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民国岐山“顺天成”挂面局创办人——马金定







岐山挂面是陕西的名特产品。而创出岐山挂面品牌的则是岐山“顺天成”挂面局,他们的产品不仅受到慈禧太后的褒奖,而且参加了1931年的“万国博览会”,为陕西争得了荣誉。“顺天成”号的创办人就是岐山商人马金定。
  一、民国时期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
  关西地区,是指咸阳以西到宝鸡的关中西部地区。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三原、西安经济的辐射区,它以凤翔、岐山为中心所形成的二级区域市场,由于1935年陇海铁路的开通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陇海铁路本名陇秦豫海铁路,建于20世纪30年代,东起连云港,西至内陆之宝鸡,长1226公里,跨苏、豫、秦三省,为长江黄河间唯一横干线。1928年冬,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决定将陇海铁路西展。铁路西延入陕后,经潼关至西安、宝鸡。1932年陇海铁路西延至陕西潼关,改变了陕西无铁路的局面。1935年1月,西宝段动工建设,于1937年3月通车宝鸡。西宝线共长173公里,截至1937年3月1日全部竣工通车。①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后,将陕西东西部连接起来,在抗日战争中成为沦陷区物资西移的主要交通转运线。陕西省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还修筑了西—渔公路、西—凤公路、宝—平公路和宝—汉公路,铁路与公路配套连接,使宝鸡成为西南、西北与中、东部地区沟通的交通枢纽。宝鸡的城市地位也因该线的建成而日益凸显,也整个改变了关西地区的经济格局。
  在陇海铁路没有西延之前,宝鸡作为古陈仓隶属于凤翔府,是扼控陇蜀的关隘要道。1937年抗战爆发,沿海大片国土沦陷,大批工矿企业和机关学校被迫内迁。西南、西北成为内迁的主要地区。而当时内迁西北的一条通道就是陇海铁路。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丰富的粮食农产因陇海铁路而成为连接西北和西南的交通枢纽,一跃成为关西经济重镇,取代了凤翔成为陕西西部的经济中心。
  (1)工业方面。陇海铁路通车前,宝鸡只有酿酒、造纸、采木等手工业。1937年通车后,修理机车的长安机械厂分厂在此投产,抗战爆发后大批工厂沿着陇海铁路内迁至宝鸡,从而完善了宝鸡工业体系,基本奠定了宝鸡工业发展的格局。重工业主要包括西京电厂、宝鸡发电厂、洪顺机器厂、西华动力酒精厂、雍兴公司益门镇动力酒精厂等。轻工业主要包括申新纺织厂、大新面粉厂、宏文造纸厂、秦昌火柴厂、龙泉酿造厂等。十几家工厂落户使宝鸡的生产能力大增,一跃成为仅次于西安的陕西第二工业中心。
  (2)商业方面。“交通是实业之母”。宝鸡自古就是通往陇南、汉中的要道,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门户之地,但由于此前关西地区的经济中心在凤翔、岐山,宝鸡经济却未能发展起来。“据1934年调查,城内商号仅有数十家。”②
  陇海铁路通车后,宝鸡成为关中西部新的物资集散中心,商业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首先表现在商业门类增多。1941年调查显示,通车四年后的宝鸡,“商业分运输、绸布、百货、盐、食品、国药、油、粮食、文具、山货、烟、酒、茶馆等业,共计556家,资本总额145余万元。”③
  其次,商业区面积扩大。数据显示,“1945年宝鸡城区的主要商号发展到313家。其中,粮业45家,银行14家,绸布69家,盐业29家,百货61家,食品26家,行栈25家,其他44家。”④加上小商摊贩,数量就更多,宝鸡全县的小商贩共两万多人,其中相当多的人聚集在宝鸡城区。
  再次,商业区地价暴涨。在商业的不断冲击下,更多客商纷纷涌入宝鸡购地建房,使得宝鸡地价暴涨。“如东大街1936年以前,以白洋计算,每亩价由500元涨到千元,最高涨至3000元。”⑤日益高涨的地价足以显示出这一时期宝鸡商业的繁荣,直接刺激着宝鸡的城市化发展。
  (3)金融业方面。银行业是近代城市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宝鸡的金融业也在不断发展中。1938到1945年间,几乎每年宝鸡都增设银行。如1938年增设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分支机构,1939年增设中国银行、上海银行,1941年增设德泰祥银号、农民银行和宝鸡县银行,1942年增设金城、河南农工银行,1943年增设中商、永利、四明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1944年增设开源、工矿银行和合作金库。这时期宝鸡出现过“一条马路散布着十七家银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因为这里是交通枢纽,这里是商业市场。由于战时商业繁盛,遂造成商业资本的积累,这巨额的资金,需要银行为它融通流动,所以各银行乃竞来添设分支机构”⑥。
  陇海铁路是宝鸡城市化发展的先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宝鸡从以前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工商业城市。
