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一言九鼎不二价

明清时期,陕西商人在中国商界被誉为“陕棒槌”的率直形象,与徽商的“徽骆驼”、晋商的“晋算盘”同获得明清中国商界三大良商的文化表征符号。
  在明清中国商界,陕西商人被概括为“陕棒槌”,从形象思维的角度肯定了陕西商人作为当时商业劲旅的历史地位。陕西商帮是明清时期利用明政府对陕西制定的“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政策机遇而产生的中国最早的商帮,他们转粟换引,携银经商,纵横捭阖,周流天下,贩盐于江淮,输茶于甘陇,鬻布于江浙,销皮于伊蒙,运烟于南洋,捆药于鲁齐,将陕西商业的铁蹄遍踏全国各地,同徽商与晋商一道被称为中国明清之际的三大商帮,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因子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商界留下了深刻影响。当年扬州人亲切地称他们为“陕帮”,有句《扬州竹枝词》记载说“舞罢乱敲梆子响,秦声惊动广陵潮”;汉口人称他们为“西帮”,《汉口竹枝词》中说“九九归原谁最累,大东道主是西帮”。四川人更诙谐地称他们为“老陕”,清代四川流行的一句民谣就是“豆腐、老陕、狗,走尽天下有”,还说,“要发财,找老陕”。而在这些称谓中最形象的莫如“陕棒槌”的概括,清末民初著名四川作家李劼人在他的小说《大波》中就将陕西商人称为“陕棒槌”,四川作家曼因写的《自流井》也有这样的提法。可见,“陕棒槌”是当时社会各界对陕西商人及其陕商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概括,反映了陕西商人在当时中国商界亲切可爱的诚商良贾形象。
  在明清中国商界陕西商人被形象地概括为“陕棒槌”,也符合陕西的历史文化特点。陕西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一望无涯,又群山峙立,百二秦关,这种自然风貌涵养了陕西人性格直率、直来直往、厚重质直的性格特点,使陕西商人行事作风像棒槌一样直率硬朗;陕西黄土高原,秦巴兀立,又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和十三朝古都的首善之区,这种人文风貌又使陕西商人秉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代表着中国商人诚商正贾的商业精神,以刚正不阿、坚毅果敢而著称商界,像“棒槌”一般硬直脆亮,掷地有声。加之陕西为西北主要林区之一,秦巴山和梁山森林莽苍,盛产佳木,尤其是陕西的彬县一带盛产枣木,所产枣木擀面杖和棒槌走俏全国。光绪《彬县县志》就记载,“多枣树,西安一带之梳头木梳洗衣槌以此地为佳”。①因此,称陕商为“陕棒槌”也符合陕西的历史文化和物产特色,“棒槌”本身就是陕西的所产之物,以“棒槌”喻陕商也名实相符,贴切准确。
  一 一言九鼎不二价
  陕西商人为“陕棒槌”首先涵盖了陕西商人一言九鼎、言不二价的商业经营取向。陕西千里黄壤、土脉纵横的自然环境以及几千年的《周礼》化育、儒家文化,使陕西商人从持业自重的操守出发,恪守“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忠厚不欺,言不二价,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这在明清的中国商界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
  有首陕西商谚中说,生意之道是:
  隔面讲盘终有弊,
  当场唱价终无欺。
  开店慎本自然久,
  诚实不欺遵信还。
  “言不二价”这个成语也源于陕西商人的经营故事。东汉时,有个人陕西人名叫韩康,不但熟读经书,而且擅长医道。他常常上山采集各种草药,拿到长安集市上出卖。向他买药的人只要告诉他病情,他就会选择适合的药卖给买药人。但他有个习惯,他说药价多少就是多少,不许别人讨价还价。如果买药人讨价还价,他就不卖。这样,韩康以一个卖药人的身份隐迹市中30余年,他的“言不二价”也出了名。一天,有一个不认识他的女子来向他买药,韩康说了个价钱,那女子好说歹说,要韩康降低一些价钱,但韩康坚决不肯。女子气冲冲地说:“长安市中只有韩康卖药言不二价,你难道也是韩康吗?”说完,她丢下药,气呼呼地走了。韩康叹了口气说:“我为了避免出名,才隐迹市中卖药,现在连一个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我还卖什么药呢?”于是,他隐居在霸陵山上,不再出山卖药,汉桓帝曾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遭到他的拒绝。②
