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西口皮货”暖洋洋

桂花香透菊花黄,
  争看城西大会场;
  西货价廉南货贵,
  汉江近日不通商。①
  这首明代《汉口竹枝词》描绘的是陕西商人在汉口经营皮货的情形。因为陕西皮货商身着老羊皮袄,经营“西口皮货”,一身羊膻气,他们被称为“毛毛客”。而在明清时代,在全国经营皮毛生意的主要是陕西商人,所以才被冠之以“西商”名号。
  入清后,西北皮货取得大发展,走俏全国。这一方面是由于清政府扶持畜牧业,西北地区无论是关西、陇右的半农半牧地区或是宁青藏蒙的以畜牧为主的地区,畜牧业都有长足发展,这为陕西商人经营皮货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清政府统一西域,收复新疆为西部皮货贸易拓展了经营空间,加之满族封建贵族喜穿裘皮,亦刺激了清代西口皮货贸易的繁盛。陕西商人抓住这一市场机遇,运用自己掌握硝制皮货的技术,在西部皮货贸易中迅速崛起。
  清代的陕西皮货商多设硝皮作坊于泾阳、大荔、礼泉和凤翔。清初尤以泾阳为盛。泾阳借泾水以熟皮张,故皮行甲于他邑。早在清乾隆以前,皮业就开始兴盛,有李松林、魏德润、刘锡寿、白启泰、李乐耕等在百谷镇建起皮行数十家,相继经营此业者越来越多。
  与泾阳皮货行汇聚百谷镇隔河相望的礼泉北屯镇,为甘省至泾阳必由之路,该镇附近一带肩挑负载皮货之居民也不少。遂有该镇牙人李梦魁兴办的长盛宏店转做皮毛生意,每年由泾阳贩卖布匹前往甘省巩昌府属地方售卖,即在彼收买生皮回归,硝熟卖于客商,从而导致礼泉县北皮毛加工业的兴起,“甘产牛羊皮毛多集于此,京、津、沪、汉及河北、河南等处皮货商多来贩卖,清末市肆较为繁盛”。②
  大荔昔为同州,因流经大荔之洛水及蒲城南乡所产之硝,适于硝皮之用,因此同城、羌白诸城镇皮业极盛,成为继泾阳之后的陕省皮毛集中地。最盛时有硝皮作坊100余家,著名的敬信义皮货庄,“方法系世传,经营此业者已八十余年”③。由于大荔皮货贸易发达,使皮毛加工成为该县支柱产业,商人多取卖皮为生,“商贾以通有无,间挟资远贾,率多鬻皮为业”。④
  凤翔是清末继泾阳、大荔之后新兴的皮革加工转口中心,时有皮庄40余家,大者有万泰成、万顺生、永兴合、振兴皮店等,仅永兴合皮店年销售额10万两白银,经理党士元是皮庄行头。同光年间甘陕回民起义后,陕西本土皮毛加工业逐渐衰落,渭南等地的商人又西上陇坂,在兰州辕门东西两廊开设了几家估衣铺,并代销郊区回民自制的新羊皮衣,后来便自购生皮设作坊招工熟制,形成皮货行业,使陕西的皮毛加工技术又传播到兰州,成为陕西商帮在兰州垄断经营的又一行业。
  这些设在泾阳、大荔、凤翔等地的皮货庄,多在甘肃、宁夏、青海设庄口,常年派人驻守,收购生皮运回本庄硝制,遂使陕西皮毛客的足迹遍布西北各地。
  甘肃平凉是西北皮毛产品赴陕的必经之地,因此平凉多皮毛过载行,每家资本在万元左右,毛客来平凉多住过载行,由行客供茶水灯火。贩运商资金雄厚,经营贩运商的主要为“大荔帮”。甘州为秦陇商人赴新疆贸易的主要通道,青海蒙古诸番,岁携羊牛皮毛至此间易茶面,在甘州交易皮毛的陕西商人为数也不少。
  宁夏的清和(坊)在明代就是皮货市场,山货、靴帽等皆集于此,至清代银川城中的四牌坊更是羊豕、皮毛、驼马等应有尽有,其周边之中卫、灵州、平罗等地畜牧之利甚广,其物最著者香山羊皮,因此,各地皮毛商云集。
  陕西皮商赴西宁收购羊羔皮的时间很早,当时主要是陕西同州商人。西宁城内的陕西帮商人,大者11家,聚义成、秦源涌、兴德合……批发京广杂货兼办皮毛或药材。而青海收购皮毛的外地客商多集于湟源,当年湟源每年集散的羊毛总额约400万斤以上,各类皮张亦不下30余万张……每逢元宵节,商店用彩布篷街,爆竹通宵,可谓盛极一时,现在湟源的一半人说的是陕西话。当年青海经营皮货的38家货栈,当地叫“歇家”都是陕西商人开的。从青海、宁夏、甘肃贩回的皮张在泾阳、大荔硝制成皮袄、皮甬、皮摔,最有名的叫“二毛皮甬”是全国人最喜爱的皮制服装,旧社会有钱人家将收藏皮袄作为财富保值的重要手段。
  这些购自西部各地的“西口”皮毛产品,由各地过载行辗转运到陕西泾阳或大荔皮货本庄,由本庄招雇皮匠泡熟硝制,再缝制成“皮筒”或“皮摔”,统称“西口皮货”,行销全国。泾阳有皮货作坊30—40家,齐聚不下万人,每年硝制黑白羔皮、二毛皮、老羊皮2万余斤,运往京、津、沪、汉销售。大荔最盛时有硝皮作坊120家,年硝皮10万张,其中仅“敬信义”一家“年可出产七八百件袍料”。这些缝制成件的“皮筒”,或是由陕商直接运销各地,或是批发给来陕购货的京、津、沪、汉的外地客商,由他们再转运各地,遂使陕西的“同州皮货”闻名全国,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就画有“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
  而在江南陕西人办的皮货庄中,最著名的是扬州陕西商人办的“伍少西”皮货庄。清人董伟业一首《扬州竹枝词》写的是当时扬州的著名店铺:
  运司门口查原当,
  旧帽新翻缎子街。
  伍少西家绒袜贵,
  戴和美店看毡鞋。⑤
  运司是指设在扬州的两淮盐运司衙门,缎子街因两边皆为缎铺而得名,这都是当时扬州的繁华去处。而该诗中的“伍少西家”就是陕西人开的皮货店,在江南很有名。清代文人李斗在他写的《扬州画舫录》卷九中说,“伍少西家”是“伍少西毡铺,匾额‘伍少西家’四字,为江宁杨纪军名法者所书”。而清代文人孙兆在其《花笺录》中更透露了一段极为重要的消息,那就是:“伍少西家”者,“明陕西人伍姓,开店南京,发卖毡绒货甚佳。永乐中,承办大内铺陈称旨,上喜,御笔亲题曰:“伍少西家,令永为世业。”⑥这个陕西人办的皮货店,店名原来是明成祖朱棣皇帝的御题亲笔,足见其在全国的影响,它的分号遍布江南各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①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四册,第2528页。
  ② 泾阳县商业局:《泾阳县商业志》油印本,第152—153页。
  ③ 《陕西实业考察》,第439页。
  ④ 乾隆《大荔县志》卷5。
  ⑤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册。第1319页。
  ⑥ 孙兆:《花笺录》卷1。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