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三原“明德亭”饭店创办人——张荣









在民国的三原,有一家名闻全陕的饭店,就是张荣创建的“明德亭”。他们创制的“生煨鱿鱼”、“干煸鳝鱼”等,是陕菜的扛鼎之作,显示了高超的制作技艺,饭店也因之而成为“三原菜”的代表。
  一、流光溢彩的三原“山台席”
  据考证,三原的饮食业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渊源,唐贞观年间三原生产的糕点、陈醋、水果就闻名于京师长安。进入宋代,已经有生产糕点的工具——饼鏊在使用。明嘉靖年间,左都御史温纯在《默庵诗抄》中赞美三原食品说:“岂止适口腹,且是清肺。忻然一餐后,俯仰天地宽。”①随着历史的发展,三原菜点更是博采众长,荟萃南北于一身,使三原的菜肴、糕点、小吃得到进一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尤以名贵小吃千层油饼、泡泡油糕、笼笼肉、干烂臊子面、疙瘩面、窝窝面、马鞍桥油糕、四喜蒸饼、羊肝夹馍、三鲜烧麦、石子打馍、瓤皮等名满天下。
  在明清时期,三原是西北商务中心,数百年处于“四方任辇车牛,实绾毂其口,盖三秦大都会也”②的商贸中心地位,致使“富商大贾,履厚席丰,甚至践曳绩绮,狼藉膏粱”③,长期保持着“高城相对出,流水在中涵,货泉来宇内,风物似江南”④的经济优势。这便促使三原餐饮业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三原的宴席在省内外素享盛名。三原宴席的种类分为山台席、海菜席、荤席、素席、糖席、瓤席等,这些宴席菜点的内容,一般包括凉盘、主菜、面点、座汤、酒果茶水等五类。其用料、做工、色泽、造型、口味配合、烹调方法等独具特点。按季节一般分为:
  凉盘:其种类有拼盘、四单拼、六单拼、八单拼、九品晋级、十三花、四拼八样等。
  主菜:包括四道菜,是由炖、烧、焖、蒸和炸、溜、爆、炒等烹制的菜肴。由蜜汁、拔丝、挂霜等方法制作的甜菜;有扒、贴、煽、瓤等烹饪和叉烧、醅制的大菜。其件数一席由四个到三十四个不等。从形式上采用四盘(包括一鼎四柱);四碗,四盘;八碗,四盘;而“山台席”主菜除后四道可多至十六件,从菜二十件,还要加上四个座菜。
  面点:一般分别配有蒸馍、花卷、荷叶饼、米饭、水饺、面条;特殊情况下还配有千层饼、泡泡油糕、油酥饼;高档的宴席还配有名贵糕点和什锦包子、烧麦。
  座汤:四道中间的一味汤菜,具有清淡别致、醒酒开胃的性能。还可在后四盘以前上汤菜,在四盘中间加上什锦火锅压轴。
  酒水:一般指白酒、啤酒、果子酒和饮料以及茶水和果品,有的还配有水果糖和干果。
  以上是三原宴席的种类和菜点的组合格局,它只能是三原宴席的轮廓,其绚丽多姿的菜肴实质,还要从具体的宴席上体现。“山台席”是三原比较典型的具有传统代表性的宴席,就其有关情况简介如下。
  山台席,从概念上是以牛、羊、猪肉和禽蛋为辅,以山珍海味为主的菜肴原料的宴席。
  1.山台席的独特格局
  (1)凉盘是一中盘、十二围盘组成的十三花。
  (2)主菜基本上是山珍海味或三个以上的山珍海味。上主菜时(不包括后四件)应是一马三件,一主二从,如主菜是清蒸鱼翅,适应的两个从菜是瓤金钱、烩口蘑。
  (3)主菜的盛器是三大件:海碗、海品、尺盘。
  (4)席前后和间歇是茶果招待,配有烟茶和干果。
  (5)酒必须有三种。传统的酒是甜酒、苦南酒和白酒。
  (6)送客时赠赴宴者每人高档点心一封。
  2.三原活的“山台席”
  山台席是三原城乡群众家宴和各专业餐馆在实践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产物。由于宴席的性质和具体的情况不同,因此其菜点组合就因事而异,各有千秋。活的山台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台席要三上三下,甚至要吃一天。开始干果烟茶席一上、下;正式入席定位安杯,凉盘后上二至四各主菜退席间歇,又一上、下;再入席至宴毕。间歇时还可以小活动,吃茶点,净手。
  (2)有的还上一个压酒菜。一般说这道菜实际上是“看菜”,没有人动筷子,只不过在推让、劝驾中端下去了事。
  (3)上几道腰盘小吃,带特别面点。这是在只有主菜没有从菜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主菜上二三道或四道,又上一道腰盘。盘内端二至四样小吃,小吃的内容是根据适应主菜的情况决定的,并特制面点,如什锦包子、烧麦等。一般每人两个,这类面点是可以不吃兜着走的,主人亦特为提供包装条件。