  在明清中国商界中,陕西商人素以诚信忠厚,言不二价而著称于世。如陕西户县商人郭仰山,秦渡镇人。设药市镇上,而拣材精审,身亲刨炙,虽极贵品,不敢以假乱真。盖公曰:“药之良否,人命攸关,敢儿戏乎!虽贫穷,或严冬昏夜叩门户,无不与者。”盖公有尝曰:“命等耳,贫穷独非命乎?且病痛思药,因心急如焚也。”由于他做生意货真价实,市价不二,在远近闻名遐迩,被大家尊称为“不二郭家”,他开设药市,赢拙不计,虽屡有亏损,至变产偿息,无少悔意。③韩城王庄党家村的党家也是靠诚信发的家。党家十一世党德佩早年在河南贾营做棉花生意,一次一位云南客人运来瓦罐、瓷器,滞销不售,将货物转托党德佩。党德佩小心维护,七八年后,云南客商贩回贾营,党德佩将银钱货物一一呈上,云南客商目瞪口呆,已将此事遗忘,喟然叹曰:“居乱世天下竟有如此伟男子”,遂拿出一笔资金帮助党家发展。④
  陕西人言不二价的经营理念首先表现在做生意一言九鼎,绝不食言,树立诚商良贾的市场形象。
  陕西富平有个镇叫“直镇”,秦汉以来就以言不二价而闻名关中。⑤无独有偶,陕西耀州区有个镇亦叫“直市镇”,因“物无二价,故以直市为名”。⑥陕西延安亦有镇曰“百直镇”,“久为商贾辐轴之所”,百年以言不二价而闻名陕北,故曰“百直镇”。⑦这些地域民俗说明诚实经商、言不二价是陕西商人500余年形成的优良传统。
  陕西人言不二价的经营理念更表现为陕西商人做生意以智求财,诚实经营。
  陕西商人自秦汉以来就形成“推理去就,与时俯仰,变化有概”的以智求财传统,做生意很注重利用心智,摸索商品流通规律,掌握行情变化。旅居淮扬的陕西盐商恪守这一传统古训,如师从政在淮扬业盐三年就“累数万金”,皆因其“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也”⑧掌握了市场行情逆顺,做起生意来才得心应手。孙豹人举身广陵,“学小贾已倾广陵诸中贾,稍学中贾又倾广陵诸大贾”竞争的主动权,就是因其肯于留心学习市场运作规律,以智巧取胜。三原梁竹亭从其叔父手中继承了“贾盐利无遗亵”的经营经验“筹画微遂,系守条规,利益归,积用益厚”因此而号称“梁巨万”。⑨三原王勣,其外甥杨鸿胪“拥重赀淮扬间”请其主持盐务“君至扬一一为计划,诸受计者多叹服君”。三原王一鸿,常佐其兄王一鹤贩江淮间“虽贾然不与市贾竞刀锥,尚以奇得赢”,即是以奇谋异智取胜。⑩三原梁选橡更是“用盐莢起后……智识过人,诸贸迁盈缺一经筹划,率奇中,逆居积致万金”。(11)泾阳张高楼亦是“用计然计征货江淮”(12)才家遂鼎食。高陵刘承渠负赀入广陵,“修计然之计,拮据操作,茹淡衣蔬,运之有经,出之有度,不数年,家岳岳起”。(13)凡此可见,善于谋划,以智求财是旅扬陕商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淮扬盐场陕西商人的实力在成化以后尚不及徽商那么财大势宏,且又远离家乡,“秦晋间有来贾淮扬者苦于明比无多”,(14)故不得不避实击虚,有财斗力,无财斗智,以奇谋异筹来争取经营的主动。
  ① 民国《彬县县志》卷2《土产》。
  ② 《中国诚信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集,第132页。
  ③ 民国《户县志》卷2。
  ④ 黄德海:《变迁——一个中国古村落的商业兴衰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⑤ 光绪《富平县志》卷1《建置》。
  ⑥ 乾隆《耀州志》卷4。
  ⑦ 乾隆《鄜州志》卷1。
  ⑧(11) 温纯:《漏恭毅公文集》卷11。
  ⑨⑩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3。
  (12)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
  (13) 吴钢:《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14) 万历《扬州府志》《序》。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