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清代陕西大茶商泾阳人——马合盛








清代末年庚子国变,慈禧西狩,在政府流亡陕西期间,陕西商人闻风而动,捐资政府,其中泾阳商人马合盛一次就捐资白银10万两,慈禧太后夸奖他说:“不愧是大引商!”从此“大引商马合盛是慈禧太后金口玉牙封下的”在陕西不胫而走,使马合盛成为那时陕西茶商的代表,号称“马百万”。
  一、明清时期陕西商人与茯茶
  茶是西北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番人食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①,因此他们对茶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边地藏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以前畅销的陕茶由于味淡而逐渐被湖茶所取代。湖茶为红茶,这种茶叶多、茎少,“味苦,于酥酪为宜”②,深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边地少数民族欢迎。
  边茶转输是陕西商帮从事的大宗商品流通领域之一。弘治三年推行了“开中边茶”,西北边茶进入了大规模商运商销的阶段。自此陕西商人尽占边茶贸易的天时地利人和,垄断了西北边茶贸易。明清时期泾阳商人常从湖南等省购入茶叶,为便于长途运输,将茶叶经过炒制,加工成砖茶,用牲口驮运到青海、新疆、内蒙古,卖给当地牧民。据清道光年间,卢坤撰《秦疆治略》文中提到“官茶进关……另行检做。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③据查计:泾阳县经营甘引者54家,陕引者32家,共86家,每年过境砖茶数量多在200万斤。④
  明代中叶以前,陕西商人主要经营紫阳散装茶。到明代中叶以后,陕西泾阳茶商开始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在伏天手工筑制砖茶,故称“伏砖茶”;其泡出的茶味有“土茯苓”的芳香,又称为“茯茶”。
  泾阳茯砖茶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缘于其具有的“金花”成分。所谓“金花”,就是在原料的加工中通过一道特殊的“发花”程序,专门在“砖块”中培养“冠突散囊菌”,有化腻健胃、御寒提神的饮用功效。特别对游牧民族而言,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等,缺少蔬菜水果,长期饮用茯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数百年来,茯砖茶以其独特的功效,与粮、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少数民族群众探亲访友、过年过节相互馈赠的首选礼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泾阳茯砖茶作为黑茶中的骄子,长期以来“三不能制”的说法,给它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茯砖茶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离了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泾阳茯砖茶“三不能制”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茯砖茶制作工艺是陕西茶人数百年、几十代人奋斗的结果,是陕西省传统民族手工业的历史资源和财富。