  (4)山台席还有大小等级之分,区别的关键在于对待主菜的措施。如一马三件,一主二从的称“打山台”;有主菜,无从菜,上几道腰盘、上小吃的称“小山台”;只有主菜,无从菜,无腰盘,但其他合乎要求的称“准山台”。
  (5)山台席的主菜件数是活的,(包括后四道)有八件、十件、十二件、十四件四个类型。如果带上从菜(不包括腰盘),即是十六件、二十二件、二十八件、三十四件。主菜在八件以下的,就称不上山台席了。⑤
  而创造如此复杂和充满陕西文化内涵“山台席”的,就是三原著名饭店“明德亭”。
  二、三原明德亭的创办过程及其经验
  明德亭饭店创办人张荣,字华亭,三原人,家居三原东关转灯巷。清光绪年间,张荣从师县城东关外号“雷结子”的名厨,学得一手烹调技术和一套经营办法,尤其是对“红案”颇有心得。张荣出师后,1919年在自家居住的转灯巷办起了一个小饭馆,承揽红、白喜事酒席,兼营小吃等。他为人谦和善良,又有一手好厨艺,做的饭菜味香可口,渐渐在三原城中有了名气。他又十分勤快,凡家中红白喜事的顾主,张荣就按订约做好,亲自送去,并搭上一份礼品,深受民众的好评。民国十年,还承包了三原师范学校师生食堂,生意越做越好。
  在张荣的努力下,饭馆的生意日渐火爆,声誉日益扩大。他感到在自己家中办饭馆门面太小、人手有限,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便在三原城隍庙旁边的盐店街租赁了一院房屋。三原盐店街是三原商贸中心,这里开盐店的都是些有钱人,他们喜庆交友,宴请宾客,很讲排场。张荣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1927年秋在新址正式开业,挂出了“明德亭”的招牌,意为“光明经营,以德取胜”,成为自己饭店的经营宗旨。这时,他招募徒弟,雇佣伙计,决心要创出三原县城第一流的饭店。
  张荣出身名厨,自己又有一身好厨艺,他深知“贵人吃贵物,不论价高低”,一个饭店要创出自己的名声,就要有不同凡响的菜肴,才能以名贵食品的招牌吸引食客。于是,他和徒弟们搜集整理三原的传统食单,研究不同食材的特性和烹制方法,探寻不同食客的喜好口味,几经努力,终于创出了富有自己饭店特色的系列菜肴。在代表关中食品主流的三原饮食市场,“明德亭”异军突起,以名牌菜品在陕菜系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他们创制的名牌菜肴主要有煨鱿鱼丝、干煸鳝鱼、鸡茸鱼翅、首乌肝片、八珍羹、菊花里脊、脆皮肘子、四鲜肉盒、夹肉荸荠、辛夷鱼丸、益元鸡、香酥牛肉、蓼花糖、太师饼、状元饼、金钱饼、疙瘩面、千层油饼、窝窝面、马鞍桥油糕等,可以说基本是三原的名吃荟萃,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和喜爱。尤其是他们创制的“煨鱿鱼丝”,此菜品味高贵,制作极为费时,要将鱿鱼丝用小火煨一天一夜,才可上桌食用。当时品尝此菜要提前两天预订。这一菜品后来成为“陕菜”的主打菜品,列为西安“十大菜肴”之一。⑥
  疙瘩面,此菜来历不凡。清朝光绪年间,三原县城内有一叫“悦来馆”的小吃店,以经营面食为主,生意平平。当时店内有一名叫李善思、绰号“帽盖李”的小伙计,为人精干,颇有心计,善于创新。他凭借三原盛产小麦的原料优势,适应当地商贾饮食讲究及其生活习惯,大胆摸索,经反复试验,终于创制成功了一种面条,在饮食行业引起轰动。这种面条,条细如龙须,盛入碗内,面丝缕缕簇拥成团,宛如花蕾含苞待放,形似锦龙盘绕,因形而取名“疙瘩面”。它刀工细腻而匀长,面质柔软而筋丝,臊子鲜嫩而醇香,既可干吃,又可汤吃。汤吃时,浇上精制的酸而不烈的臊子汤,用筷子挑起,即可看到面丝修长,根根到头,棱棱相见,肉粒均匀地紧贴于面上,如同猴子上杆,而碗内不剩断条和肉末。形诱人,味更馋人,是清香爽口、生津止渴、提神开胃的上乘佳品。张荣传承和改制了这一三原名吃,他们制作的“疙瘩面”是三原县城最地道的,使之成为明德亭的“看家菜品”。⑦
  泡泡油糕,此菜点由唐代《烧尾食单》中的“见风消”演变而来,色泽乳白,表面膨松,如轻纱、蝉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味花芳醇香、入口即消,其形玲珑剔透、酷似巧制绫花。
