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性情爽畅爱恨明

陕西商人为“陕棒槌”又涵盖了陕西商人性情爽畅、爱恨分明的经商风格。陕西西临祁连山,背靠梁山,南依秦巴山的三面环山和一水(渭水)东通关东的地理构造,使陕西四塞雄封,群峦耸峙,山高水长,人生其间,羽化山川气象,骨鲠成性,博大劲直。加之,陕西高原横亘,土脉纵横,天苍野茫,一望无艮,生长于其间,使陕西人天籁自然,心怀广阔,荡气回肠,形成爽快硬朗、爱恨分明的人生性格。清代苏州《新立陕西会馆牌》对陕西商人的率直特点有十分贴切的分析:
  吾乡土厚水深,风清俗厚,人多质直慷爽,词无旁枝,不侵为然诺,意所不可,不难面折人诽,而胸中朗朗,几无微芥蒂,以故四方之士,乐其易与而谅其心。①
  陕西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几千年以周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精神化育,使陕西商人以诚商正贾的社会正义力量自居,做生意讲求公正合理,不搞邪门歪道。三原梁选橡业贾淮扬时,守支盐场历来有制,“按资次支给”,有险狡之徒规利往外别创一法名曰“超擎”,即通过贿赂上下而超越原定顺序率先支盐,因其获利寻常以倍,“一时乡人争先为超,咸来邀公,公不可,曰‘善贾者不获近利,善保者不身尝法’,以若所为利即厚孰于资斧,吾何必舍吾自然而图必然。且盐与它贾异名,虽两交而实关三尺,吾谨守之,视若曹之败也。末几,首事险狡以乱制服法,公乃始大”,②很是表现了陕西商人作风正派、操业自重的正直人格。三原王勣与梁选橡同。他治盐淮扬时,治盐使者行疏通法,商随倚以营私,名曰超,或拉君,君谢不往,诸君大有获,乃诮君不听吾而失厚利,君笑应曰“吾不得鱼,幸有吾荃,若视吾荃在否,不悉不得鱼也”,③有识者以君言为是。也很能反映陕西盐商不违法图近利,而是遵循法度,正当求财的经营作风。又如蒲城雷太初,成化后,边疆屡屡告急,商屯亦坏,为转输军粮由官府先“贷金给商,购耀宽限。以召商人。人争趋之,公独不领金。众曰,值高限远,奇货可居也,奈何不敢,公不答。逾年征以年之也,倍其数且输之边,死徒者殆百家,后部粮甘肃,众以官职易布冀,规厚利,公独斋本色,同行者笑其拙,抵肃而兵殷用急,部使者比仗日且二三四,边不时不能贸易,有司督并妻子捶楚无肤,至破家以偿”,④亦同样反映了陕西盐商不图追利,不操机巧,而是诚实经商的经营风格。
  明清时期,称陕西商人“陕棒槌”也涵盖了陕西商人不善变通的商业性格。明清时期,陕西商人主要是利用政府“开中制”政策机遇,农民进城经商转化而来,他们身上更多保持着农民淳朴无华的本色,持业自尊,不善言辩,爱认死理,常做出令灵活的南方人大为不解的举动,才戏称他们为“棒槌”。
  明代时,陕西商人郑韶经华山遇皇尚书女,遂婿之。新婚不久,韶要负货远行,对妻子说:“韶予一商耳,多游南北,为利是求……常暂出以缉理南北之财。”其妻曰:“新婚燕尔,未闻经月有别也。”过了几日,郑韶再也待不住了,对妻子说:“我一介商人也,泛江湖,涉道路,乃是常份,虽深诚见挽,若不远行,亦心有不乐。”⑤其妻无奈,只好送新婚丈夫携货就路,外出行商。这一段新婚夫妻的对话,表现了陕西商人很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自重的“棒槌”精神。在重农抑商的社会氛围里,只有厚重大气的陕西商人才敢说这样的话。三原商人孙豹人在扬州经商,三年之间,三致千金,后闭门读书成为诗人,清康熙年间举为博学鸿儒科,官授内阁中书。豹人辟官不就,说:“吾侨居广陵数十年饕待我,使我官京师,不令举家饿死乎。”⑥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陕西商人“宁吏也贾”的“棒槌”精神。
  陕西富平商人李尽心,发财不忘国家,万历年间陕西布政使司让李家“输金助边”,有司询其捐纳数,李尽心率直地说“唯命”,初望其输五十两,李摇头说“太少”,后长至千金,司大夫疑其有“狂疾”,后李家竟交纳两万金于国库,就是陕西商人的棒槌精神。⑦
  清乾隆年间,旅蜀的陕西商人欲在成都盖陕西会馆,当地人眼红陕西人发财,设法阻挠,指令陕西人在一水潭凹地盖会馆,并不许动当地一抔土。陕西商人不为所惧,决定凡回陕西探亲或经商路过家乡的陕西商人,必须背一口袋黄土到成都。这样陕西商人硬是背了一口袋一口袋陕西的黄土,经千里巴蜀古道,到成都填平了水潭,建成了美轮美奂的陕西会馆。⑧四川人被折服了,对陕西商人的强毅作风十分困惑,才称他们为“棒槌”。明清时期的陕西商人多为农民进城经商,他们能够保持陕西人淳朴简约的生活作风,即便是家财万贯,出入仅一布袍耳,与生活奢华的都市格格不入。陕西商人贠维新在扬州业盐致富,家资万千,扬俗奢靡,饮酒狭奸,而负却淡薄自守,珠泪寸积,众嗤所然,被称为“棒槌”;⑨陕商石象在扬州贩盐致富,家资万余却“折节为俭,居常衣蔬食,不一屡人”,⑩被称为“棒槌”。在湖北贩布的陕西布商一次贩布上千万匹,白银用板柜装,出门仍然是穿黑棉袄戴瓜皮帽,被湖北称为“一大二土”是个“棒槌”。自贡经营盐井的陕西掌柜更可爱,出外应酬穿戴的衣服,帽子由号上提供,所以“全新又极漂亮”,而鞋子是自备的,所以“补了又补,疤上重疤”,鲜衣旧鞋,不伦不类,(11)被四川人戏称为“棒槌”。
  ① 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4—275页。
  ②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
  ③④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3。
  ⑤ 冯梦龙:《燕居笔记》卷4。
  ⑥ 《清朝野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集,第234页。
  ⑦ 李因笃:《自喻堂集》卷1。
  ⑧ 《成都通览》,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⑨ 李维桢:《大泌房山文集》卷2。
  ⑩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
  (11) 黄植青:《李友四堂从发轫到衰亡》,《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155页。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