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明代名贯全国的陕西皮货商——伍少西




在明代扬州最热闹的钞关街,有一家美名扬遍全国的皮货店,他就是陕商伍少西开设的“伍少西皮货店”,其分号遍布江南各地,连店名都是明代永乐皇帝的亲笔御题。
  一、明代兰州褐绒生产的兴起
  许多文献记载早在战国秦汉以后就有西北毛褐。晋时敦煌人单道开衣“粗褐”,被称为“庶人常服”。宋、夏时,毛褐为主要商品。明代,甘肃绒褐生产达到空前繁荣。宋应星《天工开物》提到当时饲养的羊有蓑衣羊和矞芳羊,前者“自徐淮以北州郡无不繁生,南方唯湖郡饲畜”、“一岁三剪毛”、“剪其毳为毡为绒片帽袜,遍天下胥此出焉”、“粗褐亦间出此羊之身”。山羊“内毳细软取织绒褐”,“今兰州独盛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从其初号也”①。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载:“羊绒褐以兰州姑姑绒为上,次曰褐尖。”②道光《皋兰县续志》载:“兰州称尼姑为‘姑姑’,她们用山羊绒纺织而成的绒褐,称之为‘姑姑绒’,简称‘姑绒’”,用以“易粟布借以生”③。
  羊毛织褐原多为穷人所用,但明时随着羊绒褐纺织技术的精进,兰州绒褐反成为公卿贵族及士大夫的礼服。至迟在明中叶以后,兰州绒褐“能造为织金妆花之丽,五彩闪色之华”,成为皇帝龙袍面料。嘉靖初,皋兰人杨一请在一个关于内延染局的奏疏中写道:“该局所奏各色羊绒织深龙袍,曳撒鞠衣之类,既非先王之制,又非常用不可之物……近年奸巧之徒,造为织金妆花之丽,五彩闪色之华,人始贵之,一袍费至百金,一匹价十余两。在先王为置诸淫巧之科,在今日当严申侈靡之禁,从而重之,以病吾民,是圣明亦偶未之思耳!”④上行下效,在官府的推动下,流风所及,明代士大夫也以穿着绒褐服装为时髦,“公卿贵人,每当寒月风严,闲居谈宴,簪裾相映,莫不以此雅俗相赏”,一些暴发商人亦追风而上。有个叫方于鲁的商人,以造墨发家,多与缙绅交往,看到这些达官贵人穿着绒褐,也想跟风。一个西安显贵给方于鲁寄来一段兰州姑绒时,已到初夏四月,他急不可耐地制为绒袍,穿上后向宾客显摆。其客南溟作诗嘲讽:“爱杀兰州疙鞑绒,寄来春后赶裁缝。寒回死等桃花雪,热透生憎柳絮风。忽地出神寻细脚,有时得意挺高胸。寻常一样方于鲁,才着绒衣便不同。”⑤可见兰绒为明代市民向往的时尚奢侈品。
  在这种市场需求之下,明廷在西安设织造局,生产褐绒。明代,大内织染局上奏:“兰州绒褐,堪以御寒,请采买资料,用各色羊绒,织造龙袍、曳撒衣之类。”皇帝允其所请,乃差太监,开局西安,而羊绒必取之兰州。剥民脂膏,痛苦入骨。弘治六年(1493年)十月,大臣立言绒褐之害民,明孝宗下旨停止甘肃制造绒褐。由于绒褐质轻而绵软保暖,高贵而时尚,花色品种丰富,其后的皇帝经不住诱惑,又下旨重开绒褐制造。在官府的取予下,甘肃毛纺织业的规模空前发展,万历二十五年四月,刑部右侍郎吕坤奏道:“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货贩以糊口,自传造以来,百姓苦于催逼,弃业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⑥而且,其品种众多,据《重修皋兰县志》载:“细而有绒者为姑绒,无绒者为褐。尖细而薄者,为平机褐,次则为粗褐,又次则为牛毛褐。以牛毛织之,均堪服用。其毛口袋,则以骡马杂毛织之。”⑦
  在这种情况下,贩卖褐绒本轻利重,许多西北商人赴兰州贩运褐绒到全国发卖。张瀚在《松窗梦语》卷四中说:“西北之利,莫大于绒褐毡裘,而关中为最。”⑧《秦志》也载:乾隆时,“客商来兰州收绒褐,岁数万金”⑨,其交易量不可谓不大。乾隆五十四年(1789),皋兰知县朱尔汉立的《绒行章程》碑文开头就说:“兰州生产绒褐,名擅大装。其物原取宽长细密,雅俗共赏。”《清稗内钞》也说:“西商在内地南京、开封等许多城市专设的西羢即兰州绒”,专卖兰绒。在巨额利润刺激下,兰州的褐绒业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弊端,“料减价廉,易于售卖,甚至短窄粗陋,日渐不行兴”。兰州城内绒褐商民单宗傅、张锡、陈瑞出于保护兰绒品牌,维护铺民利益的诉求,联名上禀知县朱尔汉:“城乡机户、匠人,并不遵照古例,纺造长捌丈贰尺□□□绒毛□,竟以粗陋短窄之料作弊货卖,请出示严禁。”