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清代乌鲁木齐“凝德堂”财东华阴人——李善述








清代新疆建省后,陕西商人是新疆主要的商业力量,尤其是新疆的国药业基本上掌握在陕西商人手中。而华阴李善述创办的“凝德堂”则居于龙头老大的地位,为边疆民众的医疗健康做出了贡献。
  一、清代陕西商人在新疆活动概况
  在明代,西北地区是陕西属地,因此西北诸地长期以来是陕西商人活动的势力范围。在这一区域内,陕西商帮有着得天独厚、其他商帮无可比拟的优势。
  进入清代以后,清政府为了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统一新疆,于康熙五十五年,在新疆的哈密、吐鲁番、巴里坤三处实行屯田,开创了清朝政府在新疆屯田戍边的先河。①新疆屯田的形式有军屯、犯屯、民屯等。军屯是以绿营兵丁为屯丁,而在新疆的绿营兵丁中主要是陕西人。“新疆各处屯防兵,均由陕甘二省绿营兵派往,向例三年更换。”②这些陕西屯丁,在屯垦戍边过程中,大部分都在新疆安家落户。他们为了维持生计,有的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加入到商人的行列,成为在疆陕西商帮的组成部分。犯屯是对被发配到新疆的囚犯强制其生产的一种形式。乾隆谕旨载:“此等发遣人犯,本属去死一间,投畀远方,既不至渐染(内地)民俗,而新疆屯垦方兴,又可力耕自给,实为一举两得。”③在新疆,犯人屯田后的出路之一是落户边地。因此许多陕西籍犯人落户边地后,逐渐演化成为各行各业的小商小贩,也加入到陕西商人的行列中。在清军平定准部与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在新疆开放商禁,允许内地商人到新疆长途贩运,“凡有贩运货物,往来贸易者,许向该管大臣请给印票,照验放行,须听自便”。④于是内地商人纷至沓来。由于陕西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新疆,因此大批陕西商人随着屯田移民的大潮,搬迁家眷,招引乡亲和子弟到垦区应募认垦。当时可谓:“鳞鳞小屋似蜂衙,都是新屯谴户家。”⑤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乌鲁木齐就有“搬眷到屯商户一千一百三十六户,分别在迪化、阜康、济木萨、昌吉、玛纳斯、呼图壁认垦”。⑥到晚清时期,左宗棠率军进疆讨伐阿古伯。为了满足大军日用所需,许多陕西商人便随军西征“赶大营”,成群结队出西口⑦。省会乌鲁木齐商业勃兴,“于是废著鬻财之客联袂接轸,四方之物,并之而会”。⑧自此之后,内地商人纷纷前往新疆各地经商,古城(奇台)“处四塞之地,其东自嘉峪关哈密为一路,秦、陇、湘、鄂、豫、蜀商人多出焉……南北商货悉自此转输,广市之盛,为边塞第一”⑨,反映了内地商人到新疆经营的盛况。到了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陕甘回民起义被反动统治势力绞杀。失败后的回民多定居边陲,他们的后代,有些成为新疆餐饮界著名的回族商人。
  这些史实均说明,随着清政府经略西域,拓展新疆,陕西商人在新疆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其活动“自甘肃省来之孔道于哈密而所有分歧,左沿天山之南麓,迄西经吐鲁番、喀刺沙尔、库车、阿克苏折而南到叶儿羌为南路;右越天山到巴里坤,沿北麓而西过省城乌鲁木齐,自精河越塔尔奇为北路”⑩,最终形成以哈密为中心,对新疆北路贸易垄断经营300年之久的繁盛局面。赴疆的陕西商人与新疆各族人民结成良好的贸易联系,经营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主要的行业有国药业、典当业、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主要是娱乐业和餐饮业)。尤其在第三产业方面,陕西商帮长期居于领头羊的地位,特别是陕西回族商人是新疆餐饮业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陕西商帮是清代活跃在新疆的最重要的内地商帮之一,他们在新疆形成了许多著名商业家族和商业字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一)乌市著名商业家族——曹家
  曹氏家族于1880年左右,随进疆清军来到南疆托克逊定居。家族中最早来新疆创业的是三兄弟,老大叫曹友,当时还只是个不满20岁的毛头小子,是陕西省乾县人。他们开始既当农民种田,又打短工,省吃俭用攒了些钱。1884年新疆建省后,兄弟三人就来到首府迪化,开始在大十字一带摆摊做生意。他们将出售的店铺和住房便宜地买下,并不断翻修。北大街一般的店铺和住房都是曹家的,其中沿街的店铺40余间,住房100余间。
  曹氏家族在乌鲁木齐经商百年,经历了五代人。第一代是曹家兄弟三人;第二代曹天赐(曾在1949年以前任新疆商业银行金库主任)、曹天钧、曹天锐(生前为新疆师范大学行政科长);第三代曹广仁(现已在自治区客运公司退休)、曹广忠(在兵团系统退休)、曹广孝(在新疆医学院退休);第四代曹书田;第五代曹兆治。现在的曹氏家族已有上百口人。(11)
