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明代庆阳陕商著名后裔——李梦阳










明代陕西商人的后裔中,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李梦阳就是其中的代表。李梦阳是陕西庆阳府安阳县人,其祖上在明代景泰年间戍守陕西定边花马池,祖父是知名陕商,号称“李善人”,才培育了明代陕商的著名后裔——李梦阳。
  一、明代的陕西布政司
  陕西为古雍州,四塞雄封,昔称天府。春秋天下分裂,周平王迁洛邑,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乃为秦国。秦灭项籍,分秦地为三国,曰雍(今关中)塞(今陕南)翟(今陕北),故谓之三秦。宋以前,关中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全国的政治中心,“秦地自古帝王都”,关中经济区以其厥壤肥饶、沃野千里的雄浑实力支持秦地成为中国十三个王朝的京兆皇都,孕育了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汉唐盛世。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南移,秦地成为边关重地,宋道宗至道三年设陕西路,(由于陕西在河南陕县西南的陕原之西,因之而得名。)辖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部、陕西关中、陕北、甘肃大部及宁夏东南部。元代中统三年设陕西四川中书省,辖今陕西、四川、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东部及内蒙河套地区的广大领域。
  迄至明代,洪武九年全国设二直隶十三布政司,陕西布政司辖陕西全境与甘肃大部,统八府21属州95属县。洪武二年(1369)奉元路改置西安府,同年置陕西行中书省,治西安府,辖西安府、凤翔府、巩昌府;同年延安路改置延安府来属;庆阳府、临洮府来属;三年(1370)平凉府来属;同年兴元路改置汉中府来属;六年(1373)置河州府;九年(1376)陕西行省改置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十二年(1379)河州府废;弘治三年(1490)灵州直隶州来属;万历二十三年(1595)兴安州升兴安直隶州。这八府是:西安府,治咸宁、领3州、14属县;凤翔府,治南郑、领2州、6属县;延安府,治凤翔、领1州、7属县;汉中府,治肤施(今延安县)、领3州、8属县;平凉府,治平凉、领3州、5属县;临洮府,治狄道、领2州、3属县;庆阳府,治安化、领1州、4属县;巩昌府,治陇西、领3州、9属县。明代的陕西地处西部边陲,为防范边外鞑靼族和北部俺答汗蒙古族侵扰中原,明政府沿长城一线设九边镇,驻军把守,其中4镇在陕西。这4镇是:榆林镇,领6营28堡;宁夏镇,领2卫4所22营堡;固原镇,领3卫4所16营堡;甘肃镇,领13卫61所1关51营堡。总兵力20余万人,所需军饷粮草全赖陕西转输。
  在陕西布政司统领的八府中,其中,庆阳府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1369)属行省,领安化县:领为倚郭,北有槐安、定边巡司;合水县:东北有华池巡司;环县: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降为环县,改属庆阳府;真宁县:东有雕山岭巡司;宁州:属巩昌总帅府。《明史》中写道,正统元年宁夏总兵官史昭言:“所辖屯堡,俱在河外,自河迩东至察罕脑儿,抵绥德州,沙漠旷远,并无守备。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①这条记载说明,正统元年,由于史昭奏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至于花马池营何时始置,《明史》卷42这样写道:“宁夏后卫,本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五年置。正德元年改卫。其城正统九年筑也。”②《读史方舆纪要》亦写道:“宁夏后卫古羌戎地……元以其地属环州,明初属庆阳府,正统九年置花马池营,成化中,为守御花马池千户所,正德元年改置宁夏后卫。”③
  上述记载,说明花马池营系明朝开国第77年的正统九年始置。对于正统前后宁夏一带边防形势的变化和花马池在军事上地位的变化,《读史方舆纪要》亦有说明:“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绕其东南,地险固,田肥美,屹为要会。然自正统以后,镇常为寇冲。盖明初寇遁漠北,间有侵轶,不过河西一带。自游牧套内,患乃更在河东,若其祸切而备急者,则尤在花马池。”④