  这种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给一家著名厂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它就是由马金定创办的在关西赫赫有名的岐山“顺天成”挂面局。
  二、“顺天成”挂面局的创立及其经营过程
  陕西省岐山县盛产小麦,制作挂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岐山挂面选用优质小麦特粉,经揉条、搓条、上棍等10道工序精制而成,质地细腻,面条雪白,耐煮味香,拿在手里甩不断,放在水里泡不烂,越煮越筋味道鲜。
  一百多年前,在岐山众多的挂面制作户中,以北太子村的郭世奎和孙治海两人手艺最高,制作的挂面最好。道光末年,山西稷山县马定金、马定娃兄弟二人来岐山经商,开始是走村串乡,经营针线、染料之类。后来,他俩看到岐山挂面久负盛名,每年春节期间,外地客商来岐山贩挂面的不计其数,于是他俩在县城租了几间门面,聘请郭世奎和孙治海两人为师傅,专营挂面。还专门为商号起了个名号“顺天成”,从创立以来,生意特别红火。在“顺天成”的带动下,县城附近便涌现出了许多挂面专业户,其中以四崖头村和东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挂面村。
  “顺天成”传承了岐山优秀的挂面制作技术,选用当地前年种过首偕,接着于去年种小麦而收获的所谓“首偕麦”为原料,收获后先存放一年,再精磨细罗出高级面粉,加进特殊的佐料,在腊月天制成挂面。光绪时期,岐山挂面名声大振,陕西官吏把它当做地方名产向清皇室进贡。民国时期,岐山挂面的信誉与质量达到鼎盛时期。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慈禧逃往西安后,岐山地方官员将挂面作为贡品,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品尝后赞不绝口,随赐龙凤旗一面,悬挂于岐山县衙。从此以后,相传慈禧太后常食岐山挂面。一次御膳房一位厨师为慈禧煮挂面时打盹睡着了,醒来时锅里的水快煮干了,吓得他胆战心惊。急忙端下锅来,捞出面条一看,竟然一根没有煮烂,这才松了一口气。挂面奉上之后,慈禧并无半点不满,其他厨师也都为他庆幸,并纷纷议论:岐山挂面真不错!事隔多年之后,这位厨师还专门托人带来丰盛礼品给“顺天成”挂面局,感谢岐山挂面的“救命”之恩。
  民国初期,岐山挂面的信誉达到鼎盛时期。1931年,“顺天成”号挂面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当地华侨雀跃,写诗赞曰:“挂面分细宽,好吃且美观。参加博览会,曾到旧金山。”⑦“顺天成”挂面局当时还是一个手工作坊,是以作坊为依托的师徒传承,学徒学成后又自立门户,再招学徒,代代相传。因此,这种形式使挂面生产技术传遍全县各乡村。当时的岐山,除“顺天成”外,“守氏号”、“樊氏号”、“秦氏号”等20余家挂面作坊,都采取的是这种世代相传的方式。
  三、“顺天成”桂面的特点
  “顺天成”虽然是一个手工作坊,但由于它集中了岐山在制作挂面方面的能工巧匠,使他们制作的“空心挂面”在岐山首屈一指,名列前茅。这与“顺天成”精到独特的挂面生产技术有直接的联系。
  “顺天成”制作挂面,多用一种本地品种小麦,俗称“紫麦”,呈红色,以苜蓿地回茬为上乘。磨时用最细密的罗筛面,1斗需费3斗之功夫。筛后还用粗罗再过1次,免带麸皮。旧时1天只挂1斗麦的挂面。盐水和面,用一个丁字形的杠子揉面,顶着胸揉。擀时用糜子面作铺,逐渐盘成如小儿胳膊般粗的长条后,环绕放入一大盆中。此时的工序有如棉纺厂工人的团棉纱,来回往复,不断扯细,入盆,出盆,再入盆,再出盆,中间需盖上布子捂一回,到第三次,便只有小指头般粗细,再盖再捂。随后是入槽,入窑,当为关键性的一着。槽有一米深,二米长,二尺宽,就地构筑。用两根竹棍缠绕面条,吊放入槽,一头到底后,再一折,如此逐个将全部面条吊完。然后将吊好的面条,连同竹棍移入窑中,挂在空中,使其慢慢伸长。讲究的挂面世家,都有自己的挂窑。寺岩头村之所以被公认为岐山县最著名的挂面村,就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挂窑。挂面在挂窑中伸长晾干后,小心取下,切去两头,一分为三,包扎成捆,即可作为礼品。比较而言,叫做“腰面”的一部分,即一分为三的中间部分最好,骑于竹棍的一部分叫做“骑面”,次之。包扎时用“腰”包“骑”。切下来的碎面叫做“挂旮旮”,可炒了吃,还可与米、豆等合在一起煮作稠饭吃。
  这种选用岐山当地优质小麦特粉,经过揉条,搓条,上棍等十道工序精制而成的“岐山挂面”,面条白细,耐煮味香,携存、食用方便,是人们探亲访友、生日祝寿的上好礼品。
  ①秦孝仪:《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台湾影印版1978年版,第7-8页。
  ②陕西省银行:《陇海沿线经济调查》,1942版,第8页。
  ③陕西银行经济研究室调查处:《宝鸡经济调查》,《陕行汇刊》1943年。
  ④何一民:《20世纪中国西部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343页。
  ⑤何明初:《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宝鸡文史资料》第一辑,第45页。
  ⑥杨必栋:《宝鸡乡土志》,民国十五年版,《街市》。
  ⑦吴国栋:《岐山挂面》,《中国食品》,1991年第3期。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民国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