  (二)新疆最早的陕西清真饭馆
  清朝末年乌鲁木齐有三家回族经营的清真饭馆,颇有名气。他们是贾家的老虎馆子、马家的忠义庄、刘家的叶子面馆。这几家饭馆,都有他们各自擅长的风味小吃。无论是回族、汉族、维吾尔族人民都愿意到他们那里去“赶早趟”(吃早点)。老虎馆子又叫做“清真世和馆”,它是乌鲁木齐最早的清真饭馆之一,开业于清朝末年,一直营业到20世纪40年代。它是由陕西省西安市回族人贾世俊创办的,后由其长子贾善平继承经营。(12)贾世俊是有名的厨师,他开的饭馆,以地道的陕西风味腊羊肉夹三叶饼和羊肉泡馍而闻名。因为贾世俊师傅有个雅号叫“老虎”,所以“老虎馆子”的名字由此而来。马家忠义馆饭庄即开设在县政府门前(现在的建国路南十字路口)的马达吾饭馆(后来改名忠义馆),不但有素负盛名的四应时小吃,还有别具风味的拿手好菜;不但经营质优价廉的经济便餐,而且内应外出包办酒席。忠义馆饭庄,是乌鲁木齐首屈一指、名闻遐迩的清真大饭店。(13)刘家叶子面馆由祖籍陕西省西安市的回族师傅刘万春开办。他的曾祖父刘公、刘平老哥俩,早在1860年左右就到了乌鲁木齐,专门经营清真风味小吃。他家世居边城已经六代人,刘万春是第四代,他继承了祖传的多种技艺,会做千层油糕、糖棉花、油饼,糕点和凉面等,尤其是他制作的叶子面和馄饨,在清真风味小吃中独占鳌头。(14)
  而华阴人李善述创办的国药店“凝德堂”,则在乌鲁木齐居于独占鳌头的地位。
  二、凝德堂的经营情况
  凝德堂药店位于乌鲁木齐市大十字路南,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新疆第一家中药铺。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被授为督办新疆军务大臣,第二年率湘军6万人入疆。为了保证本部人马的医药需要,左宗棠每年都派专人赴内地采购药材,需一年时间才能运回乌鲁木齐。他们采来的药材,除了供应本部人马需用外,多余的药材便卖给当地群众。由于路途遥远,供应不及。当时,陕西华阴商人李善述,在甘肃张掖开药店,见到乌鲁木齐药材供应紧张,市场需求甚巨,为了抓住商机,1877年便在乌鲁木齐大十字街附近办起了中药店,字号为“宁德堂”。初以出售马药为主,以后逐渐增加人用药品。药店办起一年多,由于宁德堂的“宁”字与道光皇帝曼宁的“宁”字相冲,因犯“圣讳”,被官方封闭一年有余。后来,李财东便把“宁”字改为凝重的“凝”,凝德堂的字号就沿用下来。店内挂着的两块匾额,横为“凝德堂”,竖挂“童叟无欺”,据说是左宗棠亲笔所赐,透出该店的经营宗旨。
  清朝末年之后,曾有口里口外“凝德、元泰”之说,元泰是继凝德堂之后另一家中药店元泰堂的简称。这两家药店当时并驾齐驱,它们不仅在乌鲁木齐有“凝德、元泰”,而且在甘肃的张掖、高台、金塔、酒泉等地都设有6家药店,俗称陕甘帮药店。同时凝德堂的总号就在张掖。“凝德元泰”对中草药的加工炮制非常认真,严格遵守长安帮“富公”炮制操作方法,故称之谓“长安派”或者“华阴派”。另外,在乌鲁木齐解放北路西侧,还有一家河北商人开设的中药店,字号是“德生堂”,属于“津帮派”,但是声誉没有“凝德元泰”那么高。“凝德元泰”也是当时新疆最大的两家中药店,药材主要从西安购进。凝德堂药店生意最为兴隆,除销售中草药外,还自制丸、散、膏、丹;同时,为了方便患者,在药店设有坐堂医生,后院设有草药加工房,为患者煎药或加工丸、散。(15)
  三、凝德堂的经营经验
  凝德堂在新疆创业的一百多年里,以其货真价实、服务优良而著称乌市,至今,当地很多老人口中还流传着“抓中药到大十字凝德堂”的说法,表明了他们“边城药房第一家”的地位。凝德堂百年积累的营销经验主要有:
  (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当年凝德堂店门挂有“凝德堂”店号,两侧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黑底金字牌匾。据说这是左宗棠为了嘉许他们在边疆军马药品供应方面的杰出贡献而亲自手书的。这两块牌匾既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也突出了他们的经营理念。这两块牌匾之一的“货真价实”匾,在文化大革命中因被毁坏而缺失,店堂悬挂显得不够对称。有人提出用电脑技术模仿左宗棠的笔迹,恢复“货真价实”的牌匾。但他们店员认为“仿制得再像也是假的,如果连牌子都是假的,有谁会相信你的药材呢?不能毁了老字号在人们心中的分量!”(16)凸显了他们经营的传统和牢固的经营理念。
  凝德堂药品“货真价实“,在新疆是有口皆碑的。他们从关内购进中草药、中成药,还充分利用本地出产的中草药,如羚羊角、鹿茸、党参、贝母、甘草等,组织货源运往内地销售,既发挥了本地资源优势,又繁荣了市场。曾在凝德堂供职28年的72岁霍美荣老人回忆说:“当时店内中药柜有两大排,每个药匣子里有3种药,光是常用中药材就有四五百种,加上冷备药总计上千种。”他们还设有炮制加工房,提倡“遵古炮制,童叟无欺”。张国华老人回忆说:“凝德堂面积很大,格局是前店后场,木雕窗棂十分古雅,屋顶晾晒着药材。后院是加工中草药的作坊,加工药材的工具很多,除了有切药片的铡刀,最多就是碾药的石槽和磙子,有好几排。”他们的药品齐全,配制认真。有个知名店员牛泽惠,是甘肃张掖人,16岁进入凝德堂总店当学徒,1943年被派到迪化凝德堂,服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加工中草药时,严格遵守传统操作方法,并自制丸、散、膏、丹,在中药行享有很高声誉。这些措置使他们在新疆创出了名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北疆的各族患者来凝德堂看病抓药。早晨还没开门队伍就排了老长。因为凝德堂的中药品种齐全,货真价实”。(17)