  李梦阳家正是陕西庆阳府宁夏后卫定边营花马池人。
  二、李梦阳家的商业经营及其经历
  李梦阳的事迹在《明史》列传中有详尽记载:
  “李梦阳,字献吉,庆阳人。父正,官周王府教授,徙居开封。母梦日堕怀而生,故名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榷关,格势要,构下狱,得释……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鄙视一世,而梦阳尤甚。吴人黄省曾、越人周祚,千里致书,愿为弟子。迨嘉靖朝,李攀龙、王世贞出,复奉以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⑤
  由此可知,李梦阳是陕西庆阳人。这一点徐给的《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中讲得十分肯定:“公,秦人也。生于庆阳。”《墓表》是盖棺定论的东西,一般用笔都极为严肃。李梦阳的曾祖父李恩,号贞义公,李梦阳自己在《李梦阳家谱》中都说:“不知何里人也。”⑥只知道他年轻时入赘河南扶沟人王聚家做女婿。王聚乃军籍出身,于洪武三年归军于蒲州。不久,又从蒲州迁往庆阳(时属陕西,今属甘肃)。李恩跟随岳父到了庆阳,由此,便被称为“庆阳李氏”。李恩明建文二年四月,在燕王朱棣与其侄子惠帝朱允炆争夺天下的白沟之战中战死沙场。李恩有两个儿子,长名忠,次名敬。李忠即梦阳祖父。李恩死后,其妻王氏很快改适他人,丢下两个儿子寄居外祖父家,只好冒为王姓子。
  李梦阳祖父李忠为了养家糊口,从少年起就在邠、宁之间做小生意。李梦阳在其《族谱》中说:“贞义公没时处士公盖八岁,云是时母氏改为他氏室而公乃因不之他氏,食零零俜俜往来邠宁间学贾,为小贾能自活乃后十余岁而至中贾。”就是说,李忠早年是在陕西邠县(今彬县)、长武到宁夏一带做小买卖。因为从郴州经泾州到定边是当时陕甘之间的主要商路之一,成为沟通陕甘宁青蒙的主要通道和连接西北与内地的主要纽带。清初任陕西巡抚的钟音,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称:“自京至陕,由陕至甘原有两路,一路由陕西沿边一带自安边、靖边入宁夏花马池,由宁夏而至凉、甘、肃,此一路也。一路由陕西之邠县、长武至甘属之泾州,由泾州而至兰州。”钟音是当时陕西的主要行政长官,他对中央报告所讲的话应当是可信的。⑦
  李忠善良诚实,又善于经营,李梦阳在《族谱》中记载道:“处士公任侠有气人也,即少时而好解推衣食,衣食人。于是闾里人皆多处士公,处士公顾愈谨治生,日厚富有赀,郡中人用赀无问识不识皆与赀,于是郡中人亦无不多处士公。”由于李忠善取予,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人们都愿意与他打交道,于是生意越做越好,他更加勤奋努力,遂经商致富,“日厚富有赀”,成为当地的富户。李忠发家后,善待乡里,凡乡里邻居借钱“无问识不识皆与赀”,李忠名满庆阳,号称“庆阳李家”。而且,李忠做生意知道结缘乡党,散财邻里。由于定边花马池是西北最大的盐池,正德年间,官府“召民驮盐”,十袋以下的盐斤,不收盐税。李忠组织伙计到定边驮盐,“过闾里,与闾里门斗盐及载菜,即又与闾里菜,率岁散盐菜数十车,于是闾里率岁不复购盐菜,而俗谓善人”。留下了乐善好施的美名,被庆阳人尊称为“李善人”。后来李忠皈依佛门,号曰“佛王忠”,“于是佛王忠之名盖郡中”。李忠的晚年由于替朋友报仇,遭仇家陷害入狱,含冤死于狱中,李家遂家道中落。
  李忠有三个儿子,长名刚,次名庆,第三子李正,字惟中,号吏隐,即李梦阳的父亲。李正家境贫寒,冬天还穿着单衣裳。由于9岁丧父,只好依长兄李刚为生。长兄对他管教很严,让李正攻儒业。李正是一个生性善良、学习刻苦的人,直到35岁才成为一名贡生。梦阳在《族谱》中是这样描述他父亲的:“吏隐公少贫贱,徒腌腌有至性,重厚,寡事辞。”同年,他当上了阜平县儒学训导,这是一县之中协理文化教育的副职小官。5年之后,也就是成化十五年(1479)的冬天,李正的母亲李夫人去世,李正归而守孝。三年丁忧期满,李正起为周府封丘王教授,并携妻儿赴开封。从此,他便开始了长达13年之久的王府教授生涯。李正在担任王府教授时,自号“吏隐”。据李梦阳追忆,这“吏隐”二字,正是李正数十年穷愁潦倒的生活与抑郁苦闷的心情的真实写照与总结:“公在王门十三年,沉晦于酒,然时人莫识也。公酒酣尝击歌曰:人欲为贪吏,贪吏殃及子孙;人欲为廉吏,廉吏穷饿不得行。我今既不为贪吏,又何可称廉吏?王门之下,可以全身避世。于是乃自称吏隐公云。”