知县派员查明,兰州“城乡织卖姑绒,从前定有丈尺,久经示谕,改□□照□□案。近因该机户、匠人图利生巧,仍造不足丈尺粗陋之绒出售,竟有无知发货客人,以及铺户人等,亦生奸计,每匹不足之料数,凡买绒之家,必得添买成料。此等弊端,断不可长,合行出示严禁”。朱知县根据这种情况,公布告示:“仰城乡机户、匠人、铺家,以及发货客商等均知悉:自示之后,尔机户、匠人,即行另改机器,织造加长姑绒,每匹长玖丈,常行绒捌丈贰尺,均宽壹尺肆寸。□□□匹□长捌丈贰尺至玖丈为数,宽壹尺叁寸,其价许照时值做售,该铺户、客商亦许挑买长大之料。倘该机户等□□□□□绒褐,商民、铺户私行偷买者,许该行首人等,查出、指名,扭禀本县,严行提究,绝不稍宽,凛遵毋违。”⑩保护了这一行业的正当发展。
  扬州伍少西皮货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设的。
  二、扬州伍少西皮货店的经营情况
  伍少西皮货店经营情况最完整的记载是铁庵在《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中记述的一段史料:
  “毡货有称为伍少西家者,明陕人伍姓,开店南京,发卖毛绒货甚佳,永乐中承办大内铺陈称旨,上喜,御笔亲题曰伍少西家,令永为世业,今江南扬州一带此字号甚多,皆其分店。”(11)
  其分号经营情况有两则史料可为佐证。一则是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伍少西毡铺匾额‘伍少西家’四字,为江宁杨纪军名法者所书……”(12)另一则是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所载“丰年为瑞,薄海承平。汇万国之车书,聚千方之玉帛。帝京品物,擅天下以无双;盛世衣冠,迈古今而莫并。金银宝饰,开敦华元吉之楼;彩缎绫罗,置广信恒丰之号。貂裘狐腋,江米街头:珊瑚珍珠,廊房巷口。靛青梭布,陈庆长细密宽机;羽缎星毡,伍少西大洋青水……”(13)
  综合这些史料可知,伍少西应是明初兰州褐绒生产开始繁盛时,在南京开设了“伍少西皮货店”,发卖毛绒货品。当时明王朝正在营造南京帝都,大内陈铺需要大量兰绒,遂“令陕西织造驼”(14)并要求将兰州褐绒贩运南京,而陕西官府为了交差,必然要慎重物色一个最有信誉的商家。伍少西家由于产品质量甚佳,得到官府的认可,开始承办政府的“大内铺陈”订单,走上发展道路。他做生意尽心尽责、无敢怠懈,受到政府嘉奖。明永乐帝朱棣还专门为他在南京的总店题写了店名。永乐后帝京北迁,扬州成为江南商贸枢纽,生意独盛,伍少西遂将总店迁往扬州,在扬州最繁华的钞关街开设了“伍少西皮货店”,与另一家陕西商人开设的“戴春林”皮货店一起,形成规模。清人董伟业长期旅居于扬州,对扬州的市井风情了如指掌,烂熟于心。他写过九十九首《扬州竹枝词》,其中一首写的是当时扬州的著名店铺:“运司门口查原当,旧帽新翻缎子街。伍少西家绒袜贵,戴和美店看毡鞋。”(15)由此可知,伍少西皮货店在扬州已经是十分著名的陕商店铺。
  三、伍少西的成功之道
  陕西商人在扬州留下的著名店铺并不多,伍少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家。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尽占天时、地利与人和等诸多条件。
  一是天时。商人经营成功是讲究运气的,运气就是商机,就是市场需求。伍少西经营的成功,就是抓住了西北褐绒在全国的兴起,明代士大夫以穿着绒褐服装为时髦,“公卿贵人,每当寒月风严,闲居谈宴,簪裾相映,莫不以此雅俗相赏”,流风所及,一种新的需求本身就孕育了有潜力的市场。加之南京的朱明王朝各种龙袍、谕旨多用褐绒,宫廷陈铺也对褐绒有很大需求,使褐绒市场需求量大,身价百倍,“一袍费至百金,一匹价十余两”,“客商来兰州收绒褐,岁数万金”。在这种市场重利刺激下,伍少西抓住机遇,在南京设立皮货店,抢占了市场高位,他从兰州贩运褐绒到南京,想必主要还是针对新生的朱明王朝对褐绒的需求。由于市场决策正确,产品质量又好,人又有信用,深得官府信任,才获得了“承办大内铺陈……永为世业”的垄断权,获得了大批政府订单,生意越做越大,以至于引起了永乐皇帝的注意,为他专门题写了店名。
