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历史

陕商历史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3.1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丝绸之路的繁盛

第三章 陕西“帝都商人”的兴起及其第二次发展浪潮 第一节 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丝绸之路的繁盛
  魏晋南北朝的战乱,随着隋的统一而告结束,中国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恢复和发展时期。隋文帝节缩改制,为隋唐商品经济的恢复打下了基础。为了加强同南方经济区的联系,满足帝都对庞大物质的需求,隋开凿大运河,由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永济渠组成,北起涿郡,南达杭州,西抵长安,成为沟通南北物质交流的大动脉,有力保证了京师的物质供应。《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当时运河贩运量很大,隋文帝仁寿四年派人到蒲州黄河岸边“收商贾船得数百艘”①。隋炀帝大业元年又“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培植了陕西商人的社会基础。进入唐代后,唐太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使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时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内贸强劲、外贸发达。内贸以长安为中心,形成全国商品流通网络。关中地区“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千里”②。当时长安城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招致商旅,珍奇山积”,长安成为巨大的全国商品博览会。《旧唐书》卷一百零五《韦坚传》记载,各地转市长安的货物有:广陵郡的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的京口绫衫缎;晋陵郡的折造端绫绣;会稽郡的铜器、罗、吴绫、绛纱;南海郡的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的瓷器、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的空青绿、纸、笔、黄连等;始安郡的蕉葛、蚺蛇胆、翡翠等,正可谓“四方珍奇,皆所积聚”。外贸因中国强盛,海内统一而达到历史最繁盛时期,“是时中国强盛,自(长安)开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路,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③,特别是丝绸之路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唐都以长安为中心,形成的外贸路线有七道:“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多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④。可谓水陆并进,南北交汇,中外商品交流十分发达,“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⑤,许多外国商人在长安城内开酒肆,设质库,筑“波斯第”,展现了帝国强大所表现出来的开明胸怀。
  二是市场广大,商业繁兴。隋唐立都长安,使长安成为当时最大的国际商贸城市,城区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当时能与长安媲美的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人口都在80万以下,长安无疑是中世纪的第一大帝都。唐城市建置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居民区为坊,全城东西向南北大街21条,南北向东西大街16条,共分为108坊,“百千家以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交易区为“市”,唐长安有东市、西市之分。东市居南北两坊之地,东西南北各600步,四面各开一门,街市内货财220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西市,南北尽两坊之地,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两市内有各种肆店、酒家、旅邸上万家。武宗会昌三年(843)六月十七日,“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营门以西二十四行四千余家,官私财物、金银绢药等总烧尽”⑥。两市相比,西市更为繁盛。西市多居平民商户,又近永济渠道,水路交通方便,还是丝绸之路开远门的起点,便有许多胡商在西市开店。李白“天街踏尽无觅处,笑入胡姬酒肆家”就讲的长安西市的情况。因此,宋敏求才说:“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市,西门有口焉”⑦。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王权约束的放松,使限制交换的“坊市制”开始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唐中期,刘宴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热气腾腾,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刑部侍郎从伯刍言,“某所居安邑里口,有鬻饼者,早过户未尝不闻讴歌,而当垆甚早。”⑧这是早市,还有夜市。《唐两京城坊考》载,“一街辐辏,遂倾两席尽市呼喧,灯火不绝”。诗人王建更将其文学化为“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同时,市的围墙被打破,人们纷纷在临街房舍“白街打墙,接造檐舍”开设店铺,一种“临街设市”的自由贸易商业形式正在兴起。
  三是商业分工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初唐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的繁荣,特别是长途贩运数量巨大,为储存货物服务的“邸店”开始出现,长安的东市已有“四面立邸”的记载,《唐律疏义》卷四解释曰:“居物之处为邸”,邸店即供客商堆放货物,借住食宿,还从中居停贸易,成为新的贸易中介组织。此外,由于唐贸易量大,动辄“腰缠万贯下扬州”,为了保证现金安全,经营货币存放业务的“柜坊”开始出现。戴君孚《广异论》载,开元初,有欲以高价收购三卫运至长安的北海绢,他对三卫说:“其钱先已锁在西市”。《太平广记》卷二四三也记载,商人窦义好施,给胡人米粮金钱,并将钱币存放在西市柜坊中,可见长安柜坊存储业务的兴盛。而且,为了克服铜钱较重,携带不便的困难,唐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充当货币支付手段的“飞钱”。《新唐书·食货志》曰:“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渚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而取之”,已出现了纸币的雏形和前奏。这些都为唐长安商人的第二次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文帝仁寿四年。
  ②《通典》卷七,《食货》。
  ③《资治通鉴》天宝十二年条。
  ④《新唐书·食货志》。
  ⑤《韩昌黎集》卷二十一。
  ⑥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⑦宋敏求:《长安志·东市》。
  ⑧《刘宾客嘉话录》。
陕西商人研究/李刚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