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明代扬州的陕西临潼儒商——张四科








明代的扬州是陕西盐商的聚集之地,这些在扬州的陕西商人筑堂奥,聚名士,诗书唱和,与扬州名士切磋文艺,砥砺六经,共同促进了扬州文化的发展。他们中著名的代表之一就是临潼的张四科。
  一、盐商与扬州文化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来人文荟萃。“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于此,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这种格局的形成,与明清时期两淮盐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有着极大的关系。
  所谓扬州盐商,是指侨寓扬州经营两淮盐业的商人,但究其实,扬州盐商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扬州人。那么为什么经营两淮盐业的商人会选择扬州作为其聚集地呢?这和扬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关。扬州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西濒运河,东临大海,方圆数百里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捷,是自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南漕北运船舶必经之咽喉。加之扬州附近有当时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场,即江苏境内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两大片产盐区,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两淮盐,天下咸”的民谚,而两淮盐业的管理中心就在扬州,扬州自然也就成了两淮盐商的聚集地。由于淮扬自古就是税赋重地,供应着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6个省食盐所需,而这6个省份几乎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而成就了扬州盐商的鼎盛,也造就了扬州的繁荣。乾隆三十七年(1772),扬州盐商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的60%左右。而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的32%,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了世界8%的经济总量,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
  李斗《扬州画舫录》中比较杭、苏、扬城的特色时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圆亭胜。”①扬州园林多数是盐商营造的。马秋玉在扬州东关街建造了一处专门招待文化人的“街南书屋”,实际上是一处有12个景点的园林式住宅。书屋园内有一不加雕琢而具备透、绝、瘦三字之奇的太湖石,故取名为小玲珑山馆。此外,还有鲍志道的“西园曲水”、乔国桢的“东园”、郑侠如的“休园”和陈静斋的“梅庄”以及黄应泰的“个园”。它们或居山临水、宏阔显敞,或轻盈多姿、空灵玉立,或板桥竹影、清丽常春。在这些园林泉石、修竹茂林间,盐商们常各设一案,上置笔二、墨一、笺纸四、诗韵一、茶壶一、果盒、茶食盒各一。邀请诗人画家作诗作画,诗成即发刻,几天后诗书出版发行于市肆中。正如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诗文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篠园及郑氏休园为最胜。”②
  扬州盐商最大的贡献就是修建和资助书院。乾隆初,汪应庚捐资5万金重修扬州府学,马氏出重金修著名的梅花书院。当时广储门外的梅花书院、三元坊的安定书院、府东的资政书院、府西的维扬书院和仪征的乐仪书院均靠盐商财力支撑。学院教授大多都是进士出身,或是名望很高的文人,聘金非常高,地位也很高。书院文人荟萃,开清朝一代风气的学术、诗文名家皆来过扬州,浓厚的学术氛围逐渐形成了“扬州学派”。已故当代学者张舜徽评价说:“清代学术,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这不能不说与扬州盐商雄厚的财力和招揽天下文人墨客的儒雅有关。
