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西安“绸缎霸主”长发祥绸庄掌柜——来式如













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安,有一家位居西安绸缎业霸主地位的绸庄,它就是“长发祥绸庄”。其领东掌柜来式如,以特有的经营模式,为西安吹来了新式商业的新风。
  一、清代以来陕西蚕桑业的发展
  陕西是我国古代蚕桑丝织的主要发祥地,作为周人先妣的“螺氏兴蚕”就说的是陕西人的故事。而《诗经·豳风》所描绘的陕西关中蚕桑事业的兴盛,使得陕西在古代相当漫长的岁月里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但唐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乱和经济中心南移导致陕西蚕桑事业一度衰落飘零,到明清两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清代陕西的蚕桑丝织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各级官吏积极倡导,设立蚕局,诱民兴利的结果。清代抚陕的各级官吏为了振兴实业,光大政绩,纷纷推广蚕桑,相互效尤,不曾间断。康熙前期,汉中知府膝天绶提倡桑蚕不遗余力;同朝羌州知州刘启见州产槲叶而民不知蚕,“从山东雇人来州,放养山蚕,织成茧绸甚为均细,名曰刘公绸”。①雍正时陈宏谋为陕西巡抚,曾大力倡导农桑,多次颁刊《劝种桑树檄》:“令地方官身行倡率,民间知种桑养蚕,均可获利……通省增种桑树已及数十万株。”②乾隆朝周至知县邹儒劝民养蚕,专门从外地运回3000株桑苗,发给农民种植,“又请蚕夫收放山蚕,以为诸事民倡,还率两乡土民,在各峪放养秋蚕,儒亦放于新峪华山。八月中旬,蚕夫来,告成茧,儒闻而喜之,因涉山巅,见山蚕之盛,顾而乐之”③。嘉庆时刘世倬为兴安知府,劝民养蚕。此外,咸宁的李信、蓝田的王科、户县的文昭、三原的穆宁中都喜劝课农桑。
  在各朝官吏的不懈倡导下,陕西蚕桑大起,“野则树桑日广,城则茧丝盈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另一方面,清代陕西蚕桑丝织的发展又是市场利润驱动的结果。“满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植桑织绢是商品性较高的产业,清代农民植桑养蚕是因为“均可获利”。嘉庆《汉南续修府志》说乡间植桑的情形是:“村村看茅屋,问问几株桑。新丝今卖否?多少眼前疮。”④而乾隆时陈宏谋奏章则指出“民间渐知仿效养蚕,各处出丝不少……织成秦缎、秦土纳、秦线绸、秦绫、秦缣纱,年年供进贡之用,近已通行远近”⑤,说明蚕桑丝织均属商品生产,因此必受市场规律的驱动。清人杨屾著《豳风广义》说陕西养蚕缫丝的利润远在织布之上,“水丝一斤货银一两四五钱,能买木棉二十斤,足中人阖家一岁之衣。”⑥因此才从根本上推动了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到清代中叶,陕西丝织已颇具规模,“城固洋县蚕利甚广,华阴华州织卖缣子,宁羌则采取槲叶,喂养山蚕,织成茧绸”⑦。其中又以“秦纱”和“马畅绢”最为驰名:“秦纱俗曰茧子,四方往往有之或亦购求之”⑧;“洋县花市丝绢城乡多务之……出绢虽以马畅名,其实马畅出者十之二,余者城固出,尽以马畅名之。”⑨
  陕西蚕桑丝织的发展为陕西绸缎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是“长发祥”能在西安落地生根的社会条件。
  二、西安长发祥绸庄的创办过程
  长发祥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原址在河南开封,开办者是河南朱仙镇的一个落榜秀才,名叫冯康瞿,是清王朝内阁大臣徐世昌的大表兄。徐世昌出任过民国代总统,有浓郁的乡土情结,倡导民族工业。在戊戌变法期间,徐世昌是积极的支持者和拥护者。在徐世昌出任内阁大臣其间,他的大表兄冯康瞿在京城应试,数度“榜上无名”之后,心情郁闷,打算回家乡“寻田问舍”。
  这时徐世昌让他回家乡振兴民族经济,为家乡父老做“衣被天下”的生意。冯康瞿回到开封,在那里开办了以经营呢绒绸缎、布匹桑麻为主的“长发斋”,以充沛的货源和繁多的花色品种,在开封创出了名声,徐世昌还亲笔题写了斋号。冯康瞿是一介书生,不善经营,回到家乡朱仙镇,请出远房表弟丁竹青出任掌柜。
  丁竹青是个懂经营的人,在他出任“长发斋”掌柜期间,尤其是在徐世昌出任民国代总统时期,长发斋长足发展,先后在河南郑州开设了“长发祥”、“义丰永”、“祥记”等三家字号。这时,丁竹青功成名就,告老还乡,在离任之前,也给各字号里的领东掌柜和二掌柜留下了“无才不养金玉”的经营规矩。“笤帚把出身”,也就是学徒出身的二掌柜来式如,开始成为长发祥的领东掌柜,使长发祥再一次进入了腾飞阶段。