  1918年8月,迪化发生急性传染病,蔓延迅速,死亡严重,全市药店自动免费供药,药店还为各族患者把草药煎好,轻病来店自取,重病送药上门,一时间传为佳话。(18)
  (二)真才实学,优质服务
  凝德堂不仅注重药品质量,更讲究服务质量。据82岁的甘吉生老人回忆,“在乌鲁木齐的几家大药店中,凝德堂的店员穿着最为讲究,一律身着长袍、头戴瓜皮帽,看着很气派。每到换季时,感冒的人多,各大中药店前都排起了长队,坐堂医生逐个号脉开方子,再依次到药柜前抓药”。
  凝德堂对店员要求很严格。抓药店员要经过几年培训才能正式上岗。“这味(中药)一钱、那味两钱,用戥子(一种小型杆秤)称量,绝对不差分毫。”而且要求店员要熟知药性,按方子将一味药放一堆,师傅每次都要复核,不合格重来。抓药还是力气活儿,不仅“分籽必捣”、时常搬药材,还需踩凳子往高处药斗里上药。每个方子要一味一味地配齐,平分成若干份。由于排队客人太多,抓药店员经常一上午屁股都挨不上凳子。一人难以撑下来一天,最后中药组店员只能两班倒。甘吉生老人说,“当时,家家都有个大药罐子,老百姓抓好药,自个儿回家熬。坐堂医生和抓药店员都很负责,总是千叮万嘱,熬药前是用温水还是热水浸泡,煎药水量、火候、时间等。药方是否见效,跟这些细节很有关系”。
  在抓药过程中,要求熟悉每味药材的模样、气味,乃至不同功效,哪个活血,哪个补肾,如何煎服等。仅是当归,要分当归头、当归尾和全当归,各部分药效不一样。葶苈子、旋复花要用纱布包好,必须包煎,否则,前者易沉底煳掉,后者在服用时会黏附呼吸道。此外,为药打包也要美观,须用纸包成上大下小“耳朵包”,最后由纸绳捆扎。20多年前,店员杨凤丽在店内一古旧的木箱子里,曾发现许多一寸见方的薄纸片。一张纸印着一味药,上面有草药绘图,标明了性状和主治,四周还印着“迪化凝德堂药庄开设迪化市解放路七一零号”字样。杨凤丽推测,这些是新中国建立前凝德堂药斗子上贴的药材标识,体现凝德堂对顾客负责的经营态度。
  新疆地处北地,天气寒冷,为了便于顾客取暖,他们专门在地下挖掘近两米长的火道,烧煤采暖,使店内铺的红砖地始终热乎乎的。这种地采暖设计在当时的边城很鲜见,体现了凝德堂员工的服务周到的热心肠。(19)
  ①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卷,第184页。
  ②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卷,第196页。
  ③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卷,第198页。
  ④袁澍:《新疆会馆探幽》,《西域研究》,2001年第1期,第36页。
  ⑤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卷,第202页。
  ⑥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卷,第202页。
  ⑦袁澍:《新疆会馆探幽》,《西域研究》,2001年第1期,第37页。
  ⑧袁澍:《新疆会馆探幽》,《西域研究》,2001年第1期,第36页。
  ⑨袁澍:《新疆会馆探幽》,《西域研究》,2001年第1期,第35页。
  ⑩王树楠:《新疆地理志》,新疆通志馆本,卷3,第127页。
  (11)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91页。
  (12)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13)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14)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15)闫光照:《乌鲁木齐凝德堂》,《中华百年老药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2页。
  (16)王素芬:《老字号之凝德堂》:新疆网,2011年11月15日。
  (17)王素芬:《老字号之凝德堂》,新疆网,2011年11月15日。
  (18)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页。
  (19)王素芬:《老字号之凝德堂》,新疆网,2011年11月15日。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清代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