  李梦阳家族直到李正这一代才恢复李姓。对这种在封建时代士大夫感到分外屈辱的几代人“李冒王姓”的辛酸家史,梦阳深感痛心。他曾对此大发感慨:“呜呼!我李冒王氏者,盖三代矣!至我先大夫而始复李氏哉。”李梦阳的这种感慨之情有着更深的莫可言状的悲哀。他的曾祖父作为皇族内部斗争的牺牲品在沙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祖父从少年时代经商养家,劳碌奔波一生,后因官事而破产;父亲饱读诗书,却只能在王府之中全身避世含泪悲歌。李家几代人,从河南迁到甘肃,又从甘肃迁到河南,历尽艰辛,甚至几代人连自己到底姓什么都弄不明白。李梦阳这位将来蜚声文坛的诗人,这位不久名震天下的直臣,却具有如此可悲、可叹、可怜的家世,具有如此流血、流汗、流泪的先人。李梦阳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正好对这两句话做出了最好的注释。
  李正生三子,长子孟和,次即梦阳,幼子孟章。李梦阳生于成化八年,11岁时才开始读书,他的童年是灰色的,这从他自己的回忆中可以得到印证。李梦阳在《弘治甲子届我初度追念往事死生骨肉怆然动怀拟杜七歌用抒愤抱云耳》一诗中,对童年生活有所回忆,其诗曰:“母之生我日初赫,缺突无烟塌无席。是时家难金铁鸣,仓皇抱予走且匿。艾当灼脐无处乞,邻里相吊失颜色。”⑧
  李梦阳11岁时,随父由庆阳迁居开封。到开封以后,梦阳家的处境略有好转,起码可以保持温饱。正如梦阳自己所回忆的那样:“昔我先君徙官于河藩,挚吾兄弟徽居垠邸。人饱出嬉,家室如火。”⑨
  中举以前的李梦阳,其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基本上是灰色的。虽然不至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寒微的出身,低下的门楣却与他恃才傲物、心高气盛的性格形成极度的反差,从而给他造成一种沉重的精神压力。然而,梦阳并不是像他父亲那样的远祸全身、消极避世的弱者。在屈辱的环境中,他反而养成了一种刚介耿直、桀骜不驯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又决定了他在以后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势必形成大起大落的态势。
  李梦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先是他为科举而三下长安:
  第一次,李梦阳天资聪颖,禀赋超群,加上从小就好学多思,因而他十五六岁时,就已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了。他17岁那年,陕西长安府开科考试,他备行装,告别家乡父老,只身前往长安。当时,李梦阳虽说血气方刚,才华横溢,但他一点也不自负,相反,他总是想到自己的不足,想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到了长安后,他不像别人那样整天吟诗聚会,高谈阔论,借以炫耀自己,也不像那些纨绔子弟,临考前游山玩水,忘乎所以。而是把自己关在小店里认真读书。眼看就要考试了,一天,他碰到一伙挟鸡斗狗的纨绔子弟喧嚣而来。李梦阳早对这些人的行为非常反感,便上前说道:“就要考试了,你们为何如此嬉闹不休?”那些纨绔子弟从李梦阳说话口音知是从庆阳府来的穷酸小子,哪里瞧得起他,奚落道:“北山狼,只知学而时习之,岂敢应试?”李梦阳听后,心中非常气愤。他的性子格外要强,心想,要考就必然要高中,让这些纨绔子弟看看,煞煞他们的傲气,但自己的学识状况还无这个把握,不如再读一年书。主意一定,试也不考了,长安也不呆了,回到家里更加刻苦地攻读。
  第二次,不知不觉,又一年的考试来临了。这时的李梦阳学识更加广博,他满怀自信地又一次告别家乡父老来到长安。当他刚刚出现在考场里的时候,那些纨绔子弟又不怀好意地上前嘲弄他:“北山狼怎么又敢来应试?”这次李梦阳没有生气,他机智地想了想,然后委婉含蓄地说道:“虎走青山在,山在虎还来,岂有不来之理?”纨绔子弟听后面露惭色、无言以对,只得悄悄溜走了。考试开始了,李梦阳胸有成竹,临阵不惧,才思泉涌,奋笔疾书,一篇文才俊秀、论语精辟的好文章不一会儿就做完了。他满以为这次可以扬眉吐气了,谁知,学台大人不学无术,有眼无珠,只知徇私舞弊,哪里看得出梦阳的才学。非但榜上无名,考官竟然还在李梦阳的考卷上胡乱批道:“四等大秀才李梦阳。”以此来挖苦他。梦阳万万没有想到考官会这样做,又一次愤愤而去。