  来式如为人聪慧,精通商道,为长发祥制定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经营模式,为长发祥的入陕发展作了制度上的准备。
  而20世纪30年代的陕西,正处在一个由于陇海铁路延展、抗日战争爆发,大量难民涌入、国民党政府加大西北大后方建设的发展时期,历任陕省主席都主张广为招徕外地客商,增强陕西经济实力。1928年,陕西省主席宋哲元先生就曾邀请过开封长发祥来陕经营。1933年陕西省主席杨虎城先生在火车即将通达西安的时候,再次面向全国,发出“招徕”吁请。冯玉祥主陕期间,也发表“万民讲话”,对陕商的闭关自守、墨守成规等一系列陋习,提出了十分恳切的批评。面对陕西发展的态势,来式如审时度势,萌生向西安发展的念头。
  1934年冬天,河南长发祥在西安竹笆市尘埃落定,开始了临街商卖、惠顾城乡的商品经营活动。不久,河南的几家“长发祥”旗下的字号,均在日寇铁蹄之下毁于战火,来式如暗自庆幸决策的正确,将剩余资金全部调向西安,主营西安业务。
  由于他们货源充足,服务热情,以一种全新的经营手段,赢得了陕西民众的欢迎。很快他们先后挤垮了“老九章”、“大纶”等同业,1940年,长发祥已拥有10万大洋的积累,并以霸主姿态,领跑西安绸缎及布匹销售。1944年因西安商业经营中心从西大街东移到东大街,长发祥捷足先登,抢先在东大街最繁华的钟楼东侧,骡马市街口,建立新店,扩大营业,并将“长发祥”的招牌悬挂在店门之外,向人们昭示“长远生财茂,发展利中祥”的经营业绩。⑩
  三、西安长发祥的经营新风
  长发祥是外地客商进入陕西,为陕西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型经营手段和经营理念,以创新的姿态吸引了陕西民众的眼球,激发了人们的惠顾念头。
  一是,人无笑脸莫开店。
  长发祥是客商入陕,借地求财。因此,他们很懂得用热情服务来打开市场,博得西安民众的好感,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有一首《劝做买卖》的“醒世词”将河南人的“和气生财”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买卖发财是什么?见人时一团和气,就是王八也让坐呀,迎面笑呵呵,张口叫哥哥,装烟倒茶要热和;若逢购顾买货,急忙躬身拿过。贴实讲价莫旷多,卖得方可出脱,休要钻牛角。”(11)
  长发祥奉行对顾客一要敬好、二要周全、三要诚信无欺的“三要”经营宗旨。树立“顾客就是财神”,笑脸相迎、和气生财的新型服务理念,他们做得可谓精到极致。长发祥的店堂模式,一反传统商家进门供奉“财神”、“关公”,商家期盼赚钱发财的自我心理诉求,而是面向顾客,在店堂供奉财神的神龛冲门位置,长年设置着八仙桌、茶几、茶椅、炮台烟、龙井茶,任城乡顾客随便享用。八仙桌上的品蓝缎子上绣着五个斗大的金字:“日月滚金球。”这一店堂布置的变换,是一种经营理念的大解放,是将顾客摆放在了财神的位置,凸显了“顾客就是财神”、“顾客就是衣食父母”的新型经营理念和经营思想,摆正了商家与顾客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商家与顾客的距离,营造了一种和谐与融洽、俚俗与亲切、服务与享受的氛围。
  在20世纪30年代,老长发祥的门前,永远都袖手站着一脸微笑、穿着棉袍的二掌柜。长发祥二掌柜的笑脸,成为长发祥“人无笑脸莫开店”的文化特色符号,深深地扎根在每个老西安人的心里,难以忘怀。这个二掌柜不只是简单地迎来送往,他站在店门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和往来的骡马大车车夫打招呼,与车上坐着的大姑娘、小媳妇打趣,给骑驴来买嫁妆的新娘子拴驴,搀扶那些小脚老太太,给坐在八仙桌边的官绅富绅点烟倒茶,甚至给那些乡下进城的大户人家捶背。可以说,一个干净能干的二掌柜,像春风拂面,营造出“宾至如归”的店堂气氛。然后才是掌柜双手低垂至膝的“请安”,相公目不斜视的“捧茶”和麻溜的一路小跑的几个圆头圆脸、睁目豁眼的相公娃的“捧样”。那时的长发祥,顾客不用站在柜台前选货,只需要往八仙桌边一坐,掌柜和相公娃就基本清楚了顾客的要求,使顾客充分体验到尊重的快乐和幸福。这在存在“店大欺客”普遍现象的传统社会,自然是一个创新。