  进入清代后,西北茶叶市场的商帮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茶马交易”时代,充当西北茶商的主要是陕西茶商,因为当时茶马御史多在汉中、巩昌招商领引,陕商近水楼台,到雍正初年陕西“汉中府属大小商590名,榆林府商113名……神木县商14名”⑤,主要担负着西北各口茶叶的贩运任务。清代雍正年间罢“茶马交易”后,“茶按引分,由商间定”,经营西北茶叶的商人遂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以汉商为主“多陕晋籍”,西柜以回商为主“多泾阳、潼关、汉中籍”⑥。并且各柜有总商有散商,领引后,行销各有定域。同光年间甘陕回民起义被左宗棠统率清军镇压后,西柜凋零离散,只剩“魁泰通”一家,无法成柜,只得附属于东柜,与东柜的其他茶号合伙做生意,西柜遂之消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后,对西北茶事进行整理,因左是湖南人,又曾在湖南安化县陶澎家中教了八年书,那个地方叫小淹,正是湖茶的产购中心,故左宗棠对西北茶市的情形很熟悉,他整理西北茶务的动因之一就是要为湖南茶商开辟西北市场。他在《变通办理甘肃茶务疏》中说:“茶为西北民食所需,而民常仰屋兴叹,湖南安化一带茶弃于地而民受其困,宜设法督导以利民生而裕国库”⑦,遂改引为票,实行“茶票法”,从同治二年起共发850票。每票50引(即5千斤),另带损耗70斤,每票征税银150两,厘72两,并招部下的湖南籍人经营西北茶务,便成立了“南柜”,最大的商号叫“乾益升”。入民国后,陕西渭南人雷多寿任甘肃财政厅长,原先经营别业的商号见营销茶叶大有前途,通过雷亦获得茶票。这些陕籍商号本想加入东柜,但东柜自己有公产,不愿新加入的商号染指,他们不得不另成一柜,即为“新柜”。⑧
  陕西大茶商马合盛正是在西柜“魁泰通”做学徒起家的陕西茶商后起之秀。
  二、马合盛的经营过程
  马合盛祖籍山西,后移陕西,明末清初由陕西迁徙甘肃,定居镇番(今民勤县)。甘肃民勤流传着一句童谣:“骆驼骆驼高高,马家园里饶饶……”这里的马家园,指的就是马合盛在民勤的庄圃园林。关于马家的发迹,有一段传说。马合盛祖先原居于山西洪洞县焦马店,家境清贫,开油坊卖油为生。由于世代忠厚老实,童叟无欺,人们都知道马家油坊的油质好、价格公道,生意很是兴隆。相传有一日,一位白须老翁,身背一褡裢来到马家油坊,主人热情招呼,老翁说:“我不是买油的,是走亲戚路过这里,实在有点累,想把身背的褡裢暂时寄存在油坊柜台上,过几日来取,不知掌柜是否同意?”掌柜满口答应,就把老翁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光阴似箭,冬去春来,年关将至,马掌柜在扫房除尘、打扫卫生时翻出一个落满灰尘沉甸甸的褡裢,猛然想起这是两年前的事情,两年不见老翁来取,想必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吧,便打开看看。打开褡裢,里面是一个黄色包袱,解开包袱,大吃一惊,里面包着很多金元宝,还夹着一个发黄的字条,上写“乐善好施,天命所归”八个字。马掌柜将元宝收藏起来,除用这笔资金继续经营油坊外,还养骆驼,开当铺,家业不断兴旺起来。
  到马合盛,其家已迁居陕西,家道中落。马合盛年少时在茶叶店做学徒。他办事机敏灵活,留心学习揣摩营业经验,晚上黑了灯,还在暗夜里练习打算盘。后来他离开茶叶店,辗转到肃州等地,做小生意,积累了些资金,在东奔西跑中始终没有找到大的发展机会。20岁出头这一年,马合盛来到了繁华的兰州。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城市和西出长安的西北商业中枢,这里做茶叶、布匹的山陕商人很多,开设的商号也很多。当时,“甘肃茶商,设东西两柜:东柜之商,均籍山陕;西柜则回民充商,而陕籍尤重”。⑨年轻的马合盛幸遇乡党介绍,进入了著名的西柜茶号“魁泰通”。由于能吃苦,又有眼色,凭借出色的才华,他一步步做到了掌柜。后来他离开“魁泰通”,开办了自己的“马合盛茶号”,总号设在兰州(今中山路一带),在陕西泾阳也有制茶分号。他经营西北茶业,为了解决运茶工具,在民勤饲养了大批骆驼,其中仅白骆驼就有300多峰。
  “马合盛茶号”以经营湖南茯茶为主。在清代,陕西、甘肃设有茶马市,以茶易马。茶商们从官府领茶引,引分大小。“马合盛茶号”所领的茶引为小引,小引每引1000斤,分为200包,每包5斤,销售后三分入官七分给商,按例征收税银。“马合盛茶号”所经营的茯茶就是5斤一小包装的砖茶,这样便于运输。
  马合盛的驼队把包装好的茯茶经泾阳起装,以骡、马、骆驼起运,“参横月落夜迟迟,络绎鸣驼任所之。盐茶春暖开花际,水草秋高云塞时”,沿陕甘的18马站,晓行夜宿,鸡声茅店,茶砖运至兰州的山字石官茶库,补纳税银,每百斤加火耗10%,然后即行出售。“马合盛茶号”通过提茶手续,引销各地商号、市场,运销西北各地,逐渐在陕西创出了名声。马家不仅在泾阳设有总号,还在甘肃乃至西北遍设分号,他家仅在兰州规模较大的茶庄就有3个,即合盛东、合盛西、合盛谦。
