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千里戈壁天苍茫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明清时代,陕西商人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陇、青、川、藏、蒙、陕的西部地区。这里地处边关,关山险远,急涧巨川,戈壁瀚海,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西出长安达于陇坂,回首秦川,墟社桑梓与云霞一色,瞻望前程则天苍野茫,辽荒万里,堑山湮谷,荒村野店。途中景色一如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中所描写的那样:
  平明发咸阳,
  暮到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
  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
  雾露凝貂裘。①
  由兰州而西往甘凉,四面险固,皆阻大涧,朔风怒号,黄尘万里,“有时无行人,沙石乱飞扬,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陇上仍然是一片荒凉。清代诗人李涣《甘泉道中》形容当时的情景是:
  一渡黄河满石砂,
  只闻人语是中华。
  四时不改三冬服,
  五月常飞六出花。
  海兽满头番女饰,
  兽皮作屋野人家。
  胡笳听惯无凄婉,
  瞥见笙歌泪转赊。②
  出嘉峪关而趋哈密,沙漠千里,风动沙移,地无水草,热毒鬼魅。难怪有人感叹曰:
  过了嘉峪关,
  两眼泪不干,
  前看戈壁滩,
  后看鬼门关。
  出哈密而通西域,途中更是天山孱削,古垒啼乌,戈壁瀚海,夏炎如烧,冬寒裂指,秋冬之季,劲风卷地,扬石拔木,寸草难生。更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坂,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险阻危害,不可胜言”。③由陕西而走康藏途中景色一如河陇。途程3000余里,山岭绵延,道路崎岖,危关隘路,羊肠小道,“春夏之时,江水泛涨,秋冬之际,大雪封山,加上山势高峻,劲风怒号,雷雨交加,大雪弥漫,人马失足,葬身雪窟者,时有所闻”。
  明清时期的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风劲缺雨,春短冬长,谷粟难生,六畜不全,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清末光绪年间,光绪皇帝派翰林院大学士王培为御使,到陕西考察,他考察完后递了一份折子送给皇帝,这折子叫《七笔勾》,把西部生活描写得艰苦万状,难以生存,显然出自南方人的手笔,描绘陕甘的生活状况是: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抽,山花无锦绣,狂风骤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勘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入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不向长安走,飘风浪荡荣华坐享够,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上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露,土块砌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粪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④
  因此,在左宗棠率湘军西征之前,西部很少有南方商人的影子,主要是南方人难以适应西北艰苦的生活环境所致。而陕西山高水长,土厚风刚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造化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死轻生的强悍性格,使陕西商人能够迅速适应西部贸易环境的需要,在南方人视为畏途的西部贸易环境中如鱼得水,纵横驰骋了近五百年之久,并以“西商”的形象而成为中国西部开发史上的第一批“西部牛仔”。
  陕西沃野千里、地僻泉庞的生态环境,抚育了秦人厚重质朴、刚毅果敢、轻生重死的性格。黄土高原土脉纵横,天苍野茫,一望无垠。生长于其间的陕西人崇尚自然,心胸宽阔,荡气回肠,博大劲直,无忸怩之态。而且陕西群山怀抱,雄关耸峙,人生其间,羽化山川气象,骨鲠成性,多坚强刚勇。加上陕西水深土厚,生存艰难的求生环境,也形成秦人轻生重死、亡命天涯的强悍性格。这些使得陕西商人可以坦然面对西部严酷的贸易环境,携资江湖,万里投荒,取得中西部贸易通商的胜利。正如《朱子诗传》所云:
  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⑤
  另外近人李亦人在其所著《西康综览》中分析陕西商人在川藏贸易中兴盛的原因时亦总结说:
  川人不善经营,尤畏远道,故不能与陕人竞争,陕人之富于涉远性经营商业,不辞艰辛,亦所罕有者。⑥
  这种不畏艰险,锐意贸迁正是陕西商人的基本特点。
  清代乾隆年间,御使赵熙出使西域。行走千里戈壁,到茫茫瀚海一个叫“一道泉”的地方,见有一瓦屋炊烟袅袅,招待行旅,进店问询,方知店主是陕西三原人,年轻时随大军贸易,留住此处,开一小店,招待行旅,并娶妻生子。这位陕西商人告诉赵熙,朝前走便没有人家了,这方圆百里,只此一家,所以叫“一道泉”,还说他最大的心愿是临死前能回家乡看一次。赵熙听罢,不胜感慨万端,对陕西人的亡命涉险精神感慨不已⑦无独有偶,光绪年间,又有一御使刘文海走西域,在茫茫戈壁滩碰到一陕西开的店,独家经营,四野无靠,店中仅一人,使这位御使很惊诧,不解地问,为什么只有陕西人敢在戈壁滩开店。店主告诉他,家在陕西,是哥老会的人,后流落在戈壁滩,“凡客商住宿其店者,管保安全”⑧。清末徐瀛奉命去人迹罕至的松潘考察,在草原深处第一天住在西果洛一刘姓陕西商人开的店,第二天在水草地上走了一整天,到达东果洛,也是住在一陕西人开的客栈,他感慨地说:“陕西人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能够开店经商,足使南方人叹为观止。”⑨
  其实亡命天涯,涉远经营正是陕西人长期形成的经营精神,今天在从西安到新疆的千里路途中,沿途多有陕西人开设的“修车铺”“洗车店”“补胎处”,正是对这种寄迹天涯传统的历史传承。这也是小桥流水、风光旖旎的南方人所难以理解的。用清人《西陲竹枝词》中的话说就是:
  目断龙堆村草枯,
  寻常鸦鹄鸟还无。
  横空断绝几千里,
  不信迤西有奥区。⑩
  ① 《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② 《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③ 汪亮:《西北地理》,中正书局民国二十二年版,第25页。
  ④ 嘉庆《定边县志》卷4《艺文》。
  ⑤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第21页。
  ⑥ 李亦人:《西康纵览》,中正书局民国二十九年版,第346页。
  ⑦ 赵熙,《西行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12页。
  ⑧ 《清经世文编》卷2217。
  ⑨ 《小方壶舆地丛钞》第6轶,第55页。
  ⑩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册,第3706页。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