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商海信息八面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商品经济下,商海潮起潮落,各地物产不同,供求有别,价格波动不定,早晚市价不同,信息成为人们谋财获利的基本条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春来江水绿如兰,春江水暖鸭先知”,聪明的商人总是把捕捉信息,反馈信息看作是开店设廛的重要内容,做生意要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俯时俱抑,克敌制胜。有人总结陕西商人经营成功的重要经验是:
  “做生意一本万利,而且大布店吞小布店,大烟庄吞小烟庄,财富自然就集中,在上海、西安有字号者,可以知道销路,知道行情,外面的情况既经了解,然后或紧或松,操纵市场,商人致富之道,即在于此。”这段话不能不说是中肯之谈。①
  千方百计了解商路行情,市场动态是陕西商人重要的经营经验。陕西商人的字号、铺面一般都设有“走街”的专职人员,这种业务一般都由“三掌柜”担当,他们的任务就是走街串巷,探听行情,茶楼酒肆,了解买卖,使陕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市场信息捕捉和反馈网络。
  首先是设立“号信采集及其传递制度”。
  如清代兰州,陕商办的水烟坊,在外地设有分庄支号,其总号驻坐兰州,而销庄遍布江南沿海,相隔千里。要使总号在西北一隅对全国市场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地组织营销,派人进行市场调查和互通情况便成为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如一林丰、协和成这些大烟坊,总号经理、副经理每年要不定期地到各地分庄巡视业务,了解行情变化,进行业务指导,平时总号与各地分庄之间主要通过“号信”以互通情报,进行经营管理。“号信”是体现上下级管理关系,汇报行情变化和经营情况的主要形式。每周一期,分庄要按时向总号汇报业务,如遇特殊情况还需用“加期信”请示汇报。总号则有专门处理号信的文书班子,对号信编号留底,由负责人签字盖章,形同公文处理程序。同时总号规定每月、每季、每年汇报大账清单,总号根据汇报材料,综合计算盈亏,每年或每三年向股东提出结账红单,商讨红利分配,决定今后经营状况和人事安排,这便形成字号特有的“号信制度”。
  湖北安陆的陕西布商也很注意收集市场情报,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制定全年的收购规模。祖辈业布的李肇植先生说他就亲眼见过安陆的陕西布商向上级(总号派驻湖北的老板)写的“生意信”,其内容是“对安陆持续天雨,棉花肯定减产的情况做出了估计。上级复信,做了增加官纱换布数量、灵活掌握收布数量的指示”。②
  号信收集后就有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问题,为了防止信息丢失和降低信息传递成本,陕西商人想了许多办法。如康定“德泰合”茶庄,“有庞村一个姓贺的学徒,得了一匹好马,往来康定、甘孜传送消息,兼运重要货物,此马在号十余年,往来次数不计其数……因有此马,号上消息比较灵通,生意蒸蒸日上”,后来这匹马老死在康定,全号长幼十多人送葬,埋在子耳坡,表其功劳。③
  再如四川“协兴隆”盐号。中国尚未出现现代邮政事业的条件下,“消息的传达、货物的运送和款项的汇兑有所谓大帮担负起这些任务,信用昭然。协兴隆的两家大帮是麻乡约和长兴合”,为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除大帮外,协兴隆还特别重视“快脚”的培养和使用,这些专职信息传递人员,可谓神行太保,“他们体力好,走路快,上成都下重庆不分昼夜地赶路,两三天就把消息送到了”,④这种具有近代意识的信息传递反馈制度是保证协兴隆经营成功的重要条件。
  掌握了市场信息,对市场供求胸中有数,自然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变化,随行就市地从事经营,这方面明代的陕西茶商富有经验。如西北边茶“每当一批西北茶客到来,或紫阳茶区闻知甘肃等地茶叶短缺,茶客将来之际,市场茶价随之大涨,‘茶滚子’、小商贩、茶行茶栈主等东奔西走,积极储备茶叶,寻找货源,若逢来紫阳的西北客较多时,市场价格可比平时高出五六倍。西北茶商走后,价格随之即下跌”。有个别茶商还抓住茶叶系季节产品的特点,“每年春季新茶上市之初,常有小商人背负十斤新茶赶赴销场,以求高价出售”,⑤收取货发利市的经营实效,后来他们发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茶多而值下”,并且“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从湖茶比陕川茶更适应西北市场需要“亦利番也”⑥的实际出发,转向大量贩运湖南安化所产湖茶到西北边地,表现出很高的经营灵活性,并因之而促成了明末清初安化副茶在陕西的急剧兴起。
  通过号信的信息传递使陕西商人对茶布市场行情变化心中有数,他们做起生意来就能够放开手脚,艺高胆大,敢于冒险,很是表现了陕西人强毅果敢的犷悍民风。可举千阳“恒丰泰”布号为例。清代咸丰年间,千阳“恒丰泰”布号领东李永岐从山西购得白榨子布五十驮,欲从龙门过黄河入陕,恰值淫雨连绵,黄河汛期将至,河水上涨,因客商云集,船少难渡。船家无奈,急中生智,提出“谁往黄河里能撂五十两银子,就让谁先渡”。众商愕然,李永岐当即从驮子里取出一块银子让船主和争渡的众商观看,并说“五十两不止吧”,顺手撂进黄河,众客商惊呆了。千阳的布驮子因此率先过河,待他们渡过河后,水势大涨,其他客商只得望洋兴叹,结果李永岐因抢先渡河,把这批货早发各地,一次就赚了十万两白银。⑦
  其次,生意在路上,留心处处皆生意。陕西商人做生意注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方搜取信息,抢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平台,取得早发利市的经营效果。陕西大荔商人田金瑞,在汉中做生意,同治年间因病滞留旅店,当时烟叶价大减,每斤15文,田金瑞不顾病重,急嘱店主代他购进50万金,不久烟苗因普生害虫,烟价骤涨,每斤卖到50钱,金瑞将所存烟叶尽售,获利万余金⑧。在苏州做布商“伙头”的三原布贾师从政更是个经营奇才,他总结自己经营成功的经验时“喜曰,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也”。有一次“当市布局阛阓(即市场)有给者曰,某所急需布,君即挟布往贸,众鼓掌笑也。有顷持金归,众错愕,谓命乃尔”,正因为他掌握了市场运作规律“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也”,才能取得变玩笑为真实的经营效果。而且师君口吃“在稠人中终日不吐一词……独市利所至辐辏”⑨,简直是个以智谋财的鬼精灵。
  有一首《湟中竹枝词》形容陕西商人善于随行就市做生意是:
  东关大贾善生财,
  百货分门列肆开。
  传说兰州新货到,
  昨宵商贩自东来。⑩
  ① 马长寿:《陕甘回民起义历史资料调查记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② 李肇植:《德安府布史话》,《安陆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89页。
  ③ 杨益三:《户县炉客在康定》,《户县文史资料》第3辑,第57页。
  ④ 罗筱元:《自流井王三畏堂兴亡纪要》,《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156页。
  ⑤ 胡柏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运销情况》,《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171页。
  ⑥ 张廷玉:《明史》卷80《食货》。
  ⑦ 《民国千阳的棉布业》,《千阳文史资料》第3辑,第151页。
  ⑧ 光绪《城固县志》卷4。
  ⑨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
  ⑩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册,第3706页。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