  众多的文人聚于扬州,盐商丰厚的财力,重视文化知识,不惜千金的风度,对于文人也是一大吸引力。盐商们对众多诗人、书画名家的作品的喜好与需求,成为众多的书画名家们创作的经济动力。同时也无疑促进了扬州书画市场的出现和形成。据《扬州画舫录》一书统计,扬州书画家有559人之多。这么多数量的书画家要生活下去,如果没有书画市场,没有盐商们对此的需求,他们的生存是无法设想的。正如郑板桥在《署中示舍弟墨》中说的:“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③为了生计,书画家们要写字作画。郑板桥做官前在扬州卖画,罢官后又在扬州卖画,“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李方膺去官后穷老无依,更肆力于卖画,以资衣食。金农说过:“今人涂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便悬之于市肆,以易斗米。”④他在扬州近二十年,卖书画自给,岁得千金。扬州盐商们收购字画,客观上给大批书画家解决了生计问题,从而促使了扬州文化事业的发展。郑板桥说得好:“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为官灵动胜千官,达到六旬犹少。”⑤书画卖得出去,生计解决了,即家有余钱、余粮、余酿,才能更好地创作书画。书画市场的繁荣正是缘于盐商们的热情与银子。也正是缘于这样的环境,当时的许多文人来扬州欲借盐商的资金有所建树,而当时的盐商亦“喜招名士以自居”,从而使扬州士子读书者寓居于盐商,既不忧贫,才能潜心于学术的钻研和创作。这种风气无疑使扬州很快成为一座举足轻重的文化城市。
  而在这些扬州的盐商和文人中,陕西临潼的张四科,却是集盐商与文人于一身的著名儒商。
  二、张四科的经营概况
  张四科的经营情况在《扬州丛刊》中有所记载:
  张四科“业鹾……居江淮,就屋淮扬西湖间,所至名流争倒屐,觞咏无虚日,结诗社,相酬答,极淹雅博”⑥。
  由此可知,张四科是在扬州贩盐起家的陕西临潼商人。据《阎良北屯楼子张张氏史料》载,张四科应为北屯楼子张家第四代人。北屯楼子在临潼县北六十里,为今栎阳镇栎阳村。在明清时代,这一带只有张家有这么大的家业,累世捐官十多人⑦。又据《扬州江都张氏家谱》载“始祖张得二公,世居西安临潼,又迁居扬州江都”⑧。可见,张家是从张得二这一辈开始在扬州做盐商生意,到张世掌、张四教第三、四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因为当时张家在扬州做盐商的就有张世进(张四科之叔)、张四教、张四科等叔侄数人,已经颇有影响。北屯楼子张家的世系可列表予下:
  一世:张得二
  二世:张子羿
  三世:张世掌
  四世:张四教
  五世:张暄
  六世:张文增
  七世:张清瑞
  八世:张思庆
  其中在扬州比较著名的有:
  张世进(1691—1755),字轶青,号啸斋,陕西临潼人,张四科之叔,长年困顿科场,侨居扬州,与马氏为邻,交情甚深,著有《著老书堂词》1卷,存词74首。
  张四教,本名源,字宣传,号石民,陕西临潼人,以业盐占籍扬州,生卒年不详。性冲素,善翰墨,家藏有书法、名画。书法二王,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得华岩(1682—1756)亲授,为华岩弟子。画风似华岩,几可乱真。尤能泼墨作巨石,款署“石民之石”。传世作品有乾隆三十二年作《新罗山人像》轴,右上方题:“新罗山人像(篆文),乾隆丁亥秋七月,扬州张四教追仿,计不见先生已十二年矣。”左边又有张四教七月十日长篇题识,详述华岩自雍正初至扬州,前后二十年师生交往之情谊,此轴纸本,设色,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张四科(1711—1761),字喆士,号渔川,陕西临潼县人,寓居江都。始为国子生员,他自幼刻苦学习,善诗、词,爱好音韵学,著《宝闲堂集》行世,其中辑诗词400余首。
  北屯楼子张家累世为商,产业几遍关中、扬州,以商求富,耕读传家,其后世出了不少进士和捐官道台、知府,在关中也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张家后世出类拔萃的人物见下表:
  张馨,中北里人,乾隆十年进士,户科掌印给事中。
  张坦,馨弟,乾隆十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
  张世泽,中北里人,康熙年间贡生。
  张世绣,乾隆年间捐布政司理问职。
  张世掌,雍正六年捐州同职。
  张世纬,雍正六年捐州同职。
  张世绩,乾隆年间例贡。
  张四宣,中北里人,康熙年间例贡。
  张四科,1711年生人,雍正六年捐州同职。自署清河张四科。
  张四始,乾隆三十七年,捐州同职。
  张琛,雍正七年,捐州同职。
  张魏彤,乾隆年间给道职。
  张蘭,乾隆年间捐道职。
  张子廉,乾隆年间捐知府职。
  张川增,乾隆年间捐知府职。
  张薪田,诰封中宪大夫。
  张四科(约1709—1759),字喆士,号渔川,早年为国子生。自幼学习刻苦,善诗古文,爱好韵语。后在家庭影响下,弃儒为商,随其叔张世进到扬州学做盐的生意,游历江、淮一带,广交天下名士。并在天宁寺旁筑“让圃”,与马秋玉兄弟所筑“小玲珑山馆”相邻,是扬州文人群体经常出入的地方,一时诗文酒会频起。《扬州丛刊》记载他们叔侄当时在扬州的影响力是“名流争倒屐,觞咏无虚日,结诗社,相酬答,极淹雅博”,是扬州城里著名的儒商。张四科自己身在商场,心寄儒术,著书立说,是扬州知名诗人,所著《宝闲堂集》4卷,其中《响山词》为世人流传,清代著名文人厉鹗尝云:“读《响山》一编,觉白云来远也。”又云:“渔川词删削靡曼,归于骚雅,其研词炼意,以乐笑翁(张炎号)为法。”足见其在扬州文人中的影响。为了扩大影响,发展自家的商贸事业,张四科还捐官州同职,官候补员外郎,这在明清陕西商人中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仅北屯楼子张家一门就捐官19人,有布政使、知府、知州、道台,可谓权倾一方,其后世张薪田在庚子年间,慈禧西狩,捐资银两千两,被诰封中宪大夫衔。张薪田秉承祖上遗志,“丰于财,乐善好施。设易学以教乡里子弟,葺补书院寺观,岁饥出资赈贫乏,并代输阖县钱粮。今道旁有遗爱碑”⑨。表现了陕西商人热爱家乡、惠及乡党的优秀品质。