  清末庚子年间,慈禧携光绪逃亡来陕,马合盛的驼队因参与了从龙驹寨到西安的官粮运送,帮了官府的大忙,被慈禧奖励说“真不愧为一个大引商”,从此以“大引商马合盛”自居;后因向朝廷捐银10万两,被授以“护国员外郎诰封赀政大臣”衔。他也利用封建社会人们的皇权思想,借风扬幡,在茶砖的封面上印上“大引商人马合盛”七个字,和一般茶商只印“官茶”二字不同,这种名随货走的传播方式使马合盛在民众中树立了很好的信誉,群众互相传说:“马合盛大引商,是慈禧太后金口玉牙封下的”,更增长了他的声势,甘宁蒙地民众均喜欢“老马家茯茶”。马合盛注重茶叶质量,讲究商风,使“老马家茯茶”在西北享有盛誉,即使偏僻小县也都知道马合盛。由于马合盛茶号商风好,在民众中也颇有影响,一些小的民族纠纷,官府往往请老马家茶号出面调解、商榷,这样茶号起了桥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团结。
  正是这些成功的营销经验为马合盛及他的茶号带来了滚滚利润。马合盛也成为家资巨万的商人,号称“马百万”。马合盛致富后,仍保持生活简朴,吃的很简单,一般是两盘小菜,盐、醋、油辣子;常年穿的也是棉布衣服。
  清末至民国初,“马合盛茶号”逐渐衰落下来,每年只可领31张茶票,计12.4万斤,而在最繁盛时期则要领近百张茶票。生意一落千丈,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19世纪末,外国茶商直接进入我国各主要茶区腹地开厂置业,并在疯狂掠夺我国茶叶资源的同时,还低价收货,操纵和控制着茶叶行业,从而使中国茶业雪上加霜,致使大批茶园荒芜,茶商亏本,茶号倒闭,茶业逐渐衰落;再加上旧中国政治腐败,时局动荡,捐厘课税不断增加。“马合盛茶号”也没能逃脱历史的悲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汉口,封锁江岸,江南的茶叶大量运往日本,“马合盛茶号”亦停止贩运,只微销库存,再未兴起。⑩
  三、马合盛的经营之道
  马合盛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商人,他专注于茶叶经营,创造出一套适合西北市场实际的茶叶营销经验,号称“四精营销法”。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精选原料,一丝不苟
  泾阳茯茶的原料产地在湖南安化。为了确保产品质量,马合盛在原料选购上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具体做法是:出茶前先向总商请领茶引,办理茶票,交纳税款,备案后即行经营。由于交通不便,购茶叶必须在早春起程,去湖南先向茶农收回低价的茶叶,进行简单包装(重量1人可背),由茶山上船。因为头春采茶必须在谷雨前几天内集中将嫩叶摘完,又要避开阴雨,故要把握好时机,过期就会叶老,即属二春,价值减低。所以往往茶商们对茶农实行的是预买制,即春节前后放款给茶农,清明后前往收茶,其收价很低,“夷民持此御饥寒,贾客谁教半干没;冬前给本春收茶,利重逋多同攘夺”。(11)可见价格之低。但是马合盛却不故意压低给茶农的收价,以便和这里茶农做长期的生意。茶在运输存储中最忌潮湿,故在产地焙干,并减轻重量(三四斤制干毛茶一斤),以利运输。所谓“山中焙就来市中,人肩浃汗牛蹄蹶”。(12)
  马合盛做生意很用心,他注意研究用茶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达到购销两旺的目的。马合盛非常注重茶叶的质量问题,在业务发达以后,他不求数量增多,不增加票数,一直保持了原有的质量水平。他总是严格要求,买茶必在春天,收购产于高山的头茶七八成,子茶不过两三成,而一般商号则是头、子各半,这样使其原料首先高过别家一筹。(13)
  (二)精心制作,创制名牌