  第三次,两次应试,并没有使李梦阳灰心气馁,相反,学习更加刻苦了。弘治五年,李梦阳再次告别家乡,前往长安应试。这一次,为了回击学台大人的嘲弄,他在一只大灯笼上用红笔书写“四等大秀才李梦阳”八个大字。学台见他提着这样的灯笼招摇过市,不禁大吃一惊,又羞又怒,却又拿他没办法。考试开始了,这次考试是即景赋诗。学台瞧不起李梦阳,想让梦阳当众出丑,在一旁密谋捉弄办法。李梦阳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一边往高楼上走,一边赋诗道:“一步一步登高楼”学台和那些纨绔子弟一听起句如此平淡,都蔑视地笑了。梦阳并不在意,又往上走了一步说:“手扶栏杆望北斗。”学台及其他考生听后不语了,心里暗想这句还有点诗意。梦阳说完继续上楼,随即又顺口成章:“不是青天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学台和那些考生听后瞠目结舌,心里不由得暗暗夸奖,从此再也不敢轻视这位年仅19岁的小梦阳了。这一年梦阳考中解元,即第一名举人。第二年,又连中进士,更使人刮目相看。
  二是他不畏强暴,两次入狱。
  第一次下狱是入仕不久,当其监税三关时,就因触犯权贵而下狱。据李梦阳《下吏》诗自注:“弘治辛酉年,坐榆河驿仓粮。”崔铣《空同李君墓志铭》中说:“常监三关,招商,用法严,格势人之求,被构下狱,寻得释。”徐缙《空同李公墓表》也记载:“公初税三关也,立法严整,请谒不行。勋珰诬之,逮狱,寻释。”综上可知,梦阳在监税三关时,因用法严整,与权豪势要相抵触,因而被诬告,以榆河(在今北京附近,离居庸关不远)驿仓粮事下狱。这是弘治十四年(1501)的事,梦阳时年正当“而立”,却经历了宦海浮沉的第一道波澜。
  第二次下狱是弘治十八年(1505),李梦阳上书孝宗皇帝,劾寿宁侯,结果又导致了他第二次下狱。此事全过程,李梦阳在《上孝宗皇帝书稿》所附之《秘录》中述之甚详:“于是密撰此奏,盖体统利害事。草具,袖而过边博士(贡)。会王主事守仁来,王遽目予袖而曰:‘有物乎?必谏草耳。’予为此,即妻子未之知,不知王何从而疑之也。乃出其草示二子,王曰:‘疏入,必重祸。’……及疏入,不报也,以为竟不报也。一日,忽有旨拿梦阳,送诏狱,乃于是知张氏有本辩矣。张氏论我斩罪十,然大意主讪母后,谓疏末张氏斥后也……奉圣旨:‘李梦阳妄言大臣,姑从轻,罚俸三个月。’此十八年四月十六日也。”
  李梦阳还有“四大趣事”。
  一是李梦阳渡江。江南润州人丁玑,朝廷命他担任广东学政官,赴任途中要过长江。有关方面为他准备了猪头、羊等贡品,请祭祀水神。丁玑笑着说:“行船吗,有时浮行有时沉没,这是有关天时的事,水神管这干什么?”所以就没有祭祀水神便渡江了。船行至中流,突然起了风浪,船因此翻沉了。随后,李梦阳担任江西学政,也要渡过长江去赴任。有关方面又为他准备了贡品让他祭祀水神,并用丁玑的事例说服他。他听后大怒,命令随从把水神的泥像捆绑起来投到江中,并且指着下沉的水神泥像说:“把水神投到江中,是到了他应该去的地方。”此后,他乘船渡江,竟然什么事也未发生。⑩
  二是李梦阳奏阻课盐。武宗皇帝时,太监王瓒、崔果上奏朝廷,要用长芦运司伪官盐12000引到南京去变卖,然后用得来的钱给宫廷置办织造锦缎的材料。户部司官李梦阳、王宗文、徐廷用等对尚书韩文说:“现在是新登基的圣上初次管理朝政,不应该以变卖官盐去办宫廷用的锦缎。”韩文就按这个意见上奏武宗皇帝,并同意只给6000引。武宗皇帝询问内阁大臣:“户部为什么不全给?”回答说:“太监装载官盐时,中间夹带了许多私盐,沿途又害人,而且延迟了官盐的纳税和交易。先帝在其后几年里,曾下决心整顿食盐的管理,这正是圣上您继续进行整顿的当务之急呀!”武宗皇帝很不高兴,说:“天下的事难道只由几个太监搞坏了?譬如十个人中,也还有三四个好人吧?”内阁大臣刘健等退出,再次上奏章,极请武宗皇帝按照户部的意见办理。皇上不得已,就听从了。(11)
  三是李梦阳出对联。李梦阳在管理江西学政的时候,有一名学子与他同姓同名。李梦阳就把这个学子叫到面前说:“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姓名,怎么敢起与我相同的姓名来侵犯我?”这位学子回答说:“姓名是由父母起的,明知与你的名字相同但不敢更改呀!”李梦阳想了一会说:“我现在出一副对联的上联,来检验你的才学,你如果能对上,我就宽恕了你。”接着说:“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上联的意思是说,你与我虽然姓名相同,我们可不是一样的人物。这位学子思索了不久就应对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下联的意思是说,魏无忌和长孙无忌都不因为名字相同而有所顾忌,我们何必为此事计较呢?李梦阳听后,笑着将这位学子支走了。(12)
