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离家千里不离秦

陕西商人“厚重质直、忠义仁勇”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陕西商人对黄土地的无限眷恋之情,成就了陕西商人一番雄壮事业。但这种“黄土地情结”又羁绊了陕西商人行进的脚步,使他们不可能放开大步追踪商品经济的浪潮,一去不回头,而是对故乡的黄土地魂牵梦绕,走着“从农村来又回农村去”的历史怪圈,这是陕西商人无法割断的故乡情结。
  一 离家千里不离秦
  在古代社会“不论以商人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的各生产部门的社会组织如何,商人的财产总是作为货币财产而存在,他的货币也是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因此,最低限度单个资本的积累则是商业资本借以产生的物质条件。从明清商人发家的历史材料看,内陆的山西陕西商人与东部的徽苏浙闽粤商人有着不同。
  明清时期的陕西和山西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地理条件,使他们大多数与农业积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傅衣凌在他所著的《明代的商业与商业资本》一书中指出:“山陕商人则靠着广大的农业地区为基础,以其地方资源丰富,先由农业上的积累,逐渐形成巨大的地方商人”,“陕西商人能够参加大商业的活动,而遍于国内各地,在其原始的阶段之依赖于农业上的积蓄者甚多……他们系以力田起家,因此,其和高利贷资本的关系极为密切。”①在明代的陕西,力农致富,以商求财是商业资本原始积累最主要的途径。一方面是因为陕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陕西商人以农求富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明政府的“食盐开中”政策又为陕西商人把农业积蓄转化为商业投资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因此,明代的陕西在纳粟中盐商利甚巨的刺激下,关中各产粮区出现了“弃耕积粟,以应开中”②的活跃局面,各地涌现出许多积粟千石的力农致富之家。扶风人王英“蓄粟至万余石”;彬州张荣“富有厚积,人称张万粮”;合阳雷羽中“积谷千石”。当这些家藏千石谷粟的富户或输粟换引或粜谷易钱时,就把农业积蓄转化为商业投资,走上经商贸易的经营道路,这就是陕西农村历史上明清以来的“力农服贾”的发家模式。这样的耕商之家在关中各县所在多有。明代三原、泾阳的富商多因耕商起家,如马暨配“初从故业力田,以贾蜀”;郭金、郭荣、郭镇“三人者从田间奋兴,并以粟起家,累千金”;华阴郭道生“家世为农……及君之身,奔走经营,渐至丰饶”。③
  很多陕西人外出经商,并没有将家里的耕地弃而不耕,同样是亦农亦商,以农业为经营的本钱,而在此基础上积累资金,进而有足够的资本去从事商业。和山西商人同样,闯口外是当时陕西农民利用农牧贸易找到的一条脱贫致富的生路。过去几百年里走上这条道路的农民千千万万,有的从农民变成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陕西有些地方土陋人稠,许多农民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所以不参加科举,不选择仕途之路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洒在一块狭小的泥土上。所以他们将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广阔天地——开始了闯口外的人生。他们投身到商海巨流中去,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由于自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陕西农民挟资走四方者不计其数。外出经商之利数倍于农,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农民外出经商,他们不少人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从农村出来又回到了农村中去,始终没有割断与农村的天然联系。
  ① 傅衣凌:《明代的商业与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2页。
  ② 《明经世文编》卷1123。
  ③ 李刚:《陕西商帮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4—95页。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