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红色陕商

红色陕商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誉满汉中的“镒盛堂”药店创始人——姚竹琴





在民国的汉中古城,有一家名扬汉中、声誉传遍南北二山的著名药店“镒盛堂”,它的创始人就是姚竹琴。
  一、民国陕西药材业的发展
  陕西素有“秦地无闲草”的美誉,药材业在陕西商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明清到民国,三原的药材业主营品种有当归、党参、黄芪、枸杞子、大黄、甘草、羌活、秦艽、冬花、玄精石等“药中之王”。兴盛时,药商达300余家,主要集中于城内东南一隅,占地面积约为全城的1/4,如盐店街、东渠岸、椽巷、雷家巷、张家巷等,都是药商的集中地带。
  其中创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三原德泰店,经营药材,兼营出口贸易,发展较快,迅速成为巨富。后改组更名为泰盛丰迁到西安东关,业务基本同前。泰盛丰在郑州、禹州、祁州、汉口、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均设有常驻推销员。在火车未通西安前,陕西药材出口启旱路运到丹凤龙驹寨,经丹江水运到汉口,运往香港,再由香港药商转销南洋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等国。运销台湾的当归、枸杞子也由香港药商转运。大黄主要销往西欧德、法两国,运抵上海后,经外国洋行转买,出口至欧洲。
  进入民国后,西安东关成了西北地区药材新的集散地,全国各地药商云集。创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义盛行、万盛行,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药材行栈。清末民初,西安东关不仅药材货栈十分发达,且药材批发商(那时称拆货铺)以及加工作坊也迅速发展。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东关地区专营或兼营药材业务的行栈已达31家,批发商和切药商达46户;西安南关亦有药材行栈五六家。庄客遍布上海、汉口、广州、天津、重庆等地。1944年西安东关药材业达鼎盛时期,注册中药商达164家。
  西安有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老药店万全堂,有建于明代的藻露堂,还有建于清乾隆初年的际盛隆、际盛德、际盛福。西安市的中药店清代及其以后开设的,在东大街有鸿济堂、永和堂、寿尔康、普太和、广仁堂等;在南大街有万元堂、天福堂等;在西大街有广育堂、同德堂、吉庆生、延龄堂、通懋和、鹤年堂、源太和、西敬元堂等;在五味什字有敬元堂、德福堂、延寿堂、万年堂、振兴玉等;在竹笆市有德寿堂、天德堂、达仁堂等;在南关有天太和;在北关有同义堂、崇兴堂、福兴堂;在尚仁路(今解放路)有济生堂、树德堂、同心堂等;在北大街有北万全堂(万全堂分店);在东关有广育堂(与西大街为连号)、全盛玉、恒胜生、永盛和、义顺元、义和德、同春丰、永和谦;在柿园坊有天寿堂、福寿堂;在更衣坊有三义和,还有西街专卖砂锅丸之王正通;在南街口有专卖打虎壮元丹之三义堂,有代卖独角莲膏药之荣庆生。到建国前,西安市有中药店200余家。
  很多药店都有成名产品。“藻露堂”生产的“培坤丸”始于明代,专治妇女长期不孕症,畅销国内外,年销量为2万余斤。际盛隆生产的“至圣宝元丹”,救治小儿危症有神效。广育堂生产的痧药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民国二十年(1931)陕西发生虎烈拉瘟疫,痧药救治了很多病人。“通盛和”的三光眼药膏,专治沙眼、结膜炎、麦粒肿、烂眼边等眼疾。“敬元堂”的瓜子眼药对结膜炎等疗效显著。荣庆生的独角莲膏药对各种疮疖、脓肿等能去腐生肌、药到病除。西大街泾阳大寺熬制的狗皮膏药,系治风寒的良药,行销各地,疗效甚好。王正通之砂锅丸,专治妇科诸症,也很驰名。有名的还有三义堂的打虎壮元丹、长春堂的夏令药品“太上无极丹”、“八卦避瘟散”等。①