  二是地利。永乐后,皇宫北迁,南京成为行在,此时伍少西皮货店也存在市场转移的问题。他将自己的分店向江南各地转移,首先选择了扬州。这是极富有市场眼光的举措。一则扬州自宋元以后是江南市场繁华之地,各地商人“腰缠十万下扬州”,成为中东部商贸枢纽,大运河穿城而过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扬州离南京又近,运输便捷。选店扬州,就为商店的发展准备了巨大的伸展空间;二则,扬州有很好的皮货经营基础。扬州唐代以来就有穿戴和制作皮货的传统。唐代扬州制造的帽子流行于西安,唐人李廓《长安少年行》十首中有云:“金紫少年郎,绕街鞍马光。身从左中尉,自属右春坊。划戴扬州帽,重熏异国香。垂鞭踏青草,来去杏园芳。”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划戴扬州帽,重熏异国香”两句,可知那时时髦的京城少年们用西域香料熏染扬州出产的帽子。略检旧籍便可知,唐代扬州就以盛产釉帽而闻名天下,并在京城名噪一时。《太平广记》卷153记载了唐代名宦裴度因为头戴“扬州帽”而幸免于死的故事。中书令晋国公裴度博学多才,文词出众,做官二十多年了。宪宗即位后,又当上了御史中承,声望显赫。第二年六月,东平帅李师道暗中谋反,阴谋杀害皇帝的辅政大臣。李师道一方面秘密派人在东门刺杀承相武开衡,另一方面暗中派兵前往祥择坊谋害中承裴度。当时京城流行扬州釉帽,有来自广州的先生送给裴度一顶新式釉帽。有一天裴度准备入朝觐见皇帝,在灯下梳好头后,就将釉帽取来戴在头上,骑马出了祥择坊东门。不料此时叛兵杀来,一名贼将挥刀砍中了裴度的釉帽,裴度落马。贼将以为裴度已掉了脑袋,急忙趋马来寻找裴度的头颅。但裴度倚仗扬州釉帽的顶部厚实,被刀砍的地方只有一道浅浅的伤口,十几天后就好了。书中有“唐时京师始重扬州釉帽”一句,明白地告诉我们“扬州帽”在当年长安的流行。(16)这说明唐代以来扬州就是皮货生产地之一,将皮货店开在扬州,有极好的市场基础,表现了伍少西深邃的市场目光。而且,在扬州他又将皮货店开在了最热闹繁华的钞关街一带。钞关街是从古运河码头进入扬州城内的主要干道。因为行人川流不息,从而形成了古城扬州的繁华街区。小说《风月梦》里这样描写扬州钞关街的繁华:“旅店灯笼,招往来之过客;铺面招牌,揽经商之市贾,进城人,出城人,呵气成云;背负汉,肩担汉,挥汗如雨……真是:十省通衢人辏集,两江名地俗繁华!”(17)钞关街的繁华,乃是扬州城繁华的缩影,伍少西将皮货店开在了钞关街就占据了最有利的市场位置,使他的商店可以南北通衢、八面来风,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一个成功商人对市场的深思熟虑。
  三是人和。市场的本质是人场。作为需求总和的市场,说到底是人的关系的总和,市场里买卖双方皆是人,人是市场的核心。伍少西最大的成功,就是抓住了市场上人气这个决定性因素。他设店扬州的首选因素是人,因为扬州是明代以来陕西商人的集聚之地,陕西商人的字号又多设在钞关街一代,有一首《扬州竹枝词》记述说,那时陕西商人在下河街“驼酒驼茶未息肩,又驮皮货又驮毡。饥餐白滚安江杜,饱吃乾烘玉峡泉”。(18)商店设在钞关街就会得到陕西乡党们的支持和认可,获得集合的市场力量支撑,更何况这些陕西乡党们本身就喜好穿戴皮货。清初南方的诗人叶调元就看不惯陕西人的穿束,他写过一首《竹枝词》道:“高底镶鞋踩烂泥,羊头袍子脚跟齐。冲人一阵葱椒气,不待闻声识老西。”(19)可见,穿“羊头袍子”是陕西人的喜好,皮货店设在这里,正好接近了市场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伍少西的一个十分聪明的抉择。同时,商店设在钞关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其他陕西商人开的皮货店傍肩而行,获得相互借力的市场能量,整合和扩大了市场竞争力。伍少西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与另一个陕西商人开的“戴春林皮货店”并肩而行,那一首《扬州竹枝词》中说:“运司门口查原当,旧帽新翻缎子街。伍少西家绒袜贵,戴和美店看毡鞋。”正是说明了“伍少西”与“戴春林”两店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两家陕西人开的皮货店,互相依傍,又彼此交叉,伍少西贵在“绒袜”,戴春林名在“毡鞋”,鞋袜不能分离,形成良好的业务协作关系,可以说是“互相提携,荣辱与共”,充分反映了陕西商人在扬州抱团共图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