  马合盛的茶队在茶山上船,船上悬有“奉旨采茶”的龙旗,以防被官差所扰。船行资水到益阳,由益阳再换大船经洞庭湖入长江到达汉口,从汉口入汉水到老河口,由老河口以车拉、马驮到荆紫关、龙驹寨,由龙驹寨分发渭南、西安,再由渭南、西安发集泾阳。因为泾阳水好,适宜制茶。红茶在着色发酵过程中要不断以极浓之茶水注入锅内茶叶中,才能使茶叶香气浓郁,所用之水与质量有重要关系。而泾阳“所用水为井水,味咸,虽不能做饮料,而炒茶则特殊,昔经多人移地试验皆不成功,故今仍在泾阳”。而且泾阳从明代起就已具备湖茶焙制的技术,于是在当地私人开设的茶庄进行拣选加工制作,所用人工忙时多至百人,而且其中还雇佣了许多青年妇女拣选,这样就更降低了制作成本。拣选后就需要包装了,这道包装的程序也同样需要较好的技术,就是将茶制成砖型,装成封子,每封老秤五斤四两。接着,是将茶从上到底穿一个孔,便于通风;其次在茶砖封皮上印上“大引商人马合盛”的招牌以及重量。这时候封皮内的茶叶还是湿润的,先在楼上摆成单层(茶店都有楼,专为制茶之用),晾过两三天之后,茶砖已经比较干燥了,再将这些茶砖垒成三至五层。垒时必须注意通风,一星期以后底面交互倒翻一次,隔半月后再倒翻一次。这种技术叫做“发花”,花初显白绿色,一周后即成黄色,有此黄在制造技术上算是最成功。这样制造出来的茶叫“泾砖”或叫“茯茶”,其严格的制作工艺保证了茶的质量。
  而且,在茶叶焙制过程中,他很讲究季节变化。泾阳制茶焙制压砖必须在春秋季节进行,因夏季太热,冬季太冷,都不适于制茶。制茶时严格要求合乎规格,从不掺杂次茶,所以质量好,使“老马家茯茶”在民众中有口皆碑,每封比别人高出二角,仍然畅销不滞。
  (三)精心运销,适销对路
  马合盛在茶叶经营中很讲究适销对路,善于运用各种经营手段。茶叶为时令产品,每年谷雨前后,往往是采供最为集中的季节。如果在这时去采购茶叶,由于采购人多,价格就会上涨。马合盛采取“避其锋芒,出其不备”的避实击虚的经营手段,在这时少购或不购,等产地茶价平稳后,就尽量多购。在收获时,他还与同行联手把收购价抬高,引诱茶农采摘新叶前来售卖,待售者蜂拥而来时,茶商们便挑三拣四,趁机压价,茶农只好忍痛降价出售鲜叶,等到下午停收时,茶商们又联手再次抬价,以吸引茶农次日再采新茶来售高价。如此日复一日,便能收购到大量新茶。在茶砖销售上,他能“贵卖茶叶”,由于资金雄厚,在茶叶价格暴跌时,别人都怕赔不起而大肆抛售,而他却相反,大量收购,等到茶叶猛涨时,再抛出,从而获大利。
  中国由于地大民族多,各地民众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因此,茶叶的品种、规格、价格也各有区别。为了做到产销对路,必须了解并掌握市场的供求情况,使自己推销的茶叶品种、规格、价格能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众的不同需求。为此,马合盛亲自调研,因地制宜地对茶叶进行加工设计。陇、青、藏、蒙的牧区民众以奶酪为主食,因而喜欢食味重的黑砖茶;而陕西陇右半农半牧的民众,要求茶叶能解渴生津,所以只要经过炒制而不需要压砖的散湖茶;而达官贵族、绅士地主、文人墨客等有钱人,则是把饮茶作为人生享受和地位显示,在高谈阔论、吟诗作画之时,把茶作为一种文化品尝,因此,需要经过认真筛选质量优良的安化“花卷茶”和陕西紫阳细茶。马合盛由于善于洞察市场,因地制宜,投其所好,以销定产,所以其茶叶适销对路,生意兴隆。
  (四)精忠报国,世代儒商
  马合盛长期生活在陕西,陕西商人的“家国一体”意识对他影响很深。马家人在经商过程中,能够“以商事国”,报效国家,表现了为国分忧、为民除害的爱国精神。
  清雍正初,青海的罗布藏丹津阴谋独立,欲脱清廷。川督年羹尧闻讯,飞草奏报。雍正授年为抚远将军,提督岳钟琪任奋威将军,参赞军备。年羹尧拟集精兵四万余名,由西宁、松潘、甘州(张掖)、疏勒河四面夹击。岳钟琪冲锋陷阵,率精兵四千,以“乘春草未生时,捣其不备”,战至丹津全军覆没,青海始定。当时,军事紧急,辎重不及,时值朝廷战乱频频,许多地方田园荒芜,生产受阻,生活窘困,无力支军。马氏急国家战事之急,减百姓徭役之苦,自告奋勇唤河西、川陕所有马家驼队一律援军,解决了军用物资后勤运输保障,为讨伐罗布藏丹津立下了“汗驼功劳”。雍正帝诏封年羹尧一等公,岳钟琪三等公。年岳诏封受爵时,将马氏功绩奏明雍正帝,雍正赐马氏“永盛”二字,赐勉马氏茶号永盛不衰。从此以后,马氏世家被誉为“马永盛”家。