  汉中是陕南商业重镇,民国年间,城内有很多中药材加工业和中成药业。抗战前,西北各省药材运汉中加工者,有当归、秦艽、冬花等;陕南各县来汉加工者,有党参、芪叶、白芷、山药、五倍子、乌药、姜黄、金石斛、麝香等。各药店制作的中成药有蜜丸、水丸、散剂、膏剂等。公兴大、镒盛堂、天香阁、协盛全、协仁堂等药房较负盛名,产品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消积保中丸、沉香化滞丸、七厘散、生肌散、百灵丹、金不换膏药、笋壳眼膏等具有广泛影响。另有个体药摊,在饮马池市场上,用铁锅熬制“膏药”,现场敷治伤湿病,用硫黄为主料,制“疥疮药膏”等。民国三十七年(1948),城区有国药店34户,从业93人;铺镇有国药店14户,从业85人;药材整理加工店12户,从业120人。②
  二、镒盛堂的创立及其经营概况
  镒盛堂创办于1888年,店址在今汉中市南关正街265号,有街面房5间,后院房50余间。开办后历经两代,于1926年传于姚竹琴,生意得到发展。他遵循“只求传名,不求小利”的经营作风,按古方加工炮制药材,生产膏、丹、丸、散。民国十五年(1926),有店员6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店员增至11人,资金达14980元。于是,姚竹琴又在东关开办了镒盛药房。
  姚竹琴经营国药店有独到之处:一,严格遵古炮制,药全、药净,符合医用要求。二,根据地方病、流行病研制的膏、丹、丸、散疗效较好,如散剂“疥疮一扫光”,对疥疮有药到病除之功效。旧社会汉中流行一句话,“神仙难避汉中疥”,可见当地疥疮流行最广,对人健康的威胁比其他地方病大得多。镒盛堂有药能治疥,名气自然比其他药店大。他们所产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及黑膏药、生肌散等也畅销本市及外地。三,姚竹琴善于搞好同顾客的关系。他经常教育店员“待人要和气”,“只求名气,不图小利”,“只要济世救人,不可贪图钱财”。人到镒盛堂抓药,有钱的给抓;无钱的,欠下也给抓。还有,旧社会南北二山不通邮,镒盛堂常为山区群众传递信件。所以,顾客与镒盛堂的关系特别好。四,姚竹琴善交名老中医。名医喜欢为他坐堂;轮不上坐堂的医生给人看病开了处方,也都嘱咐患者到镒盛堂去抓药。这些医生既给镒盛堂传了名,又介绍了生意。因此,姚竹琴远近闻名,1943年被汉中国药同业公会推选为理事长,1946年被汉中商界推选为地方商会理事。
  好景不长,正当姚竹琴春风得意之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内战,抓兵抓夫,征粮派款,横征暴敛。镒盛堂在国民党政府的压榨下生意迅速萎缩,到1949年全店资金骤减到3100元,雇员减少到5人。这年9月东关保长又趁火打劫,抓了店员高宝义,勒索大洋200块。镒盛堂已由盛转衰,面临停业危险。姚竹琴从亲身经历中产生了对国民党政府的痛恨,希望人民革命成功。1949年12月6日,他与汉中商界同仁一道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第二天就向解放军送去大米一担、柴火一担。
  解放后,姚竹琴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合作的态度,镒盛堂在解放后三年间,生意又兴隆起来。到1952年,镒盛堂、镒盛药房两处资金达9380元,雇员13人。但这年年底不幸遇到火灾,“镒盛堂”损失达6000元。火灾后,姚竹琴收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安慰和支持,他振作精神,筹集资金,很快恢复了营业。③
  ①《陕西商业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篇,工商业简述。
  ②《陕西工业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五章,化工医药。
  ③陈建国:《姚竹琴和镒盛堂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陕西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610页。
千年秦商列传(民国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