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峥嵘剑阁关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剑壁门高五千丈,石为楼阁九天开”。(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盛唐立国,根据地理名胜,将王朝领土划分为十道,其中之一即剑南道。“剑”,即指剑阁关或曰剑门关。剑阁关在华夏河山之驰名,由此可见一斑。千里蜀汉古道,北是大散关,南为剑阁关。明清连云栈道分为南栈道和北栈道,南栈即金牛道,也以剑阁道称之。剑阁关,可谓天设地造。首先,从广元市至剑阁县,大的宏观地貌即东西方向的大巴山与南北弧状排列的岷山间的狭长幽谷;或曰大巴山之坚硬与岷山之高峻,在剑门关相汇。剑阁关闻名天下,以至于为川蜀之代名词与象征。其次,从秦岭南坡而来的嘉陵江和白龙江穿峡而过,百年下切侵蚀,幽深触目。秦岭的水势,大巴山与岷山的高岭,共同构成剑阁关的宏观地理殊胜。特定的大剑山与小剑山将剑阁夹挤在中间,远势近形都使得四川剑阁成为险峻无比的天下名关。
  唐太宗贞观初年,将天下以地理形势分为十道,剑南道为其一。剑南道,辖府一:成都,都护府一:保宁。州三十八,彭、蜀、汉、嘉、眉……剑阁关在唐朝首都长安之南,因叫剑南道。剑阁关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有如严耕望先生之总结:“唐都长安,外御强敌,南恃剑南成都为支援;内有急难,又恃剑南成都为退避之内室。”剑阁关如此之重要与知名,金牛道也被叫做剑阁道(《栈道历史研究与3S技术应用》)李白和杜甫均有剑门名诗。李白《蜀道难》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歌唱,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狂喜。“蓟北”,今河北省北部一带,是安史之乱叛军的老巢。杜甫时在巴蜀,于是反观河南河北方向为“剑外”——剑门关之外。
  公元757年,在大诗人李白用“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安慰吾皇不久,在四川避过安史之乱,离蜀返回长安的路上,已是太上皇的李隆基也写了一首五律诗《幸蜀西至剑门》:“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当玄宗行至剑门关时,看到剑门之险和西晋张载剑门刻石后,有感而发。这个喜欢诗歌并以科举形式推动诗歌繁盛的皇帝,此时以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怀。诗先描写剑阁之高峻险要,高到云层之上,险到两壁千仞,笔法凌绝,然后笔锋突然转折,由写景色到发议论,这充分透露出作者跌宕起伏的心理反应。发轫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如西风扫落叶般连下洛阳与长安,唐明皇狼狈入川以避灾难,但叛军缺乏德名,于757年迅速衰落,大唐的长安失而复得,明皇于是“銮舆出狩回”,这怎么不给他留下深刻感慨呢?他写出“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的句子是再自然不过了。一代帝王对自家王朝德政的自信,对叛军乏德的轻蔑溢于言表。当然这些也因张载石铭而发,张载《剑阁铭》最后两句道:“勒铭山阿,敢告梁益。”即:我今天在这里将我的《剑阁铭》铭刻山上,就是告诫梁州、益州的人们,不要以为山河险要就凭险造反,因为“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我大晋的伟业就是明证。明皇的帝王逻辑思想自然与张载有强烈的共鸣。但其一“嗟”字,似乎露出他对自己以往作为的一丝自我反省:盛世已逝,贵妃已死,皇位已丢,剑阁关立于李隆基面前,显得要格外峥嵘崔嵬吧。
道汇长安: 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高从宜.-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