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仁中取利大丈夫

陕西为古雍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传统礼教的羽化,使陕西商人做生意多讲义理,讲求仁中取利。义先利后,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多为陕西商人所不齿。
  陕西商人仁中取利的经营思想,首先表现为公平交易,义中取利。开封山陕会馆拜殿两山墙的“悬鱼”上就刻着“公平交易”“义中取财”的字样。社旗山陕会馆石牌坊中坊两石雕均刻有“仗义”“秉忠”的铭言;而河南周口山陕会馆铁旗杆上则铸有“公义”“参天”的铁字,象征山陕商人仗义取财的忠义品质。事实上“忠义取财”“以德谋利”是贯穿于陕西商人经营活动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陕西商人注重自身名节,“活人”即存身立命的标准。陕西富平著名商人刘邦祯,字本诚,在湖北荆州做生意,豁达谦让,人皆敬慕,且仗义顾利,归时取赀,每贷钱总让银五两,不为多取,众人皆惑而不解,他常笑而不答。又常常贷粟散财,多不取利,焚券舍负,亦屡千计,受到世人称颂,被誉为是“邑中第一家”①。三原商人高友槐,起先为县令,苦于宗禄不济,难以养家糊口,有感曰“丈夫堕地七尺,奈何以衣食廑县官忧”,于是弃官为商,富而好行其德,将本钱贷放给戚党无告者,使其经商于吴越燕赵之间并宽其期限,量力取利,不能还本付息者,不仅不催迫,反而厚待其归,对那些身死客乡的戚家里党,他都扶柩以归。他的德行操守深深感动了人们,“争尽力贾”,结果反而家大起,身至巨万②。耀县乔世宁之父,“常积粟食万石,岁薄取其息以赈饥人”,被称为“万石君”,留下很好的名声,儿子乔世宁才能成为陕西著名乡绅。③
  陕西商人仁中取利的经营思想还表现为,忠义经商,善结人脉,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陕西大荔商人李振业,家贫父贩负为生,童时随父灌园贩粟,常与一友贩枣于四川,分息时总是少取其息,有鲍叔牙之风④。陕西韩城商人苏含章从小在凉州做生意,有朝邑赵某爱其忠厚,苏与之订盟交,赵每还家便邀含章俱往,连家事都听取含章的意见,一世情同手足⑤。泾阳商人张魁与同乡李扶荆共同经商于兰州,两人相友善,结生死之交。扶荆卒遗两子无所归,托孤于张魁,魁抚之如己子,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们,帮其成家立业,成为陕西商界佳话。⑥长安商人张克量,经营有方,兰州人曹佐爱其忠义,求为伙计,两人经商数年,获得成功。⑦这种忠义求财,不闻回报的精神更有极端的例子。高陵商人程希仁,早年从父在城固做生意,放贷于川湖间。有一年家乡闹灾,里中有桑姓二人,逃难城固,几不能生,希仁见状,宅心仁厚,给衣食不问报。及岁稔,公又给路费使归还帮其复业起家。后希仁死,两兄弟奔丧,悲泣殊常人,问其故,才告知前情,人多泪下。⑧陕商王君在兰州做生意,经营三十余年,家有薄资,一日独游黄河之滨,见一少年欲投河寻死,急止而询之,原来这一少年将收得的债金百余金不幸丢失,无法复账,投河欲死。王君听罢,沉思良久,遂执子之手引至酒肆,写一欠债百金的欠条,交给了这个少年,并对青年说,我家在某处,明日持券来,我帮你还债。第二天少年至,王君携其归家,对家人说:“此乃故人之子,我当年欠其父之债,当速还之。”儿子们奉父命以百金授之,少年受金拜谢而去。待王君殁后数年,少年复至,泣拜祠堂并倍还其金,才说出了前情⑨。三原商人第五君“就贾于四川富县,为典商……有土人雷万顺者夙称忠厚,日捡煤灰渣为聊生,君经与之旧衣资本营息,先后二年,略无负久获利百八十余金。忽无耗,又七年倏来三千四百金献君,泾问所由,曰别来赴井执盐业,此百八十余所获利也,君得其半耳”。⑩
  陕西商人仁中取利的经营思想还表现为:敢于仗义执言,忠厚其主,不取身外之财。大荔商人赵第魁,家贫在四川为人做伙计,见东家有冤狱,第魁激于义,帮其打官司,伸雪冤狱,主感其恩,欲将店赐之,第魁旋即辞归,并对主人说:“我帮你打官司是出于道义,路见不平罢了,如果取你家财,我成何人。”表现了对主人的忠心肝胆(11)。礼泉商人梁玉树,家贫年十九就下四川做生意,在一熊氏开的店铺中当伙计。由于颐性勤俭,能耐劳苦,善经纪,帮主人赚了不少钱。熊氏感其甚,欲帮其买官入仕,玉树对主人说,“我初弃儒而学贾你处,仅为养家罢了,如今你帮我买官,‘毋乃自戾’,非我初意”,谢而归乡(12)。清人著作《新齐谐》中记载一个故事,长安县商人孙某在苏州阊门绍兴人张元公开的布行中为伙计,性诚谨而勤,凡他经手的生意莫不发三倍之利,故张元公以宾客相待,三五年中为张元公致家资十万。有一年,孙某病重,张至前问身后事,孙曰:“我家在陕西长安县钟楼之旁,有两个儿子在家”,张亲送棺至长安,到家后孙掀盖而起,原来孙某装死以避主恩,可谓用心良苦,也表现了陕西商人仗义疏财的精神。(13)
  ①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
  ② 乾隆《三原县志》卷4。
  ③ 嘉庆《耀州志》卷2。
  ④ 嘉庆《朝邑县志》卷2。
  ⑤ 乾隆《韩城县志》卷4。
  ⑥⑦⑨ 乾隆《兰州府志》卷6《善行》。
  ⑧ 嘉庆《高陵县志》卷2。
  ⑩ 乾隆《三原县志》卷4。
  (11) 光绪《大荔县志》卷2。
  (12) 光绪《礼泉县志》卷4。
  (13) 袁枚,《子不语》卷1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