  二是,无才不养金玉。来式如从老掌柜丁竹青手里领取的经营经验就是“无才不养金玉”。他深知一个成功的商人,不仅要有七十二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能赋予商业活动某种德与品的心智灵动。为了让“顾客就是神仙”的宗旨深入每一个店员的心间,确保长发祥的服务质量和提升员工素质,他积极推行“柜考”制度。这个制度要求,在长发祥当三年学徒期间,不能上柜“顶生意”。学徒第一年,干杂活,抹案扫地,学规矩;学徒第二年,开始学卷布、折布、摆货、捆扎、认货;学徒第三年,学写字、珠算、绸缎知识、应酬、行业秘语和待客语言。三年学徒期满,要经过严格的“柜考”,柜考最残酷的是要“闯四关”:(1)让学徒蒙上眼睛,用手感来鉴别毛、丝、棉、麻、葛、绉等产品及产地;(2)不论顾客胖瘦高矮,要一口报准看体算料的数量;(3)根据布料的幅面和颜色及尺寸,能随意自如地报价、折垒和捆扎;(4)销售完毕,必须能够算出所售布料的利润,而且必须做到“一口清”。在老长发祥,商品标签正面是销售价,背面用密码写有成本价,密码用“长远生财茂,日月滚金球”组成,每个字代表一个数码。若能闯过四关,学徒才有“顶生意”的资格。
  长发祥十分重视店员的品行、礼仪、廉耻,以“寡廉鲜耻”与“枉口嚼舌”为相公人生大忌。老长发祥的学徒,一律不准吸烟、不准喝酒、不准赌博、不准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甚至上柜台时身上都不允许揣钱。老长发祥还有一条铁律:亲友和熟人来买布,要让其他相公接待。并且要求相公要有“三准”的基本功。所谓“三准”就是:眼准、手准、心准。正因为长发祥的店员都有一手过硬本领,所以,在几十年的经营过程中,长发祥没有发生过一例把绸缎撕“毛边”的,更没有过“缺尺短寸”的事故。相反,长发祥本着“舍小求大”的经营理念,长期实施“满尺长寸”的营销方式,也就是每卖一尺绸缎,多量出一寸。所以,长发祥在西安有着“大寸子的长发祥”商业美誉。
  三是,好店三年不换客。长发祥在经营方面,也有自己的道行。它的商品几乎无一不是苏、杭、川、广厂家的最新货色。长发祥长期坚持“源头进货”的原则,从不在“批头庄”即转手转卖及批发市场进货。为了采购优质绸缎,1944年,长发祥在全国各地驻有16个“庄客”,就是采购员。这些“庄客”都是相公出身,有着辨别绸缎及布料的丰富经验,并能够准确判断绸缎与布匹的流行颜色与花样。这些使人们对长发祥的绸缎布匹质量深信不疑,小伙子订婚扯布,妈妈给儿女做衣服,都以长发祥为首选,形成对市场稳定的占有率。
  另外,为了拉住长期顾客,长发祥还发行“礼票”,作为稳定客户的手段。所谓礼票,就是凡欲以长发祥商品作为馈赠亲友礼品者,可先到长发祥买“礼票”,即可以在长发祥购货的有价证券。亲友持“礼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货品。那时西安的各行各业,都有在年关上、喜庆时给朋友和员工散发长发祥“礼票”的讲究。礼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长发祥获得稳定客户的重要保证。
  为了吸引更多的新客户,长发祥尤其重视品牌宣传。每到年关,长发祥雇来鼓乐队,吹吹打打、沿街号叫,并向路人馈赠手帕、香胰子、雪花膏,以此广为招徕。来式如有句名言:“货不压柜利自生,钱不存柜利自来。”为此,长发祥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经常举行“拍卖活动”,推销积压货。在抗战期间物价暴跌、生意萧条,许多商家濒于破产之际,长发祥却能别出心裁地投资于“行商”(游商),采取“赊销”给“货郎”的方法,解决了逃难流民的生活,推动了长发祥在乱世年代的稳步发展。
  ①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9年版,卷37,《户政》。
  ②《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265。
  ③周至县志编辑委员会:《周至县志》,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④嘉庆《汉南续修府志》,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10。
  ⑤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9年版,卷37,《户政》。
  ⑥杨屾:《豳风广义》,农业出版社1962年版,第7页。
  ⑦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9年版,卷37,《户政》。
  ⑧郭毓章:《陕西艺文志》,民国陕西通志馆铅印本,卷3,第24页。
  ⑨光绪《洋县志》,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4,《食货》。
  ⑩鹤坪、满月儿:《长发祥绸缎店的经营模式》,《中国商人》,2007年第7期。
  (11)李刚:《陕西商帮十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84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民国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