  四是白昼打灯笼。李梦阳自小跟随做官的父亲到外地生活、学习,因他聪颖敏惠,熟读经诗,学得满腹经纶,能写锦绣般的文章;在他刚满19岁时,陕西省举行乡试,全省的秀才齐集省城参加考试,考取举人。按当时规定,哪个省的人就在哪个省会参加考试,在外的人员都要回归故里。当时庆阳府安化县归陕西省布政使管辖,因此,李梦阳先回到庆阳府安化县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到陕西长安去应试。因为他一直跟随父母,亲眼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又在故里听闻了官家鱼肉百姓的事实,因此激起了义愤,总想借机发泄一下。他灵机一动,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当他早晨进入考场时,手打一盏点燃的灯笼要进门,守门官吏和其他秀才都很惊讶,问:“你怎么白天打着灯笼行走?”李梦阳一本正经地答说:“现在太黑暗了,我怕遭人暗算!”说罢,微微一笑。秀才们对他的意思心知肚明,也对应一片笑声。而主持考试的官员们虽然心中生气,想发作给李梦阳难堪,但转念一想,明里整治他,倒显得他们肚量小;等他考试时或考试后再想妙方整治他不迟。试卷是密封的,无计可施,但在试卷拆封后,李梦阳竟中了第一名,为解元,而且他的文章被人们竞相传抄,一时长安纸贵。在盛名之下,官员们只好干瞪眼了。
  纵观李梦阳的一生,21岁中举,22岁成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终江西提学副使,43岁罢官家居。20年宦海生涯,他格抵勋珰、指斥国戚、弹劾阉竖、陵轹台长,曾几番下狱、数次罢官,可谓清节不渝、胆气过人。论其诗,褒贬毁誉,自可再议;然论其人,则足称封建时代正直士大夫的典型。
  三、李梦阳身上体现的秦商精神
  李梦阳出身于秦商家庭,他高祖李恩的忠勇刚毅,祖父李忠的宽厚诚信,父亲李正的清廉自爱,都使他而后的宦海生涯中处处闪现着秦商精神。
  一是逆境奋起,自强不息。陕西土厚风刚、水深泉庞的生态环境和风雨不测、其生也艰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秦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秦人常能够在逆境中奋起,创造辉煌的业绩。李梦阳祖孙三代,可以说都经历了在逆境中奋斗的历程,表现了秦人万难不屈、勇于追求的精神风貌。李梦阳的爷爷李忠,从少年时起就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他经商于邠、宁之间,这里崇山峻岭,黄尘没道,高山大川,土匪剪径,没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很难在这条商道上行走。李忠不惧艰险,为致富欲望所驱使,驮盐贩菜,往来无复间,才取得了经营的成功,使家族脱贫致富。李梦阳的父亲李正,身为王府教授,职位低下,连娶亲都因家贫而遭人讥讽,但他刚正自负,廉洁不贪,坐视贫困而不夺其志,保持了靓丽的人格。李梦阳更是秉承了父辈的遗志,他为改换门庭,三下长安,不畏挫折,不惧失败。第一次少年自负,不忍白眼,自动放弃考试;第二次为考官嘲笑,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埋头而去;第三次卷土长安,白昼里打着灯笼进考场,向黑暗势力挑战,一举夺魁,名中解元,再考为头等进士,一洗往昔之屈辱,将秦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坚忍不拔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不为强暴,慷慨赴死。陕西百二秦关、群山耸立的自然风貌和天高野茫、一望无垠的空间结构,造就了秦人不畏强暴、强毅不屈的英雄情结。李忠为了好朋友不受仇家欺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朋友向仇家复仇,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含冤死在了狱中;李梦阳向官府恶势力抗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为官与恶势力四次交锋,被人们称为佳话。
  李梦阳21岁时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27岁拜户部主事。入仕不久,触犯了国舅张鹤龄,张是孝宗张皇后弟,招纳无赖、罔利害民。梦阳向皇帝刚直进言,揭露了张的恶行。张反污蔑李梦阳是骂张皇后。当时“皇后有宠,帝不得已,系梦阳锦衣狱”(13),不久就将李梦阳放了,李梦阳受此屈辱,怒气不平。一日,李梦阳途遇张鹤龄,将其从马上拉下来,用马鞭击坠二齿,报了此仇。