  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腐败无能的清廷割地赔款,致使国库亏空,清廷遂向全国富户摊派“战争捐款”,当时马氏茶庄义捐白银十万两,这种爱国精神,博得道光皇帝嘉奖,亲书一个“福”字中堂,佩以两幅金色龙条赐予马家,以示表扬。清光绪初年(1876),左宗棠发兵西征,收复新疆,因粮饷和运输困难,马家慷慨捐银10万两,骆驼数千峰,义务运输,解决了西征中的燃眉之急。为此,左宗棠为马家写下一副对联,盖有左公大印。清道光二十六年(1900)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西幸。商务大臣张之洞筹办官米饷银向西安运送,因车马驮力不足,一筹莫展。马合盛茶庄驻北京东家马香甫捐白银10万两,骆驼数百峰,保驾到西安。次年慈禧太后返回北京,特赐马香甫为护国员外郎,诰封资政大夫,并授黄马褂一件(惜此物1958年被毁),夸奖说:“真不愧为一个大引商人!”以褒扬其功德。同时光绪帝赐宫中二女与马香甫的两个儿子(长子马彤卿,次子马选生)联姻。民勤人由此传言,马永盛家娶了公主媳妇。
  1950年,为了和平解放西藏,护送班禅大师从西宁起程返藏,甘肃省决定在民勤县征集骆驼3600峰,驼工360人。马合盛后裔马王介壁先生由于与民勤的特殊关系,积极承担征集骆驼和驼工的任务。他不辞辛苦,奔波于兰州与民勤之间,以永盛马氏族人的骆驼为主的3600峰民勤骆驼很快在西宁编成四队,配备解放军战士30多人。1951年12月19日,班禅及其行辕近2000人,浩浩荡荡从西宁出发,先乘汽车到香日德,再转由驼队护送到达日喀则托什伦布寺。因山高路险,高山反应强烈,骆驼死伤甚多,两名驼工捐躯雪域。以马家骆驼为主的民勤驼队为护送班禅进藏做出了贡献。1953年为支援西藏经济建设,民勤人民又为西藏运粮队贡献骆驼6000多峰。
  1945年马王介壁先生任民勤中学校长,出于一腔爱国热情,为民勤北街小学捐助了大量的办学经费、图书等。他将自有田地180余亩和城内房舍5院捐献地方政府,作为教育基金和校舍。1950年,马王介壁又将兰州中山路陶东春房院145间捐给三区(即城关区)政府,作为创办人民路小学(酒泉路第一小学)基金,并参加筹建工作。1951年抗美援朝时,他将“合盛谦”茶号在兰州的家产,即南关什字路东、西北执行所至城关区粮食局铺面房屋及家中器物等,全数变卖,捐献飞机一架,支援抗美援朝,一时社会反响强烈,商人纷纷效仿,掀起兰州抗美援朝高潮。后来他又把民勤老家所有房地产全部捐献给当地政府,支援国家建设。
  一代儒商“马合盛”的后人保家卫国,重义轻财,为国分忧,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捐款白银50万两以上,支援运输的骆驼5000峰以上。(14)
  ①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64年版,卷80,《食货志》。
  ②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64年版,卷80,《食货志》。
  ③卢坤:《秦疆治略》,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第5页。
  ④泾阳县商业局:《泾阳商业志》(油印本),第45页。
  ⑤陕西省通志馆:《陕西通志》,陕西通志馆本,卷43,《茶马》。
  ⑥陈椽:《茶业通志》,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⑦甘肃省通志馆:《甘肃新通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卷22。
  ⑧杨自舟等:《清末到抗战期间伏茶行销西北简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12页。
  ⑨杨自舟等:《清末到抗战期间伏茶行销西北简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12页。
  ⑩李刚:《李刚话陕商》,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11)衷干:《茶事杂咏》。
  (12)衷干:《茶事杂咏》。
  (13)王安国:《安化茶叶调查》,《农事月刊》1936年2期。
  (14)邓惠君:《甘肃近代商人和商业的兴起与特点》,《丝绸之路》2009年第22期。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清代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