  这一系列名贵菜肴,带动着明德亭在三原饮食市场声名鹊起,不少西安的名人富贵,都慕名专程到三原以光顾“明德亭”为快事。这也为张荣带来了滚滚财富,雇员增加到10人左右,流动资金1000多元,月营业额平均4000元以上。⑧
  张荣不仅是名厨,而且是一把经营好手。他根据季节变化和三原人的不同喜好,对明德亭的饭菜经营流程做了精心安排。早堂以供应疙瘩面、泡泡油糕为主,午堂以供应各种应时炒菜及名贵菜肴,如煨鱿鱼丝、鸡米海参、芙蓉海参、干煸鳝鱼、片粉打伞、猴戴帽等为主,使饭店从早到晚,顾客盈门。
  张荣还善动心思,他依据不同季节上市的不同蔬菜,利用自己的厨艺,开发出以应时鲜菜烹制而成的菜肴,如用搅瓜、白萝卜等做的假鱼翅、燕窝、珍珠玉米、西瓜鸡、冬瓜钟、神仙葫芦等,顾客每每食之,新鲜可口,称赞有加。
  1932年秋冬,明德亭遇到了资金紧张的困难。张荣决定发放彩券,以8块大洋(银元)为一彩券,凡买彩券者,可按中奖号码,分别享用海席、油席、四碗、四盘、八宝甜饭中的一种菜席,成为促使明德亭宴席开发的旺盛时期。这样共发放彩券500余张,筹得资金4000余元,很快就解决了资金的困难。
  张荣是穷苦出身,宅心仁厚,在经营中十分注重自己制定的“光明经营,以德取胜”的经营宗旨。他知道捐资慈善、承担社会义务是企业诚信的表现,也是扩大企业影响的途径。还在明德亭开张时,正遇陕西大旱,张荣坚持“以德取胜”的宗旨,不仅没有抬高价格,反而每天做两大锅稀饭或杂烩面,在饭馆门外赈济饥民。年馑刚过,霍乱病在三原流行,张荣施赈药物,并将家中存放的20余棵大杨树解作棺板,施赈给无力葬埋亲人的灾民,使明德亭取得了“乐善好义”的好名声。⑨
  善于经营的张荣,很知道名人效应,懂得利用名人来扩大饭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其长须飘于胸前,人称美髯公。1933年,于右任回老家,闻说“明德亨”的辣子煨鱿鱼很有名,是张荣在“煨鱿鱼丝”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多放辣椒,用文火煨制而成。他便专门去明德亭品尝,一身便装,和大家一起在门口等位,恰好被前来用餐的三原县长认了出来,赶忙请进饭馆。张荣见“于胡子”亲临饭店,蓬荜生辉,不敢怠慢,使出浑身解数烧制了一道辣子煨鱿鱼。于右任一吃顿觉肉质绵润、香辣爽口、滋味醇厚、回味无穷,当下赞不绝口。用餐后,于右任掏出银元买单,张荣哪里肯收。于是于右任叫人拿来纸墨,挥毫题下“明德亭”三个大字,还写下了“名厨师张荣”的条幅,并落款“三原于右任”,这是对张荣多年的辛劳莫大的肯定。张荣以五尺长、手腕粗的五根芝麻糖筒馈送,于右任和乡亲们见状无不捧腹大笑。这张于右任亲笔题就的“金字招牌”给明德亭增色不少,更使明德亭誉满三秦,从此张荣与于右任也结成了乡党好朋友。⑩
  1939年,张荣病逝,明德亭交由二掌柜高兴才经营。由于经营不善,结果生意萧条,门市冷落,使原有资金从9000元下降到4000元。面对这种情况,张荣之子张志义挺身而出,辞掉高兴才,掌管了明德亭。张志义仿效其父经营办法,调动店员积极性,求助亲朋好友的资助,克服了困难,使明德亭生意逐渐摆脱困境,一直维持到三原解放。
  ①温纯:《默庵诗抄》,关中丛书本,卷1。
  ②温纯:《关中温氏征徽集》,关中丛书本,卷1。
  ③光绪《三原县新志》,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4,第32页。
  ④屈复:《弱水集》,关中丛书本,卷6,第40页,《三原县》。
  ⑤王葆华:《三原宴席菜点组合及山台席》。
  ⑥编委会:《三原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篇,《近代人物》。
  ⑦《三原疙瘩面传说》,陕西旅游资料网,2005年12月26日。
  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陕西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600页。
  ⑨编委会:《三原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篇,《近代人物》。
  ⑩二毛:《元老与名厨》,《中国经营报》,2011年11月5日。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民国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