  第二次李梦阳冒着杀头的危险,直言上疏劾奏国戚,甚至于事后还怒打皇亲。又被抓入狱,且损失了三个月的俸禄,当年5月,孝宗卒,武宗即位。梦阳官升一级,进户部员外郎,从五品。第二年,正德改元,梦阳又进郎中,正五品。武宗即位后,原在东宫的旧阉当权,干扰朝政,横行霸道,朝中正直官员多所不满。户部尚书韩文得内阁三老臣刘健、李东阳、谢迁支持,令梦阳执笔代作疏劾宦官,率群臣请诛刘瑾等八虎,此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李梦阳代韩文草拟的《代劾宦官状疏》九月上呈,十月,韩文率廷臣力争。谁知正德皇帝却在这个月让刘瑾入司礼监,刘瑾“勒罢公卿台谏数十人,又指内外忠贤为奸党,矫旨榜朝堂”,将李梦阳从开封抓到北京下狱,必欲杀之而后快,幸“康海为说,乃免”。
  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伏诛。第二年四月,诏梦阳起复,迁江西按察司副使。到江西后,李梦阳没搞好与总督陈金的关系。又与巡按御史江万实闹翻了。他顶抗总督,拒揖御史,鞭挞淮王府校,这些人纷纷搜集材料,打击梦阳,将他“羁广信狱”,放归后,从此不士。他在与宦党贪官污吏的抗争中,慷慨负气,刚毅不挠,多次以直言构祸,两次入狱,在所不辞,表现了秦人负气刚勇,强毅不屈的倔强性格。
  三是诚信为本,结缘乡党。陕西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土厚水深的自然环境和耕稼农作的生产方式,造就了秦人“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的宽厚襟怀,诚实善良,心地宽厚。这在李梦阳爷爷李忠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李忠经商发财后,很注意处理与乡邻的关系,他输粟散财,拯救贫苦,载盐载菜,接济乡民,人们借钱,“无论识不识李忠皆与之赀”,在庆阳城留下了极好的声誉,“人们都愿意之李忠”。良好的信义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日厚富有赀”。遂致富裕,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大户。应该说李梦阳在为官早期,还是很注重与乡党朋友的关系,所以才与武功康海等陕籍官员学者结成了良好的关系。但当他第三次被刘瑾宦党羁縻入狱,刘瑾为结交康海,让他写“康海救我”时,康海慷慨赴约,拯救他于危难之中。而当时他官居江西学政,康海却因刘瑾事株连罢官,他却没有施以援手,恪尽乡党朋友之情,为他的人生留下了瑕疵。
  ①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1。
  ②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2。
  ③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62。
  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62。
  ⑤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286,列传174,《李梦阳传》
  ⑥李梦阳:《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38《族谱》。以下凡引此篇者不再出注。
  ⑦引自《陕西商帮与甘肃的地缘关系》,网上资料2007-4-30 by:qwcrty。
  ⑧李梦阳:《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9。
  ⑨李梦阳:《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64《亡弟汝含祭文》。
  ⑩程文宪:《中州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66。
  (11)王圻:《续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版,卷1227。
  (12)冯梦龙:《古今谭概》,文学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卷24。
  (13)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286,《李梦阳传》。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宋元明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