象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农,富有同情心,是一个可以信赖,对全人类都那么仁慈和友好的人。而毛泽东则把他的椅子拉离桌旁,摘下他的柔软的红军帽。他的身材很魁梧而且健壮。在延安,别的红军指战员都留平头,他却有一头特殊的、又密又黑的长发,一直落到耳边。他的天庭饱满,额头很宽,目光炯炯有神,下巴上有一个很大的黑痣。这是一颗充满智慧和毅力的头颅。这颗头颅,蒋介石曾经悬赏25万银元求购,死的活的都要。现在,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就站在她的面前。
    毛泽东交叉着一双有力的大手,也用睿智的目光,好奇地打量着美丽的海伦·斯诺,眼神里带着善意的幽默。只见海伦·斯诺身材苗条匀称,一头波浪型的金发,弯弯的秀眉下一双蓝色的大眼睛,端直的鼻梁下是大小得体的嘴巴,莞尔一笑,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难怪一年前埃德加·斯诺多次在毛泽东面前夸耀,说他的妻子是极为少见的美人。
    海伦·斯诺告诉毛泽东,她的丈夫一回到北京,就把他的传记打出来了。这肯定是一部杰作,将对全世界的读者产生很大影响。她这次不惜代价到延安来,是想为丈夫得到最后一章的材料。
    毛泽东听了很高兴,亲切地笑着,点点头。
    就在这一年夏天,毛泽东与海伦·斯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有时到海伦·斯诺住的窑洞里去吃晚饭,大伙儿一起打扑克;海伦·斯诺则多次到毛泽东的窑洞里去,她草拟了一份长长的问题单子,向毛泽东问这问那。其中有些是请毛泽东解释看起来是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总是呵呵地笑着说:“你知道,中国的有些事是很奇怪的。”他在椅子上晃晃身子,转过来问海伦:“你的意见呢?”问得海伦不知所措。后来她才明白,毛泽东是想知道一个外国人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搞调查研究的机会。
    1937年7月4日,是美国独立节。下午,太阳刚刚偏西,毛泽东就来到海伦·斯诺住的窑洞里,向她祝贺美国的独立节。海伦趁机要毛泽东谈谈“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
    毛泽东一边吸着卷烟一边说:“我们现在从事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海伦睁大了美丽的蓝眼睛,奇怪地问:“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怎么会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可以从你们美国说起。”毛泽东端起茶壶,给两只杯子添上茶,不紧不慢地说:“美国经过了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才建立和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我们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如果从它的准备时期说起的话,那它就已经过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土地革命战争等几个发展阶段。直到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被推翻而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之时,才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现在进行的革命,就是孙先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不过是一个新的革命阶段罢了。”
    “这就是你说的中国的事很奇怪吗?”海伦·斯诺又问道。“是的,这是其中一个问题。”毛泽东回答,“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很大的不同。”
    这次畅谈,海伦·斯诺认为“真是好极了”。本来,毛泽东还打算与海伦合写一本关于中国革命的小册子,但是由于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毛泽东忙于领导抗日战争,就把海伦·斯诺交给了他的助手吴亮平,把其他事情交给了党的总负责人和著名理论宣传家张闻天。
    就在日寇进攻上海的这一天——1937年8月13日的下午,海伦·斯诺又到毛泽东的窑洞采访。天气十分炎热,在历来“冬暖夏凉”的陕北窑洞里,毛泽东也摇起了扇子。海伦就座以后,毛泽东一手递过扇子,另一只手递给海伦,斯诺一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初稿,这是他为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草的共同纲领。毛泽东解释说,这是针对现实的日本威胁的救国纲领,主要宗旨是给人民以爱国行动的自由和武装自己的自由;为了避免引起国民党的敌意,十大纲领不包括经济项目,甚至连简单的民众经济动员也未提出来。
    说到这里,毛泽东拍着他那张旧办公桌站起来,满脸通红。慷慨激昂地说:“如果南京政府合作,这10项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如果不合作,中国就会灭亡!”他愤慨地把最后一句又重复了一次。
    “我也有同感。”海伦·斯诺也站起来点头表示同意:“中国必须以任何可能的办法动员起来,否则中国就会灭亡。有组织总比没有强。”
    这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8月25日在洛川县冯家村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但是,由于国共两党存在着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的原则分歧,国民党不愿给共产党以平等地位,对这一纲领不予承认,因此,国共两党未能制定出共同承认的纲领,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没有共同纲领的统一战线。
    这个夏天,由于毛泽东的支持,海伦·斯诺顺利地为他未来的著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搜集了34份简要的传记。这次延安之行,使他对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高层次领导人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她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是“中国长期革命的三巨头”。“如果毛泽东是头,朱德是心,周恩来就是执政的手。”她在一本回忆录中作了这样的比喻。
    1937年8月19日,海伦·斯诺完成了在延安的采访任务,又提出随红军部队去前线采访的要求。毛泽东担心她适应不了战地环境。经海伦·斯诺再三解释和请求,毛泽东终于打消了疑虑,说:“那好,我为你写封信吧。”说罢展纸提笔,一挥而就。
    弼时、小平同志:
    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道。请在工作、生活诸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
    致礼!
    毛泽东
    1937年8月19日
    海伦·斯诺小心翼翼地收拾好毛泽东写的亲笔信,马上打点行装,去追赶红军部队。可惜由于路途的耽误,当她赶到部队驻地泾阳县云阳镇的时候,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工作已经完毕,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已经随部队开拔前线了。她真遗憾未能追赶上任弼时和邓小平的队伍。
    1979年1月,以邓小平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访问美国。在一次招待会上,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太太,将一封信亲手交给邓小平。这位老太太,就是当年采访过毛泽东的美国女记者海伦·斯诺。这封信,就是42年前毛泽东写给任弼时和邓小平的亲笔信。
    (陈汉英)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