  三、张四科的诗文特点
  张四科业商之余,诗文唱和,著有《响山词》卷,存词116首,诗风清俊,立意深邃,价值甚高。其诗文记录了不少反映当时商人生活实情的吟唱,可以从中揣摩一颗远离家乡的赤子之心。如《靳禄》,就记录了一位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自家栎阳村乡党靳禄的事迹:
  “南山道新雪,落日长林昏。有客逐獐至,遇盗方杀人。义愤一以激,众寡宁所论。箭如饿鸱叫,始各鸟兽奔。惟余一女子,泣拜不成言。自恸遭剽劫,分与黄壤亲。何缘鬼伯手,夺得未绝魂。却顾此身外,何以酬斯恩。黄者金满籝,白者麦满囷。拂衣去弗应,欻越铜人原。归来掩关卧,饥肠如转轮。客固饮博徒,作横乡里嗔。忽焉赴急难,犹谓血气振。终乃不望报,此足愧缙绅。三老上其事,颂者万口喧。县令始亦喜,拟请旌其门。访诸老博士,谓匪素行纯。四境多椎埋,况可使上闻。吾闻为政要,求备不一身。居上示所向,厥下庶克循。杀一警且百,举善远不仁。俗吏乃罔识,安议惟摇唇。作诗待询采,直质不没真。此客曰靳禄,中民。”⑩
  由此可见那时陕西人忠勇果敢、仁爱为怀的精神风貌。村民靳禄打猎中遇强盗抢劫,奋不顾身,驱散盗贼,救下一女子,面对以身相许,“却顾此身外,何以酬斯恩。黄者金满籝,白者麦满囷”的财色诱惑,靳禄深明大义,“拂衣去弗应,欻越铜人原”。尽管他自己当时贫困潦倒“归来掩关卧,饥肠如转轮”,而且“终乃不望报,此足愧缙绅”,充分反映了陕西人厚重质直,不图回报的善良心怀。张四科说,“作诗待询采,直质不没真”,可见他咏唱的故事,确是真实本村乡党的事迹,反映了他朴实无华、求真务实的作风。
  再如《夕阳》、《与宗人某话旧》两首,将涉外经商、难归故里、鸡声茅店的商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惆怅西窗景易沈,更凭高阁散幽襟。寒鸦古木无边好,极浦遥山一半阴。黯黯最愁长路客,骎骎偏感暮年心。晚晴记得樊川赋,独立苍茫拥鼻吟。”
  “故里元正会祀同,夕阳饮猎记怱怱。马前锦雉援弓堕,河上榹桃对酒红。频岁离忧头有雪,当时豪气耳生风。可堪多病松楸远,长作江湖听雨翁。”(11)
  陕西商人对故乡有永远无法割舍的亲情联系,有“才下眉梢又上心头”的万里乡愁,这些怀乡之作,今日读之,依然令人酸鼻。复如,《客有谈故将军事者赋之》,对当时陕甘总督年羹尧的事迹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酒酣双耳热,复典鹔鹴裘。看君飒华发,意气尚莫俦。昔事大将军,万里从军游。星驰青海战,电卷黄云愁。扫除王庭空,指顾胡命休。成功献天子,开国冠诸侯。豪贵让绝席,卿相拜马头。势等山岳崇,权将人主侔。此时亦受赏,仍参幄中筹。微谏愧伍被,游扬希曹丘。门生半天下,资货溢九州。武安益骄横,淮阴无反谋。由来功名盛,容易生疮疣。天子终见疑,廷尉俄来收。冰山一朝摧。敌国起同舟。盈庭对狱吏,独蒙脱累囚。赫赫显要地,昔人戒经投。炙手虽可热,失足易起羞。临事苦不慎,过时空自尤。于今年七十,不醉复何求。”(12)
  诗人黄裳说:“刻集时年败已久,而不删此诗,此其所以干朝廷之大忌乎?”(13)充分表现了陕西商人忠勇公正、不为强暴的民风气概。
  ①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卷6。
  ②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卷6。
  ③郑板桥:《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署中示舍弟墨》第2书。
  ④金农:《东心先生集》,西冷印社2012年版,卷1。
  ⑤郑板桥:《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署中示舍弟墨》第2书。
  ⑥陈恒和:《扬州丛刊》,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卷3,第108页。
  ⑦《阎良北屯楼子张张氏史料》见《阎良百姓网》,《阎良文史频道》“历史文献”,以下凡出此篇,不注。
  ⑧见《阎良北屯楼子张张氏史料》。
  ⑨光绪《临潼县续志》,光绪年间刻本,卷2。
  ⑩张四科:《宝闲堂集》,北京出版社1998影印本。
  (11)张四科:《宝闲堂集》,北京出版社1998影印本。
  (12)张四科:《宝闲堂集》,北京出版社1998影印本。
  (13)黄裳:《黄裳说南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1说。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宋元明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