  伍少西皮货店重视人气,还表现在他注重宣传,特别讲究名人效应。本来他在南京开皮货店时,由于产品质量甚佳,人又牢靠,深得官府信任。明永乐皇帝亲自为他书写了店名,这本来就是最高荣誉的金字招牌。但伍少西并不抱残守缺,入清后,为了扩大影响,提高企业的文化含量,他又不惜丰厚的酬金请清代著名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以写“草篆”见长的杨法,题写了扬州的店名,戴春林则请名气更大的清代书法家董其昌为其题写“戴春林家”的店名,两店店名皆出自名家之手,相得益彰,相互辉映,反映了陕西商人延请书法名家题写店名以光大店声的市场经营手法。
  伍少西皮货店注重人气,还表现在一则“异闻”。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四笔》中记载有“江宁伍少西之妻,十六乳而生三十二子,不杂一女,绍兴潞家庄人王殿臣之妇,亦六产而生十二男,皆乾隆间事”(20)。伍少西的妻子怀孕十六次,每次都是孪生子,其产下三十二个男孩,这至少说明,伍少西家是人丁兴旺,宜聚人气。
  ①宋应星:《天工开物》,1998年版,《乃服》。
  ②方以智:《物理小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通雅》。
  ③道光《皋兰县续志》,道光年间刻本,卷2。
  ④乾隆《皋兰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奏疏17。
  ⑤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甘肃人出版社1992年版,卷29,第43页。
  ⑥《神宗万历实录》,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309。
  ⑦民国《重修皋兰县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卷17,《舆地下·物产》。
  ⑧张瀚在:《松窗梦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4。
  ⑨乔三石:《秦志》,关中丛书本。
  ⑩民国《重修皋兰县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卷17,《舆地下·物产》。
  (11)铁庵:《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117-118页。
  (12)李斗:《扬州画舫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卷9。
  (13)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皇都品汇》。
  (14)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64年版,卷80,《食货志》。
  (15)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册,第2213页。
  (16)魏明铧:《扬州的制帽业》,《扬州晚报》2010年11月15日。
  (17)邗上蒙人:《风月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三回。
  (18)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册,第2217页。
  (19)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册,第2214页。
  (20)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中华书局1990年版,《异闻》。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宋元明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